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英
【摘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呢?本文對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課堂基本模式及操作策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通過教育實踐總結出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小組合作式研究性學習、小組分享式自主學習、小組創意式拓展學習)及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90-01
“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共存思想[1],對現代教育所強調的對學生進行合作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呢?筆者以個人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對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及操作策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小組合作式研究性學習
小組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教師將學習內容分成多個學習主題,由小組同學分工,完成信息搜集、學習整理、共同討論歸納等學習任務。在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展示,解決高中語文教材選修課量大、時間少的矛盾,促進學生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
例:我在教學《唐詩宋詞選讀》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思路(以李清照為例):
①學生課前自學(一周):要求學生使用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閱讀她的作品,讓學生對李清照的詞風有個初步了解。
②組織李清照的作品《如夢令》《一剪梅》《醉花陰》研究小組,自愿組合,討論、分工,推舉主持人,共同擬訂發言提綱。課后各小組共同為發言人準備資料。
③用一節課時間進行討論與交流。每個研究小組分別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求:每組主持、重點發言、補充說明和朗讀等要分別由不同學生擔任。所有同學都應積極參與討論。(教師亦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
④最后一課時對李清照、蘇軾、辛棄疾、陸游進行總結討論,梳理宋詞發展的脈絡。(由教師主持。)
⑤課后作業:每個學生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就宋詞某家某篇或點評議論,或抒發感想。體裁不限,命題自由。要求:一周內完成,在班內張貼交流。
實踐證明:在交流活動中,大家分工合作,發揮各自特長,有負責編輯的,有負責演講的,有承擔電子文稿演示的……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激發了閱讀興趣,培養了能力。
二、小組分享式自主學習
小組分享式自主學習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前理解水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把學習、發現、互助、分享的權力放給學生,使學生在切實的學習過程中,習得知識,形成能力。
例如:高中作文教學是師生最頭疼的事。盡管老師評講課講得口干舌燥、批閱作文批得手軟發麻,可學生依然沒有興趣。
我利用小組分享式自主學習方式解決以上問題。
首先,將班上同學按座位及作文水平情況,分成六人一組的作文批改小組,每組推選一位組長,負責任務分工,本子收發,擔當評講作文的主持人。
其次,小組輪流批改,每個學生手里每次拿到八本,其問題與組長商量,組內評議,之后根據作文內容、結構、語言等三方面寫出評語(教師事先指導批改方法)。小組評出幾份寫得好的或有爭議的文章,進行課上講評;間或學生自己發現作文優缺點供全體同學鑒賞品評。其他同學可以提出異議。若引起爭論,教師可在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下適當指導、評價。(注意:在這一環節中,要努力引導學生善于傾聽、吸納他人意見,學會溝通和寬容,嘗試協作與分享。)
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探討作文失誤存在原因(大的方面可以是內容組織、結構安排不合理處;小的方面可以是句法、修辭、詞語等細節錯誤。)以引起大家注意,防止以后再出現類似錯誤。
然后,再完成下面兩步:
1.自我鑒定
學生在文后要寫上一段“寫作后記”,自我品評優劣得失,并得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當然,也可在“寫作后記”中提出異議,等待教師的綜合評審。
2.教師綜合評審
在完成以上步驟后,教師翻閱學生作文。主要不是批作文,而是根據學生寫的評語和寫作后記,觀察和分析學生的鑒賞能力,并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及時給予答復。
這樣教學,雖然備課有些繁瑣,但是卻能發揮學生自主研發能力,在互相評改、交流、閱讀、分享中全面滋養學生興趣。
三、小組創意式拓展學習
小組創意式拓展學習,師生共同創新,挖掘個性潛能、智慧。
例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點聽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達了游子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本課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語言美。
首先布置任務:四人合作,每人選取自己最喜歡的片斷,組內交流。
其次每組推選一位代表上臺交流:有的一人唱,一人朗讀,一人闡述選取該片斷欣賞的理由;有的四人充滿感情地齊聲朗讀;有一組一人朗讀時,一人快速畫雨中景,一人點評。
再次,同學自由點評各組的表現。
結果,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生動活潑。
又如:人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中的板塊“苦難中的尊嚴”,這節課需完成《論厄運》(培根)《直面苦難》(周國平)兩篇名人篇章的學習,難度較大,上得不好,就會上成枯燥的政治課。[3]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結合課題研究創新設計。
課前列出學習內容供學生選擇:介紹司馬遷和屈原,課本劇編寫并表演(題目:假若司馬遷與屈原在汨羅江邊見面了,他們會說些什么)。(結果,這個環節為這節課增添色彩。學生在交流、分享中滿懷深情地說:我們終于“穿越”了,與偉大的屈原和司馬遷見面了!)
當然,合作學習對老師的要求是較高的。
首先,教師要高投入的備課,像一名導演似的編排活動內容,選題給合作小組,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要起到導航者的作用。指導他們怎樣合作、怎樣交流、怎樣組織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等。
第三,教師要篤學博識,具備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實踐證明,在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式學習,能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助力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1-11
[2]《語文課程標準研修》(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研修手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10
[3]彭鋼、蔡守龍,《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