摘 要:高鐵作為一種快速便捷的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極大地縮短了傳統的時空距離,對沿線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應該認識到,高鐵效應具有正負兩面性,需要政府科學引導以強化高鐵正效應發揮。國內外高鐵沿線城市發展經驗表明,應當立足城市比較優勢,深化推進城際合作,依托高鐵站點區域,積極主動對接高鐵通道經濟,促進產業優化提升,助推城市轉型升級。
關鍵詞:高鐵效應;經驗啟示;城市發展
1 高鐵效應的主要表現
高鐵效應,即高鐵對沿線城市或地區帶來的影響。高鐵通過對于城市發展而言,傳統的時空概念被改變,特別是拉近了沿線城市間的時空距離,社會分工重新調整,城市要素隨著發生相應改變,對城市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1.1 有利于高鐵城市之間要素快速交換流動
高鐵作為大密度、高流量、公交化的運輸組織方式,首先是帶動客流在城市之間規模化、快速化往來,隨后相應地帶動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在沿線城市之間交換。間接地,由于人流、信息流、技術流和資金流的快速運動,會驅動高鐵沿線城市各類經濟活動的發生,從而催生通過其他交通運輸方式帶來的物流的增長。
1.2 擴大高鐵城市的商旅活動輻射范圍
高鐵具備時效性、便捷性,其運輸的客流群體呈現以高知識、高休閑、高商務等特點為主,也即高鐵乘客活動內容主要以商務辦公活動、休閑旅游活動、信息交流活動為主。為此,高鐵通過有利于擴大城市商旅活動的范圍;從消費經濟角度看,也將促進高鐵城市商務會展、旅游休閑及相關配套的零售、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經濟的發展。
1.3 改變高鐵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形態
一般地,高速鐵路建設會使高鐵客運站周邊地區快速成為城市新的增長極,高鐵客運站區往往既是城市的交通樞紐中心,也是生活消費活動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區,這一地區大多成為一個城市中功能最為多樣化、經濟活動頻繁、人口高度集聚、土地開發密度較高的地區。顯然,高速鐵路會帶動站點區塊加快發展甚至催生城市新經濟中心的形成,而利用高速鐵路站點區域開發,可以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產業引擎和綜合功能區,從而引發城市空間形態和發展格局的相應變化和調整。
1.4 引起區域發展格局發生不同程度變化
高鐵帶來區域要素發生巨大改變:一是交通的便捷化和低成本化,城市功能、產業分工和資源整合將在更大的區域中進行細化;二是要素跨行政區流動加速,行政區劃對經濟貿易的壁壘作用將減弱。高鐵城市進入接軌融入、差異化、專業化發展新格局,最為明顯的就是產生同城效應,沿線城市功能將重組;同時,高鐵沿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將以強大的平臺功能吸引中小城市及沿線城市的要素集聚,形成虹吸現象。由于高鐵沿線城市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競爭與合作,從而引起區域格局發展新變化。
1.5 部分城市存在高鐵過道離心效應
對于功能性不強、比較優勢不突出的中小城市而言,高鐵效應是把“雙刃劍”。由于這類中小城市在高鐵沿線區域中替代性強、互補性弱;同時,經濟要素具有向更高回報率地區流動的先天性。各類經濟活動主體為了獲得更有利、更高端的資源,在高鐵快速通勤下往往更愿意向環境更優越、經濟效能更高的大城市流動,隨之帶動中小城市的資金、人才、信息等更多地外流,導致中小城市面臨要素流失與空心化的風險。
2 高鐵沿線城市應對通道經濟的發展策略
由于高鐵沿線城市的功能、規模、特色以及發展階段等差異很大,國內外高鐵沿線城市應對高鐵效應的發展策略也各不相同。
2.1 日本新干線沿線城市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發展戰略
新干線沿線城市立足自身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走出差異化的發展路子。例如,名古屋實施與東京產業錯位發展戰略。日本新干線開通之初,名古屋還是一個小城,進入東京1小時都市圈后,積極與東京聯動實現錯位發展,東京打造金融中心、研發中心,名古屋則著力發展汽車制造、電子、商貿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最終借助高鐵以及與東京實現優勢互補,實現了快速崛起。再如,大阪實施站點地區與城市中心連片發展策略。政府在規劃建設新干線車站時將車站與城市中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考慮,將大阪北站和南站之間通過環行地鐵聯系,把該區域打造成城市的CBD,著力發展服務經濟,打造成城市的經濟發展核心。又如,橫濱依托高鐵站強化交通樞紐連線建設,特別注重保持新建車站地區與城市之間良好的可達性,新干線與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構成立體交通使橫濱快速融入“新干線經濟帶”,成為新干線上典型的因高速鐵路客運樞紐建設而興起的地區。
