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永
【摘要】目的:以組織病理學檢驗結果為對照,比較宮頸脫落細胞學(TCT)、HPV檢查以及陰道鏡三種檢測方法診斷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間婦科經病理診斷確診的宮頸病變患者200例分別行TCT、HPV和陰道鏡檢查,并比較結果。結果:細胞學診斷結果ASC 148例,LSIL 43例,HSIL 9例,HPV陽性率分別為27%、46.5%和88.9%,數據經統計學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卡方值18.290,P<0.01)。組織學診斷結果BCC 136例,CIN 60例,SCC 4例,HPV陽性率分別為47.1%、47.1%和100%,數據經統計學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卡方值24.403,P<0.01)。結論:對于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篩查,HPV可有效指導高?;颊叩暮Y查,仍需結合TCT及陰道鏡等相關檢查,以明確病理分型,提高準確診斷率,從而指導治療方案的擬定。
【關鍵詞】宮頸病變,脫落細胞學,HPV檢測,陰道鏡,組織病理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57-02
宮頸癌為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二,嚴重威脅生命安全[1]?,F代臨床提倡早診斷早施治,宮頸癌的發生存在一個較長的癌前病變期,包括接觸性出血、肥大、增生、糜爛等,該階段具有可逆性,早期篩查有助于提高對宮頸癌的預防作用[2]。目前臨床用于篩查宮頸癌前病變的方法主要包括宮頸脫落細胞學(TCT)、HPV檢查以及陰道鏡檢查等,現以組織病理學檢驗結果為對照,比較該三種檢測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間婦科健康檢查并經病理診斷確診的宮頸病變患者200例,均已婚已育,包括宮頸糜爛58例,肥大62例,增生32例,接觸性出血48例。患者年齡23-68歲,平均(42.8±9.6)歲;孕次1-5次,平均(2.3±0.8)次;產次1-3次,平均(1.6±0.4)次;性生活時間3-40年;絕經病例72例,絕經時間1-20年。
1.2 方法
1.2.1 TCT檢查
所有病例均做好宣教后,依次行TCT、HPV、陰道鏡及活檢檢查。以毛刷探入子宮頸管,于宮頸口順時針旋轉5周后取出,刷毛置入TCT專用保存液內送檢,經Thinprep系統分離血液、粘液的炎癥細胞與上皮細胞,制成細胞涂片后,以濃度95%乙醇固定后行巴氏染色。
1.2.2 HPV檢查
宮頸分泌物采集方法與TCT法相同,置于無菌管內,以1 ml滅菌生理鹽水溶解搖勻,棉拭子吸取液體并轉入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5 min,速度12000 r/min,去除上清液,剩余沉淀物內加入鹽水1 ml,再入離心機處理,支隊上清液,剩余沉淀內加入50μl DNA提取液混合,于100℃環境下靜置10 min后,離心處理,取中山達安公司提供的HPV試劑盒進行HPV檢測。
1.2.3 陰道鏡檢查
對于TST檢查結果中,根據TBS標準分級在ASCUS以上的病變,HPV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患者行陰道鏡檢查,入鏡到觀察上皮組織及血管情況,再涂抹上濃度3%的醋酸,待3 min后再次觀察上皮組織及血管,于鏡檢異常區以及碘試驗陰性區域行多點活檢取樣,于正常轉化區行3點、6點、9點和12點活檢取樣。
1.3 診斷標準
1.3.1 TBS標準[3]
NILM:未見上皮內病變細胞和惡性細胞;ASCUS:非典型鱗狀細胞;ASCH:非典型鱗狀細胞但不排除上皮內高度病變;LSIL:鱗狀上皮細胞內低度病變;HSIL:鱗狀上皮細胞內高度病變;SCC:鱗狀細胞腺癌。
1.3.2 組織學標準[4]
BCC:良性細胞改變;CINI-CINIII:宮項上皮內瘤變;SCC:鱗狀細胞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應用卡方檢驗,P<0.05時表示數據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HPV診斷與細胞學診斷結果
如表1所示,細胞學診斷結果ASC 148例,LSIL 43例,HSIL 9例,HPV陽性率分別為27%、46.5%和88.9%,數據經統計學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卡方值18.290,P<0.01)。
3 討論
HPV為唯一一種已被確認的致癌病毒,流行病學相關研究認為,高危HPV感染為宮頸癌癥宮頸癌前病變的必要誘發條件,因而臨床用HPV檢測來篩查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患者具有重要意義[5]。HPV感染一般較少見明顯的臨床癥狀,可被機體免疫力清除,持續性的病毒感染可引起宮頸浸潤癌和高等級的癌前病變,因而應用HPV檢測有助于篩查出高風險人群,以便做進一步檢查。
TCT較傳統的巴氏涂片檢測更具有優勢,主要是采用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系統對宮頸細胞分類診斷,對于提高臨床診斷率、減少傳統巴氏檢測次數、降低檢測誤差等特點,以早期指導治療方案的擬定。本組研究中細胞學診斷結果各分型HPV陽性的比例為別為27%、46.5%和88.9%,而HPV陰性的比例分別為73%、53.5%和11.1%,說明HPV檢驗陽性者多數為鱗狀上皮細胞內高度病變,或即將進展為鱗狀上皮細胞內高度病變。
陰道鏡檢查的特點是利用光線穿透宮頸上皮細胞直射基質,通過反射作用形成相應的圖像,圖像上不同上皮組織性質呈現不同的顏色、邊界、形態等特征,從而指導臨床評價病變情況[6]。本組中細胞學診斷結果各分型HPV陽性的比例分別為47.1%、47.1%和100%,而HPV陰性的比例分別為78.8%、21.2%和0%,說明HPV檢驗陽性者多數為鱗狀細胞癌或宮頸上皮內瘤變,或者即將進展為上皮內瘤變。
由此可見,對于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篩查,HPV可有效指導高?;颊叩暮Y查,仍需結合TCT及陰道鏡等相關檢查,以明確病理分型,提高準確診斷率,從而指導治療方案的擬定。
參考文獻:
[1]蔡靜芬,楊幼易. 宮頸癌篩查753310例結果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13):134-135.
[2]陳秀玲,傅冷西. 陰道鏡聯合DNA倍體分析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治療的意義[J]. 中國內鏡雜志,2010,16(5):465-466.
[3]趙艷琴. 宮頸脫落細胞學和HPV檢測應用于宮頸癌診斷的價值分析[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6):638-639.
[4]邰海燕,尤志學,季靜,等. 陰道鏡宮頸III型轉化區診斷為宮頸上皮內瘤變I的漏診預測分析[J].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1,7(2):121-122.
[5]黃永建,陳波,楊劍. 高危型人乳頭狀病毒檢測聯合細胞學診斷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4):434-435.
[6]陳少敏. 宮頸細胞學標本中TERC、C-MYC檢測在宮頸病變診斷的應用[M]. 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