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鼓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劉學松

銅鼓縣大塅水庫水面環境整治效果
近年來,銅鼓縣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面上推開、三至五年大見成效”的總體要求,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運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全縣農村清潔工程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截止目前,全縣已在91個行政村、13個鄉鎮(場)集鎮、16所農村中小學,13個鄉鎮場衛生院開展農村清潔工程建設試點,村鎮面貌煥然一新,初步達到了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的效果。在全縣農村大力開展以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養殖場污染治理和河道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
銅鼓縣委、縣政府始終按照“新農村建設布點到哪里,清潔工程就跟進到哪里”的思路,把農村清潔工程作為推進“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之一。每年年初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新農村建設暨農村清潔工程推進工作總結動員大會,全面動員部署一年工作;每年組織1次以上縣四套班子領導參加的現場督查調度會;組織1次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參與的調研或提案跟蹤;同時,結合“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工作專門成立督查組,實行“一月一督查,兩月一通報”,做到每次督查調度都有書面通報、結果排位,有部署、有跟蹤、有落實、有問責,始終堅持高位強勢推動。此外,注重統籌結合,實現“一盤棋”抓。將農村清潔工程與“三進四民”等活動相結合,每年落實抓點幫扶單位和包村單位,實現村村全覆蓋;與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和修河源頭環保項目相結合,在2012年制定了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實施方案,開展了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養殖場污染治理、河道污染治理,創建生態鄉村,打造清潔衛生環境,遏制水源污染,合理逐步改善山區縣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相結合,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美好家園;與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相結合,延伸輻射農村,打造文明、衛生、生態城鎮,務實高效推進農村清潔工程。
一是明確目標,制定方案。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發展要求,結合村的村情,通過多次會議討論和調查研究,每年制定當年的農村清潔工程工作方案,并把農村清潔工程列入年度重點工作考核。二是注重“點、線、面”結合,堅持試點先行,重點打造高速公路沿線和主干道公路沿線村莊、旅游景點、公共場所、主要河道的推進模式,實行農村清潔工程鄉村自主點、省批試點、新村點、示范點“四個重點有序推進”建設。特別是去年,以開展高速公路沿線秀美鄉村建設為契機,啟動昌銅高速沿線重點村莊環境整治;結合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對全縣13個鄉鎮(場)集鎮,91個行政村的1000個村點,7所農村中學、9所農村完小,13個鄉鎮場衛生院,公路沿線以及主要河道、庫(塘)區水面,旅游景區,采砂場,養殖場等進行了全面整治;今年新啟動24個省批試點,50個農村清潔工程鄉村試點。三是整合項目,強化投入,完善農村清潔工程基礎設施。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投入不少于300萬元,三年不少于1000萬元農村清潔工程專項資金,購置大型垃圾裝運車9輛、三輪垃圾清運車112輛、垃圾中轉箱162個,垃圾池1200個,建設中小型垃圾焚燒爐16座,板車512部,聘請保潔員512名,實現了農村保潔員全縣覆蓋。購置分類垃圾桶1.32萬套;另一方面,不斷加大整合新農村建設、旅游開發、沼氣池建設、農村“三格式”化糞池改造、農村“一事一議”、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農村改廁項目等資金進行捆綁使用,實行資金“點上普補”和“立項支持”結合,先后完成大塅鎮和帶溪鄉2套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焚燒爐設施建設、縣城大型集中填埋場建設、完成年度沼氣池建設等,進一步夯實了農村清潔工程基礎設施。