2.2 法國里爾借助高鐵推進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城市轉型升級
里爾長期以來是法國北部最大的傳統工業城市,主導產業為紡織和污染排放較為嚴重的重工業,197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后,城市轉型升級壓力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巴黎至里爾高速鐵路建成,里爾抓住機遇,加快促進里爾高鐵站點區域發展高科技、高端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吸引的城市功能包括商業、酒店、商務辦公、會展、娛樂業、文化、居住、公共設施以及城市開放空間等,推進城市空間結構由單一向復合型轉變、有低容量向高密度提升,通過城市新空間的建造和帶動,促進里爾由傳統的交通樞紐轉換為經濟活動中心,加快城市實現轉型升級。
2.3 德國卡塞爾借勢高鐵站區發展提升城市的服務功能
卡賽爾利用高鐵通過條件,一方面加快交通樞紐通道建設,確保高鐵車站與市內交通實現無縫連接,實現高鐵站點區域與市區之間實現高效、快捷地人流交換;另一方面,不斷改善高鐵站區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建設資金以及企業入駐,大力發展各類服務業,包括零售、服務、居住、商務、商業、公共服務、休閑旅游等,極大提升高鐵站點區域的城市服務功能,與市中心和老火車站區的服務業發展形成互動,極大提升了城市的整體綜合服務功能,繁榮了城市經濟,增加了城市活力。
2.4 蘇州高標準建設高鐵新城引領助推新型城鎮化
蘇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設高鐵新城作為全面拉開城市空間格局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按照2012年概念規劃,將以“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總體要求為導向,以“高鐵樞紐、創智樞紐”為產業引擎,以“蘇州新門戶、城市新家園、產業新高地”為發展定位,以“區域服務總部基地、高端非銀創新金融服務中心、樞紐型商業旅游服務中心、數據科技研發培訓基地、商務外包服務基地、創智文化交流中心”為功能驅動,全力打造“蘇州風格現代都市城區、樞紐型高端服務業態區、低碳生態可持續示范區”,把高鐵新城建設成為“新樞紐、新功能、新城市”。
2.5 韶關高鐵時代借助區位條件改善積極融入武廣經濟帶
隨著武廣高鐵開通,韶關南下廣州和北上武漢都只要一兩個小時,區位條件大大改善。客觀上,韶關成為了粵港澳拓展內陸市場、內陸城市南下珠三角的“橋頭堡”,在區域經濟融合中“左右逢源”。韶關作為“武廣經濟帶”上重要城市之一,近年來積極謀劃融入武廣經濟帶,搶抓發展機遇:一是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促進韶關與珠三角、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等區域產業之間的調整組合,加快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二是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吸引珠三角及港澳的商務人士北上購房休閑,推動房地產業和旅游業快速發展,同時加快吸引華中地區人才向韶關流動。應該說,借助高鐵通道“南通北達”的快速通勤效應作用,目前韶關正在加快謀劃全面融入武廣經濟帶,全面促進城市的轉型升級。
3 高鐵沿線城市發展的經驗啟示
從國內外實踐經驗看,借助高鐵通道作用,沿線城市大多以發展高鐵新區為契機,重新謀劃空間開發格局、大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價值,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其中,一些共性的有效做法值得吸收借鑒。
3.1 把高鐵站點區域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高速鐵路由于其速度快,建設要求標準高,環境影響大,其站點選址多位于城市外圍的城鄉結合部,靠近城市未充分開發的區域,高速鐵路開通將為這些地區開發帶來發展新契機。隨著城市范圍的不斷拓展,高鐵站點與城市的關系不斷調整完善。客貨分流的高速鐵路運輸方式,使得高鐵客運站周邊區域產生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聚,商務辦公、城市商業、休閑娛樂、城市居住成為高鐵站點區域的主要功能,使其逐步成為城市經濟、城市建設新的增長點。因此,圍繞著高速鐵路及其客運樞紐的建設,配套建設居住、購物、娛樂、商務辦公等設施,可形成一定規模的城市功能,高鐵站點區域可建設成為城市重要的對外窗口和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3.2 促進節點交通價值和城市功能價值融合
