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敏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討妊娠高血壓并發胎盤早剝的臨床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近2年我院收治的76例妊娠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患者76例,共出現胎盤早剝8例,發生率為10.5%。其中妊娠高血壓合并胎盤早剝3例,先兆子癇合并胎盤早剝4例,子癇合并胎盤早剝1例。結論胎盤早剝是妊娠高血壓患者最危險的并發癥之一,胎盤早剝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能減少對母嬰的危害。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123-01
妊娠高血壓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在我國發病率9.4%,國外為7%-12%,臨床以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為主要特征。胎盤早剝是妊娠高血壓的嚴重并發癥,一般發病急,病情進展快,嚴重威肋母兒生命的產科急癥。若診斷不及時并發大出血、急性腎功能衰竭而危及母兒生命,因此早診斷、早正確處理是降低母嬰并發癥及死亡率的關鍵。遂本研究回顧我院近年來收治的妊娠高血壓患者,總結胎盤早剝的病例以及考慮如何提高胎盤早剝的早期診斷率。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妊娠高血壓產婦76例,患者平均收縮壓105一180mmHg,舒張壓60一120mmHg,診斷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其中妊娠高血壓46例,先兆子癇22例,子癇8例。另選同期健康產婦50例為對照組,2組產婦在年齡、孕期、胎次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妊娠20周后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輕者可無癥狀或輕度頭暈,血壓輕度升高,伴水腫或輕度蛋白尿;重者頭痛、眼花、惡心、嘔吐、持續性右上腹痛等,血壓升高明顯,蛋白尿增多,水腫明顯,甚至昏迷、抽搐。
1.2.2胎盤早剝的診斷標準為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對于所有診斷為妊娠高血壓合并胎盤早剝的患者,按照胎盤剝離的面積,其中剝離面積<1/3為輕度29例,剝離面積為1/3一1/2者中度31例,剝離面積>1/2者為重度17例。
1.3統計分析
建立數據庫,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其中選取P<0. 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妊娠高血壓合并胎盤早剝的發病情況
本組患者76例,共出現胎盤早剝8例,發生率為10.5%。其中妊娠高血壓3例,先兆子癇合并胎盤早剝4例,子癇合并胎盤早剝1例。
2.2妊娠高血壓合并胎盤早剝的相關因素分析
合并胎盤早剝的妊娠高血壓患者血壓血壓≥180/ 120mmHg的比率為87.5%,出現肝腎功能損害的比率為75%,出現血小板減少的比率為62.5%,與非合并胎盤早剝的妊高癥患者、正常對照組相比較,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
3討論
妊娠高血壓基本病變為全身小動脈痙攣及血液動力學改變,造成孕婦全身各主要臟器(肝、腎、腦)及胎盤血栓形成、組織缺血壞死,尤其是胎盤有粥樣硬化,胎盤絨毛廣泛梗塞,功能不足,極易造成胎盤早剝。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與胎盤早剝有明顯關系,已被很多學者證實,孕婦血管病變,胎盤早剝多發生與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的孕婦,其中妊娠高血壓病者發生胎盤早剝較正常妊娠高5倍。本研究顯示妊娠高血壓合并胎盤早剝8例,發生率為10.5%。
妊娠高血壓并發胎盤早剝的原因分析:(1)妊娠高血壓疾病時,胎盤附著部位的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急性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破裂出血,形成血腫,血腫逐漸增大,使子宮壁與胎盤之間剝離而引起胎盤早剝。機體處于供血和供氧相對或絕對不足狀態,全身各器官組織因缺血和缺氧而受到損害。(2)病情嚴重時,可導致腦、心、肝、腎及胎盤等臟器功能衰竭,導致嚴重并發癥。在合并胎盤早剝與非合并胎盤早剝的妊娠高血壓患者的比較中,合并胎盤早剝的妊娠高血壓患者出現肝腎功能損害和血小板減少的比率明顯高于非合并者。
綜上所述,妊娠高血壓與胎盤早剝的發生與其病情密切相關,因此在孕期保健、避免誘因發生等方面做得較好,以及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早就診,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是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發生的關鍵,從而最終改善孕產婦及圍生兒的預后,為改善母嬰結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肖會芬.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合并胎盤早剝臨床探析[J].中外醫療. 2014(02)
[2] 譚蕓. 子癇前期并發胎盤早剝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14)
[3] 張曉紅. 胎盤早剝37例臨床分析[J]. 山東醫藥. 2007(36)
[4] 陳秀蘭.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合并胎盤早剝50例臨床特征分析與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