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紅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腹產手術后以預防性應用為目的使用抗生素規范化方案的臨床效果及用藥費用合理支出的可行性。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以來收治的321例剖腹產手術患者,并分成ABC三組,采用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療效分析評價。結果:A組患者手術后體溫達到正常的時間是(53.1±24.9)h,B組是(49.1±24.2)h,C組是(62.1±50.2),相比之下C組是其他兩組恢復時間較長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A組與B組相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使用藥物的不良反應不明顯。結論:剖腹產患者手術后使用甲硝唑和青霉素進行預防性治療依然為首推方案,而對青霉素過敏者,選擇就有限,需要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婦產科剖腹產;抗生素;甲硝唑;青霉素;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68-02
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母體及新生兒成活量越來越重視,在國內外剖腹產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從而使患者手術后感染的可能性也不斷增高。筆者對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以來,進行剖腹產的321例患者在手術應用抗生素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目的是觀察剖腹產患者手術后應用合理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長安區婦幼保健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以來,進行剖腹產的321例患者在手術應用抗生素的臨床資料,手術者均為足月妊娠,并檢查后未發現內外科的合并癥,無臨產癥狀,沒有胎膜早破的情況。
1.2方法。A組225例給予以青霉素治療,B組56例給予甲硝唑治療,C組40例給予先鋒V治療,每組連續治療1d(天)。
1.3觀察任務。對患者手術后的體溫恢復時間與所用藥物的費用,對藥物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對數據給予統計及處理,其中均數±標準差用(X±S)以表示數據,同時選擇t檢驗來進行 劑量資料的統計,再將X2檢驗來用作技術資料的統計,兩組之間實施相互對比并選擇q檢驗,以其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患者手術后體溫達到正常的時間是(53.1±24.9)h,B組是(49.1±24.2)h,C組是(62.1±50.2),相比之下C組是其他兩組恢復時間較長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A組與B組相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使用藥物的不良反應不明顯。
3討論
剖腹產的目的是解決難纏、搶救孕婦及胎兒生命的重要手段,隨著剖腹產率的增加,避免手術切口感染的關鍵是控制手術中的感染,因為大部分的手術后傷口感染均來自于手術時刻,因此圍手術期應用抗菌藥的控制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手術中使用抗生素組切口愈合能力為甲級。當然隨著廣譜抗生素不斷出現,人們選擇抗生素的范圍也不斷增加,如何選擇經濟安全的,并毒副作用較小的抗生素進行治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筆者通過青霉素與甲硝唑進行聯合治療,不僅效果非常明顯,而且經濟實惠。在本次分析中,僅出現9例患者出現皮疹現象,對于青霉素有過敏的患者則不能使用。長安區婦幼保健院關于抗菌素應用規范,醫師可以根據青霉素、甲硝唑、先鋒5進行聯合給藥,從而達到提問恢復正常,愈合良好的效果。具體如下:斷臍后30分鐘后應用半量,6個小時內半量,方案1:先鋒5手術后連續應用5d(5g靜脈滴注);方案2:甲硝唑(5g)聯合先鋒5(5g靜脈滴注)應用3d;方案3:先鋒5斷臍后30分鐘半量6小時內半量先鋒5(2g靜脈滴注)手術后體溫恢復正常。
綜合上述,剖腹產患者在手術后合理應用青霉素和甲硝唑進行預防性治療是婦產科醫生首要推薦方案,但是若患者是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擇其他抗生素,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刑璟.產科圍手術期抗生素合理應用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0,21(1)
[2]黃醒華.剖宮產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5)
[3]宋娟.圍手術期抗生素應用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7)
[4]丁紅,李紅玉.剖宮產術中應用頭孢類抗生素對生殖道菌群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