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
【摘要】目的 調查女性盆底功能情況,并對其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結果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采用分析調查的方式對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門診體檢860例已婚女性展開研究,對其盆底功能的篩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盆底功能篩查中功能性障礙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是陰道松弛,為27.66%;其次為尿失禁4.77%,再次為子宮脫垂4.07%。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率中順產組與剖宮產組比較χ?=17.36,單次妊娠與多次妊娠比較χ?=13.4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已婚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患者缺乏主動就診率,臨床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宣教,對盆底篩查引起足夠重視,實現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保證婦女的健康。
【關鍵詞】盆底功能篩查;女性;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142-02
盆底障礙性疾病是指盆底組織遭受損傷后發生病理改變,引起腔內器官和相應器官的功能及生理狀態的改變,如下消化道、生殖道以及下尿路等功能出現障礙,進而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特征;又稱為盆底支持松弛或盆底缺陷[1]。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未得到臨床的相關重視且多發,主要損傷原因在于妊娠及特殊相關生理狀態、分娩等。正常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在10%左右,但相關研究預估在未來30年中其發病率會上漲1倍左右[2]。為了解婦女盆底功能情況,以對相關盆底功能疾病進行防治,筆者對860例已婚女性進行盆底功能的篩查,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統計,現形成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門診860例體檢的已婚女性(均為已婚已育)展開盆底功能篩查研究,采用回顧性的方式對其檢查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其年齡在20歲~66歲,平均(38.2±11.8)歲;孕產次在1~5次,平均(2.8±1.2)次;順產685例、剖宮產175例。于產后3個月內接受篩查的共800例,約占93.02%。
1.2篩查方式
根據患者一般臨床資料中的病史、臨床體檢、生育以及專科檢查等情況,選擇法國進口的盆底功能篩查儀(USB4)對研究對象進行檢查,并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評估。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月經干凈或是產后用惡露干凈3d~5d后接受檢查,血常規、白帶未見異常者能夠參與檢查。檢查時研究對象取平臥位,暴露下半身,嚴格無菌操作,將檢測儀器探頭置入陰道,深度約在4cm,將探頭連接的電極安放在下腹部正中線恥骨聯合上方約三橫指部位。檢查的內容包含肌電位、盆底肌肉肌力及其疲勞值等。典型臨床病例依據臨床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表現診斷;復雜病例需對病情進行分析并結合進一步的專科檢查以完善鑒別診斷。
1.3盆底障礙性疾病的診斷標準
①盆底肌肉電生理功能的診斷范圍:Ⅰ類和Ⅱ類肌肉纖維正常肌力有五個等級的分類;②盆底肌肉的疲勞度為0即表示為正常;③肌電位值保持在30μV。如果患者表現為肛門失禁、小便失禁、盆腔內部器官脫垂或便秘等,盆腔肌疲勞度達到30%以上且肌力在4級以下即可診斷為盆底功能性障礙疾病[3]。
1.4統計學分析
初步錄入數據時要保證數據的科學、真實性。將數據輸入EXCEL(2010版)進行邏輯校對并分析,得出清潔數據后經SPSS14.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頻數(%)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對象盆底功能篩查結果分析 所有受檢者中檢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421例,約占48.95%。具體患病率詳見表1。
2.2以不同分娩方式對患者進行分組比較 順產患者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共發生313例,剖宮產組共發生108例。組間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以不同分娩次數對患者進行分組比較 單次妊娠患者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共發生178例,多次妊娠患者共發生243例。組間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討論
女性骨盆主要由封閉的骨盆出口處的多層肌肉、筋膜等組成,其中包含陰道、直腸和尿道。正常生理情況下,盆底的肌肉、神經以及各種韌帶相互協調組成復雜的盆底支持系統,共同維護女性的排便、排尿等多項正常生理功能[4]。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屬于婦科常見病,主要發病因素分為兩大類:①內因,包含遺傳、體型、發育、種族等;②外因,包含其他內科疾病、肥胖、職業、營養、盆腔手術或是生育損傷等。內因為發病的根源,而外因則為病情的發生發展制造條件,誘導疾病的發生[5]。盆底功能性障礙疾病發病時常合并多種臨床癥狀及體征的發生,臨床就診率低,對女性生活造成危害。
相關臨床研究資料顯示,陰道分娩及多次妊娠是引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6]。本文研究中,陰道分娩患者發病率為54.89%高于剖宮產患者的25.71%,單次妊娠患者發病率為37.47%明顯低于多次妊娠患者的63.12%;組間數據進行比較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一致。妊娠時孕婦腹腔內壓力升高,作用中心轉移到盆底肌肉組織,子宮重量亦會隨之增加,時間過久就會導致盆底肌肉組織的松弛。加上分娩時腹部壓力上升、盆底肌肉牽拉過度或是對會陰的側切均對盆底肌肉造成直接損傷,引起盆底、尿道周圍組織、子宮、膀胱等組織器官的損傷,進而引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通過對本文研究數據的分析可得: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是陰道松弛為27.66%,其次為尿失禁4.77%,再次為子宮脫垂4.07%。主要是因為妊娠及分娩中存在對盆底系統的破壞,包含對盆底整個支持系統的破壞、手術損傷(剖宮產)、外力損傷(陰道分娩)等降低盆底肌肉支持系統的緊張度,破壞系統的平衡,最終引發疾病。
綜上所述,女性盆底功能篩查中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各項功能障礙性疾病中陰道松弛發病率最高;剖宮產和單次妊娠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具有保護作用。臨床應針對此類疾病的發病特點對相關知識進行宣教,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降低此類疾病的發病率,保證女性健康。
參考文獻:
[1] 楊粟芬,趙倩.經會陰二維超聲對產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初步篩查[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6):168-169,138.
[2] 弓瑜,李一冰.盆底二維及三維超聲對產后女性盆底功能的篩查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3(35):183-184.
[3] 李海英,石媛,王忠民等.產鉗術與胎頭吸引器助產對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24):8340-8342.
[4] 禤曉嵐.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調查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8):168-169.
[5] 王艷,孟繁印.女性盆底肌障礙的臨床篩查[J].中國醫藥指南,2013,18(8):259-260.
[6] 米建鋒,梁桂玲,勞東玲等.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盆底肌肉鍛煉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220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8):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