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評議作為一種地方“創造”,把監督人與監督事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促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增強法律意識、提高執法水平、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書寫了濃墨厚重的一筆。但也毋庸置疑,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評議工作在實踐中逐步走調變味,重形式的多,求實效的少;唱贊歌的多,提批評意見的少;和風細雨的多,一針見血的少。評議會議也演變成為一種“表演場”和“作秀場”,遠沒有開始探索實踐時的“辣味”和“震撼”,評議效果也慢慢消磨和萎縮。
評議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找準問題的“病根”,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只有堅持將問題導向貫穿始終,評議才能不走神不散光,不跑空不跑偏。
“以問題為導向”就是調研時要把問題找準。這是基礎,是前提。不著眼問題,調研就會失去方向;不揭露問題,調研就會缺乏意義。因此,調研要擺脫“氣力沒少下,效果卻不佳”的尷尬,克服樂于聽成績列表象、忽視找不足察癥因的傾向,切實找準短板,邁開步子,沉下身子,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集中的地方去,在人民群眾所盼、所憂、所急中,把握調研方向和重點,掌握真實的情況,找準問題的“病根”,尋求解決問題的癥結。
“以問題為導向”就是評議發言時要講真話說實話。講真話說實話是一種品性,一種境界。要把講真話講實話作為組成人員的一項制度要求。作為人大常委會的組成人員肩負共商國是之重任、為民代言之職責,要以大局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出以公心,暢所欲言,直抒己見,把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把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毫不保留倒出來。
“以問題為導向”就是要著力解決問題。評議的落腳點和發出點是解決問題。人民群眾看評議不是看開了多少座談會,提出了多少建議,而是看能否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問題。因此,要把評議的整改落實作為“牛鼻子”來牽,作為關鍵點來攻,從嚴從實抓好評議整改落實。這樣,人民群眾才滿意,才能達到評議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