持續深入、形式多樣的宣傳是我們推進農村清潔工程,讓廣大農民接受并自覺參與到農村清潔工程當中來的關鍵。一是宣傳手法多樣化。與新農村建設工作同步,啟動農村清潔工程宣傳月活動;通過“走出去”的方式,組織近相關人員到修水、上饒、吉安、婺源、靖安等縣市看先進、借經驗、增動力;通過開展“文明衛生村莊”和“農村優秀保潔員”,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此外,還借助 “一對一”上門家訪、新農民培育分散授課、學校“小手拉大手”活動引導、職能部門集中培訓等方式,常態化抓好農戶“355”垃圾處理模式和“五種垃圾分類”知識培訓。二是宣傳內容通俗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宣傳開展農村清潔工程的重要意義、“355”垃圾處理模式和“五種垃圾分類處理”知識,每年印制可回收垃圾歸類和詳細價格表,貼至農村人口集中區域或發放到農戶家中,讓農戶自覺得“實惠”;制作垃圾分類知識圖文,對農戶進行“彩色圖片”宣傳;各鄉鎮(場)做大型永久宣傳牌、標語40多塊。縣清潔辦縣清潔辦印發宣傳資料1萬多份,洗印下發村莊整治圖片1000多張,編印了《銅鼓縣農村清潔工程指導手冊》,印發了《銅鼓縣新農村建設簡報》、《銅鼓縣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簡報》、《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等材料;與縣電視臺開設了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宣傳專題宣傳節目;縣清潔辦通過宣傳車到各鄉村進行巡回展覽宣傳;會同文化局、環保局組織以修河環保為主題送戲下鄉活動20多場次,努力營造濃厚的建設氛圍。棋坪鎮創新宣傳手段,制作了小不干膠,在不干膠上印制垃圾處理常識及農村清潔工程宣傳標語等內容,張貼在人口居住密集區一級村民家門口和窗臺上,小物大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銅鼓縣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宣傳
在農村清潔工程實施過程中,堅決改變過去單純靠領導推動、靠突擊推動開展工作的被動方法,轉向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管理。一是出臺獎補政策。每年出臺《農村清潔工程目標考核及資金獎補辦法》,用于村莊點上基礎設施的獎補;特別是2012年,補助標準、范圍比往年有提高和擴大。如一次性補助資金20萬元用于建設科技環保型焚燒爐。二是建立規范隊伍。按50戶配一名保潔員的標準,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選舉產生群眾信任的保潔員,再報鄉鎮清潔辦登記,全縣續(新)聘保潔員262名。同時,堅持“有保有壓、有進有出”原則,出臺農村保潔員管理辦法,通過資金調控措施,建立鄉鎮、村、理事會、群眾四級監督評比體系,打破保潔員“終身制”,群眾反映不合格的,予以改聘。保潔員工資與履職情況直接掛鉤,確保有人辦事、能辦好事。三是籌措一筆工資。始終推行保潔員工資分級負擔制,在保障試點村莊保潔員基本工資同時,縣里明確要求鄉鎮按縣鄉兩級2:1比例足額配套,鼓勵當地社會知名人士、單位幫扶捐贈,每年向農戶每月收取3-5元的保潔費,確保保潔員工資每人每月至少在450元以上。四是堅持一個標準。按照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要求,開展以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清潔工程。五是確定一塊區域。將公路沿線納入相應行政區域的鄉鎮或村莊保潔員的責任范圍,并且按照縣城城郊村、一般村區別對待。像溫泉鎮成立城管中隊,單獨將城郊村納入集鎮環衛管理體系當中,實行“戶分類、村收集、縣城轉運”;同時,探索整鄉(鎮)“一體化”推進,即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的垃圾處理模式。六是落實一套工具。每年以800元一個試點村標準,一次性用于村莊保潔員工具配備(板車、鐵鍬、掃帚、三輪摩托車等)。目前,全縣共為農村保潔員統一配備保潔工具512套(在去年我們縣開展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前,因為還沒有配備保潔工具,有的保潔員自掏腰包,自己制作板車和購置保潔工具)。七是結合生態縣創建,推進9個鄉鎮垃圾無害化壓縮處理,在棋坪鎮、排埠鎮、三都鎮、大塅鎮四個鎮建立垃圾處理移動壓縮站4個,購置大型垃圾壓縮處理車3輛。將全縣農村垃圾統一運輸到縣垃圾填埋處理場集中處理。八是健全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群眾自我管理機制,通過農戶自發公選理事會牽頭負責、推舉保潔員具體落實、農戶自覺“門前三包”、定期開展保潔員和清潔家庭評議評比活動,最大限度發揮農戶“主人翁”精神,逐步實現鄉村農村清潔工程自我管理。強化督查考核,加強調查研究和督查調度,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工作新機制,豐富推進工作新方法,健全系統的工作機制、督查考評體系,確保農村清潔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