一方面,完善配套交通,積極發揮高鐵節點交通價值。高鐵車站建設必須確保各類換乘交通運輸工具與高鐵站點的高效互聯互通,使得高鐵站點與城市其他區域之間實現快捷聯系,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高鐵的節點交通價值,更有力地吸引客流。另一方面,要促進高鐵站區實現從單一樞紐功能向綜合城市功能轉變,積極發展高鐵站點經濟特別是服務業經濟等,逐步提升高鐵站點區域的城市功能價值,進一步促進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大規模快速集散。通過節點交通價值和城市功能價值的有效融合,促進高鐵站點區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興經濟增長極和空間開發載體。
3.3 明確城市在通道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及其定位
高鐵沿線城市如果沒有立足自身的比較優勢、明確功能定位、主動做好通道經濟文章,勢必在高鐵通道經濟中喪失發展的主動權,加劇要素外流風險。由于高鐵快速通道效應帶來的發展機遇對于沿線每個城市是等同的,因此,高鐵沿線城市發展抉擇顯得更為重要,是“被動”接受高鐵通道經濟輻射還是“主動”迎接,是“常規”發展還是“智慧”謀劃,往往決定著城市的興衰。在高鐵通道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沿線城市面臨著要素結構性重組和社會分工重新分配,由于沿線城市的比較優勢、發展基礎、規模大小等各異,為此,每個城市需要立足自身優勢,明確功能定位,通過互補、錯位和聯動發展,促進實現高鐵通道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3.4 借助高鐵通道經濟助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借助高鐵快速通道帶來的大規模客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效應以及對投資環境的提升,可積極助推城市發展商貿、旅游、文化、娛樂、房地產等服務業經濟。另一方面,高鐵通道經濟發展態勢下,沿線城市將面臨新一輪的產業分工與合作,例如,企業為降低成本,總部和研發中心留在核心城市,逐漸形成總部基地集群,生產部門或環節可以轉移至高鐵沿線其他城市,將形成服務業與制造業集群。因此,高鐵沿線城市應根據自身發展基礎和特色條件,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借助沿線城市之間的新一輪產業分工與資源配置,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并推動轉型升級。
3.5 政府科學引導以強化高鐵正效應發揮
高鐵對一個城市發展的正效應發揮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積極推動、引導調控。當前,在我國高鐵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應該說,沿線城市政府主動對接高鐵經濟的熱情普遍高漲,特別是競相發展高鐵新區,大規模地推進投資興業。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沿線城市政府當客觀正視高鐵通道作用,立足自身發展基礎和條件,置身更大的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發展格局中,在站場選址、基礎設施建設、軟環境改善、產業導向等方面發揮好引導作用,助推高鐵經濟有序健康發展,促進城市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鄭德高,杜寶東.“尋求節點交通價值與城市功能價值的平衡——探討國內外高鐵車站與機場等交通樞紐地區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國際城市規劃,2007,22(01).
[2]喬潔等.“高速鐵路經濟效應研究進展與前瞻”[J].經濟問題探索,2012(08).
[3]吳康,方創琳等.“京津城際高速鐵路影響下的跨城流動空間特征”[J].地理學報,2013,68(02).
[4]李廷智等.“高速鐵路對城市和區域空間發展影響研究綜述”[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02).
[5]駱玲,曹洪.“高速鐵路的區域經濟效應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09).
[6]毛蔣興,韋娜.“高速鐵路背景下促進南寧城市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06).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2014年基本課題“高鐵對沿線城市影響機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燕(198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區域與城市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