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水 木 程文燕/文 劉忠林/圖
毛主席在馬背上吟詠的那首飽蘸激情、氣壯山河的光輝詞篇《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筆者對廣昌這個蘇區縣的最初印象。作為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聳于廣昌縣驛前鎮貫橋村的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和一座座紅軍營房,見證了當年悲壯的歷史;作為原中央蘇區北大門的廣昌人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前,中央出臺的《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振興原中央蘇區發展提 升到國家戰略,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真切關懷,廣昌人民憧憬多時的“振興夢”終于照進了現實。

高虎腦紅軍醫院
廣昌縣扶貧和移民局搶抓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大好機遇,巧借全省統一戰線“同心·振興原中央蘇區廣昌示范區”創建活動,全面策應,主動對接,科學高效推進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傾力打造“廣昌樣板”,力爭實現廣昌貧困群眾的“富裕夢”。
時下的廣昌,從撫河之源到旴江兩岸,從群雕公園到雁塔新區,處處涌動著大建設、大扶貧、大發展的熱潮。
2012年,“同心·振興廣昌示范區”活動啟動以來,為著力推進全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在省委統戰部的關心支持下,廣昌縣扶貧和移民局巧借機遇,把同心·振興捐贈資金項目對接到扶貧開發當中,壯大扶貧攻堅力量。
2012年7月以來,廣昌縣共收到同心·振興捐贈資金4200多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有2600多萬元直接安排在貧困村組基礎設施、文衛事業、生態環保和產業發展上使用,助推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3年,廣昌縣全縣投入扶貧和移民資金總量達到5530多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上級下撥專項資金3030萬元,整合部門資金1000余萬元,社會扶貧投入1500萬元。通過扶貧開發,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減少了貧困率的發生,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切實改善了民生。
據了解,2013年廣昌縣共投入59個省定貧困村整村推進(村莊整治)資金3158萬元。完成了村組交通建設項目65個;新增農田水利灌溉面積980畝;解決農村人畜飲用水困難問題1275人;建設了3個村莊整治新村點。姚西村、貫橋村兩個示范點已打造成為廣昌最美的生態旅游村和紅色旅游區,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500多萬元。通過政府采購化肥、發放扶貧貼息、互助資金等方式,為助推6.3萬個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幫助,增強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加大現代農業發展投入,著力解決了貧困村產業基地基礎設施落后的“瓶頸”問題,大力支持了“公司+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龍頭企業+農戶”的示范點建設,拓寬了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通過不斷的產業扶貧、科技扶貧資金的投入,發展壯大了廣昌太空蓮、茶薪菇、烤煙和油茶林等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格局。2013年全縣白蓮面積達到4.66萬畝、煙葉種植2.46萬畝、茶薪菇2億余筒、新增油茶林面積2.01萬畝。全縣農民從“一村一品”產業中人均增收2800元。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989元,較上年增收881元;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6.3萬人減少到4.43萬人。
投入移民搬遷扶貧資金430多萬元,興建了移民集中安置點5個,完成整體搬遷895人。搬遷出來的移民圓了安居夢,后續發展幫扶措施落到實處,實現“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移民搬遷工作全市排名第一。
投入智力幫扶項目——“雨露計劃”資金44萬元,完成了463人的勞動技能培訓任務,轉移就業463人,培訓率、就業率均達100%。投入移民后扶資金近400萬元,通過發放移民直補資金和移民安置區的后扶項目建設,切實改善了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維護了移民安置區的社會穩定。
大大小小的變化,也累積成了實實在在的進步,廣昌縣以關注民生為落腳點,百姓福祉得到了提升。如今,廣昌縣的貧困人口正逐年減少,貧困老表對未來美好生活也有了真真切切的期盼。
貫橋村地處廣昌縣驛前鎮北部,總人口1551人,其中貧困人口335人,是第二次革命時期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所在地,高虎腦戰斗遺址,紅三軍團指揮部,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萬年亭、陳阿金烈士墓等都坐落在這里。
今天的貫橋村展現給筆者的是一副生機勃勃的畫卷,平整寬敞的同心街,青石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村民們三五成群的聚在自家修葺一新的房屋前談論著今年的收入和來年的打算;花園式的紅軍小學掩映在高大的樟樹林中;設施完備的紅軍醫院已經投入使用。誰曾想,僅僅在一年前,這里的進村道路還是坑洼不平,村里四處散落著破敗的土坯房,學校教學條件極其惡劣,村民就醫十分不便。
這一切變化與扶貧開發息息相關,2013年廣昌縣扶貧和移民局累計投入該村的扶貧和移民資金達200余萬元,幫助該村完成道路、水渠建設等多個項目,基礎設施得到了加強,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方便了村民出行,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安居樂業,一心一意搞生產,發家致富奔小康。
同樣受益的還有驛前鎮姚西村。該村貧困人口有450余人,約占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全村基礎設施仍然落后,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差。大部分的農民還居住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的土坯房內;僅有6個村小組通了水泥硬化路,其余通往7個村小組的道路坑坑洼洼、坡陡狹小;全村大部分水陂水渠等水利設施嚴重失修,農業生產抗災保障能力極弱;現有的4個村小組安全飲水設施簡陋,9個村小組的村民仍然飲用港叉溪水或井水;姚西片區完小共有教師4人,學生30余人,教學設施極差。
近年來,廣昌縣扶貧和移民局大力支持姚西村發展,累計投入扶貧和移民資金580余萬元,幫助該村建設并完成了多個項目:投資126萬元新建了一條長300米,寬3.5米的外環路;投資21萬元新建了一條長1300米,高0.6米的竹林景區溝渠建設;投資187萬元新建了姚西村生態停車場;投資43萬元建設完成了一條長430米長的外環路路基工程;投資56萬元建設了一條長2.2公里,寬3.5米的湖洋、東毛咀、撮斗窩村組道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71萬完成了姚西村科技大樓土方、擋土墻、路面、路基改造工程;投資31萬元修建了姚二組到松山下組長1.4公里,寬3.5米的村級道路建設;投資5萬元完成了松山下組華光水渠建設;投資了10萬元完成了松山下到上天井路基改造工程;投資了32萬元完成了姚坊后龍山至觀音寺游步道工程。

高產油茶林基地

江西廣德新農村合作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

蔬菜種植基地
有好的政策為依托,有扶貧人的傾情幫扶,廣昌縣的許多貧困村或已披上新衣,或正在積極為換新顏忙碌著,美好新生活離貧困百姓們越來越近。
廣昌,一方壯懷激烈、神奇榮光的紅土地;廣昌,一方不甘落后、渴望振興的熱土地。這里,已不再僅僅是那個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的“廣昌路上”,廣昌正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蘇區振興發展政策機遇,全面推進扶貧移民工作,力爭打好新時期蘇區振興與扶貧開發攻堅戰役,使廣昌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廣昌正奔走在幸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