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冬 楊園
【摘要】目的 為了解近年女性白帶病的種類,以便對其治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方法 應用CTB染色法檢測白帶涂片500例,鹽水法對照236例。結果 500例CTB染色白帶涂片中,陽性總數443例,占88.6%;CTB染色法較鹽水法多檢出霉菌、滴蟲26例,陽性率高出11個百分點,P<0.05,差異顯著。結論 CTB染色法具有快速、簡便,染色形態清晰,并可提高病原菌的檢出率及臨床診治水平,是一種可靠的實驗診斷手段。
【關鍵詞】白帶涂片;CTB染色法 ; 鹽水法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34-02
異常的白帶增多女性生殖道炎癥是婦女常見病之一。對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部分住院及門診患者500例白帶涂片CTB染色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500例白帶涂片標本均來自本院部分住院及門診患者。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9歲。
1.2 試劑:CTB染色液由Ⅰ液及Ⅱ液組成。試劑由湖南株洲市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推廣站提供;G(革蘭)氏染液:由科室按說明自配。
1.3 器材:玻片、顯微鏡、鏡油、酒精燈等。
1.4 方法:取同一標本涂片三張,作鏡檢用。
1.4.1 CTB染色法,又稱婦科涂片多項檢查快速染色技術(以下簡稱“本法”);涂片經火焰或酒精固定,滴加Ⅰ液1滴加熱7~8秒鐘→水洗,滴加Ⅱ液1滴15秒鐘左右,水洗→趁濕(水有透明作用)高倍鏡檢(疑為淋球菌、核異質細胞、癌細胞者,換油鏡鑒別),全過程僅需5—8分鐘。
1.4.2 鹽水法 對照組生理鹽水涂片直接鏡檢霉菌、滴蟲,淋球菌、加特納球桿菌、條件致病菌(非陰道桿菌)均為G氏染色。
2 結果
2.1 CTB染色檢出霉菌186例,占37.2%;滴蟲83例,占16.6%;條件致病菌61例,占12.2%;Gˉ雙球菌58例,占11.6%;加特納球桿菌36例,占7.2%;纖毛菌14例占2.8%;核異質細胞5例,占1.0%;總檢出率88.6%,(見表1)。
表1 500例白帶涂片檢出率陽性統計表
病 種 陽性例數 陽性率(%)
霉菌性陰道炎 186 37.2
滴蟲性陰道炎 83 16.6
條件致病菌性陰道炎 61 12.2
淋球菌性陰道炎 58 11.6
加特納性陰道炎 36 7.2
纖毛菌性陰道炎 14 2.8
核異質細胞 5 1.0
癌細胞 0 0.0
合 計 433 88.6
2.2 二重感染166例,占陽性的37.4%;三重感染49例占陽性的11.1%。見表2、表3。
表2 433例陽性病例中二重混合感染率
病 種 陽性例數 陽性率(%)
霉菌、滴蟲性陰道炎 64 14.5
霉菌、淋菌性陰道炎 43 9.7
霉菌、加特納性陰道炎 29 6.5
淋球菌、加特納菌性陰道炎 5 1.12
滴蟲、加特納性陰道炎 25 5.6
合 計 166 37.4
表3 443例陽性病例中三重混合感染率
病 種 陽性例數 陽性率(%)
霉菌滴蟲、加特納菌性陰道炎 12 2.7
霉菌滴蟲、淋球菌性陰道炎 37 8.4
合計 49 11.1
2.3本法與鹽水法對照組檢查霉菌滴蟲236例,本法檢出霉菌65例,滴蟲42例,共107例,陽性率45.3%;鹽水法檢出霉菌53例,滴蟲28例,共81例,陽性率34.3%。見表4。
表4 236例兩法檢查對照結果
病 源 菌 本法陽性(%) 鹽水法陽性(%)
霉 菌 65(27.5) 53(22.5)
滴 蟲 42(17.8) 28(11.8)
合 計 107(45.3) 81(34.3)
*P<0.05,差異顯著
3 討論
3.1 從表1可以看出,500例白帶涂片中,陽性患者443例,占總人數的88.6%,其中霉菌性陰道炎發病率較高「1」,占37.2%;其次滴蟲性陰道「2」占16.6%;淋球菌性陰道炎「3」占11.6%,這與氣候潮濕、不道德性行為有關。
3.2 CTB染色法檢出36例加特納球菌(10—20%KOH溶液,發出惡腥臭味)「4」;58例Gˉ雙球菌,5例核異質細胞均與G氏染色結果相符。
3.3 二重感染發病率遠遠高于三重感染,見表2、表3。在混合感染中,以霉菌、滴蟲或霉菌合并其他感染、滴蟲合并其他感染發病率較高,故感染不僅僅是單一的「3」。
3.4 從表4可以看出,本法比鹽水法檢出霉菌、滴蟲的陽性率高出11個百分點,P﹤0.05,差異顯著,這是由于本法可以彌補鹽水法受環境溫度、離體時間、清潔度等的影響及方法局限性的不足,還可在同一涂片上同時作出多項檢查。
總之,CTB染色法檢查婦科白帶多種病原菌,對醫生診斷和治療婦科病有較好的指導作用。過去一些病例,單一用藥效果往往不理想,現臨床根據CTB染色法結果聯合用藥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周貴民,謝 靈。國內酵母菌感染和實驗室診斷的現狀及建議。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6,19:301~303
[2]孫惠,邵啟祥,李衛黨。滴蟲性陰道炎動物模型的建立。臨床檢驗雜志,1999,17:40~41
[3]徐文嚴。中國性病的流行情況及防治對策:性傳播疾病診斷預防。見:1996年全國性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2~8
作者簡介:李仲興,鄭家齊,李家宏主編。診斷細菌學。香港:黃河文化出版社,1992,5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