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尊敬的VIP客戶您好:冬至數九連天寒,圣誕到來禮物至。新年元旦巧賀禮,我行推出最新理財產品.....”,一封帶有溫馨問候的營銷短信映入筆者的視野。正值歲末年初,各家銀行都在加緊發行理財產品,為年底的業績做沖刺。但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都以高于5%作為起步線,讓不少投資者欣喜的同時,也在擔心自己是否能夠搶購到足夠的份額,更為有無風險而擔憂。
銀行理財產品在年底時為何如此沖刺?我們來悉數銀行售賣投資理財產品的個中秘密。
密集上市哪般
銀行在百姓眼中往往代表著國家金融信用的第一印象,這不僅僅是受我國多年來所形成的國有銀行體制影響,更是百姓對銀行這個概念的一種誤解。銀行,其實是一家“享有金融牌照的公司”,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以商業化運作的,與百姓投資理財生活不可或缺的機構。所以銀行間的商業化競爭,隨著市場化開放程度的提高而彰顯得更加激烈,已經呈現出常態化的格局,不僅是為了比拼客戶、搶奪資金,更是比拼社區化和專業性的惠民金融投資理財服務。
銀行的基本功能在于吸儲和放貸。為了滿足客戶群體的多元化需求,迎合投資者對分散投資回報的追求而提供差異化投資理財產品售賣,成為現代化銀行的第三個功能。
而作為投資客,則可以抓住每年銀行間發行理財產品的節點和周期規律,就能輕松選擇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例如,每年的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都是銀行的考核節點,大都會在這個節點之前發售一些相對收益高而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吸引投資者的興趣和資金的追捧。所以,只需找到其時間周期的規律,投資者就可輕松找尋到理想中的理財產品。
高收益的背后有無風險
其實,銀行只是售賣理財產品的代理發行機構,其產品來自于其他金融機構。比如市面上的炒股炒金銀,都是在各家金融機構辦理開戶后再到銀行辦理第三方資金綁定業務。還有銀行代為發行售賣的銀行保險渠道的保險產品,以及基金、信托、投資金銀制品等,莫不如此。
銀行通過其龐大的客戶資源優勢,為客戶提供多樣化投資,實際上起的是產品和服務之間的橋梁作用。說到底,也是一種中介行為,其本意就是為了讓廣大投資者選擇正規投資渠道、享受安全合法性的同時,而不必奔波于其他的機構大門。
在銀行提供多樣化服務的今天,作為投資者還需提高自己的“財商”來看清高收益背后有無風險。高風險一定伴隨著高收益,這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看待風險,其實是我們投資理財的一個技巧。用少量合理的投入換取相應的回報,是一種投資本能,更是我們追求回報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收益背后承諾無風險的謊言,盡管非常美麗,但不能蒙蔽那些清醒的投資者。在今天這樣理智的投資時代,大家在看重銀行誠信的同時,也在考量自己的承受底限。
差異化服務是主流
目前,絕大多數的銀行都推出了網上銀行、短信、微信業務,在方便客戶的同時,通過非現場手段讓咨詢和交易更加便捷,一個跨地域跨時空的網絡銀行服務平臺已經開啟。銀行的客戶經理們也在抓緊時機為客戶提供個性和差異化服務,已經成為時下的主流現象。因為理財產品的差異化是顯而易見的,而對服務的差異化是用心和時間來感悟的。客戶買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服務,更是對金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的肯定。
同時,各家銀行也在加大對人才爭奪的力度,為自有人才提供培訓等諸多后援工作,銀行客戶經理也為持有“理財規劃師”等職業資格而榮耀。銀行還經常舉辦投資理財沙龍活動,豐富投資者的視野,以能夠滿足多元化需求來占有市場。
理清責權利
起息日、結算日、贖回日、明白收益和周期,很多投資者買了產品后對上述這幾個日期往往忽略不計,從而給日后的用錢造成了諸多不變。
細心的客戶不難發現,銀行客戶經理在售賣理財產品過程中一直耐心講解和強調這幾個日期的不同,但投資者由于過于信賴而忽視聆聽這其中的奧秘。售賣日并非起息日(往往都是以某一明確約定工作日為計算利益的開始);而結算日大都是以計息多少天后的明確日期終結,不排除結算日正好趕上國家法定的節假日等因素而自動順延。起息日和結算日中間,若遇到法定節假日是否作為計息日,一定要在購買過程中清楚注明,或以合同條款為準。贖回日,也并非一定就是結算日后的第二天。所以,請客戶們在擁有知情權的同時,仔細研讀產品條款和合同,讓客戶經理明白清楚告知您所具有的權利與義務,讓責權利三位一體地展現在自己的面前。
不同銀行各有特色
不論您是否有意購買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我們現針對各家發行銀行的不同特色來做個對比:
依托原先國有銀行的品牌優勢地位,中工農交建五大行的服務網點遍布各個大中城市,資金往來無需跨行結算,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同城和異地間的同行業務資金快捷辦理,還可以辦理多項便民繳費措施。作為老牌的國有銀行,客戶眾多,排隊不可避免,但他們的工作作風過硬,對各家網點的考核更加嚴厲。
而商業銀行由于競爭激烈化形成了差異化定位,各家銀行主推的產品和服務各有千秋。人員更加年輕化,服務更加便捷,投資理財產品專業化咨詢,絲毫不遜于那些國有銀行的水平。
其中要特別指出的是,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初要充分了解產品條款,對看不懂、不理解或者有歧義的部分,多去問詢為您提供服務的客戶經理乃至銀行客服等部門。在購買產品的同時,保存書面紙質證據(產品合同和宣傳資料等),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萬一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維權要有法律證據,更要懂得使用權利。永遠不要忽視“投資有風險”,這句已經耳熟能詳卻經常忘記的警示語。
(作者:世元金行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