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紅
(作者系江蘇省啟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黨的十八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鮮明提出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處于首要地位,是建立其他國家管理制度的基礎,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人大制度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內容。堅定人大制度自信,就是要進一步深化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識,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障。
(一)曲折探索。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拯救中華民族的命運,我國的各個階級、各種社會勢力圍繞著在中國建立什么樣的政治體制問題進行了長期探索,由開始初步了解西方民主制度,到通過改革直至采取革命的方式將西方代議制的民主制度移植到中國,但都歸于失敗。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起初效仿美國建立了“五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監察)基礎上的總統制政體,后改為議會責任內閣制,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議會制,袁世凱曹錕都搞過,已經臭了。”[1]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沿用孫中山創立的“五權分立”的總統制政體國民黨蔣介石推行“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獨裁統治,民主對中國人民來說依然遙不可及抗日戰爭末期和抗戰勝利初期,中國各民主黨派(多為現在各民主黨派前身)陸續成立,他們大都打出“反內戰”“反獨裁”的口號,要求中國走多黨政治協商的議會民主道路,有的甚至公開標榜“第三條道路”,但國民黨的獨裁、專制使他們的幻想最終破滅。歷史證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偽憲制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頑強有力地排走或改變外來文明,使得“每一制度,新名詞,傳入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烏黑一團,化為濟私助焰之具”[2]正是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中國人民認識到在中國走西方資本主義民主道路根本行不通,進而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二)艱難實踐。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歷程,為實現人民民主而進行的探索和創造。馬克思主義者在吸收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主權在民”思想、總結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點,并把它作為政權建設的根本原則。實現這一原則的方式就是由人民選舉一個代表機關,賦予代表機關掌握國家的一切權力、進行國家事務的管理,由人民對這個機構及其人員實施監督罷免。巴黎公社是這一新型政權的最早實踐。列寧根據俄國實際,創立了人民代表會議——蘇維埃這一新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提出“一切國家權力歸蘇維埃”的根本原則。這些思想原則為其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探索、創建新型人民政權組織形式奠定了理論基石,提供了實踐指南。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周恩來即領導召開了上海市民代表會議,通過了《上海特別市市民代表會議政府組織條例》,規定其為最高權力機關。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后,根據地逐步擴大,各根據地相繼召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蘇維埃政府。為實現對各根據地政權的統一領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一次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通過了革命根據地歷史上第一部憲法——《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為了全國統一抗戰形勢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民主性質的“三三制”原則(在參議會和政府中共產黨員、黨外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建立了邊區參議會制度。1940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首次提出人民代表大會制的理論設想。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進一步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權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3]1946年4月23日,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規定,“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機關。”這就以立法(憲法原則)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會議制度[4]。
(三)正式建立。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召開普選的全國人代會條件,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肩負起了執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文件,選舉產生中央政府,完成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任務。《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大和各級人民政府。”[5]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地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普選。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正式確立。大會通過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對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了系統的、全面的規定,把《共同綱領》中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精神傳承下來并加以豐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實現人民民主的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是對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的重大貢獻。
(四)不斷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大制度一度遭到嚴重破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恢復并建立了一系列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重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等法律,確定在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直接選舉擴大到縣一級,并擴大了選民和代表的提名權,普遍實行差額選舉。1980年底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設區的市、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全部建立起來。至1981年底,全國2765個縣級行政區都建立起了人大常委會。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權建設的一項重大改革,是改進和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大措施。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強調:“必須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加強各級國家機關的建設,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構成為有權威的人民權力機關。”1982年12月公布施行的新憲法,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憲法的優點,擯棄了1975年和1978年憲法的錯誤,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了重大完善,使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改革開放時代進一步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由上可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萌芽、形成、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來之不易。它既不是自發產生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外力作用的結果,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產生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爭取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實現形式,充分體現了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執政理念,是對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的重大貢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全體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依法享有和行使管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最具實質性、廣泛性、代表性、合理性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最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有著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所不具備的制度優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
(一)在中西比較中堅定自信
“民主”一詞來源于希臘語,其原意是指“人民的統治”或“多數人的統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政治上把國家中的最大多數人納入到人民的范疇,成為民主的主體。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的概念有著更大的包容性,除被剝奪政治權利者外,一切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與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在“人民”之中。人人依法享有平等的民主權利,不受財產、職位、民族和性別差異限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民主是真實的民主。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大代表來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代表人民決定國家和地方的大事,選舉“一府兩院”。人大和人大代表權力的行使受人民監督。這樣的政體能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最重效率、最有效率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決定國家重大事務,因而具有很高的決策效率。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樣,“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作出決定,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沒有那么多互相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6]近年來,我國在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重大斗爭中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充分體現和顯示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效率辦成事的優勢。
(二)在績效顯現中增強自信
制度自信來自于制度績效。我國的“制度自信建立在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以及對各種重大事件、災難的有效應對等大量客觀事實基礎之上。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巨變,僅僅用30多年時間便走完了西方國家需要300年走完的發展歷程,被贊為“中國奇跡”。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第二大貿易進口國和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國、第五大對外投資國和最大的新興市場,當之無愧地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國際貿易投資的中流砥柱,已經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贏得了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的制度不僅讓中國經濟煥發出了蓬勃生機,而且惠及全球經濟;民眾對國家現狀的滿意度不斷提升,而且對自己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05年對17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發現,72%的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總體現狀表示滿意,在被調查的國家中拔了頭籌,遠遠高于西班牙(51%)、英國(44%)、加拿大(45%)、美國(39%)、法國(28%)、德國(25%)等。2010年,該機構進行了同樣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滿意度還是排名第一87%的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基本滿意,美國人滿意的比例是30%,法國是26%[7]。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贏得大多數人民的滿意,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益于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得益于我們堅持和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符合我國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8]這一重要結論深刻揭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任何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只有適合本國國情,經得住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才是有效的、富有生機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三)在變革發展中提升自信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世上從來就沒有抽象的民主、“普世”的民主、一成不變的民主。適合于某一個國家的民主形式,未必適合其他國家;適合這個階段的民主形式,未必適合另一個階段。人大制度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就是因為它是一個開放的制度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優秀品格,能夠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各個階段的發展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自我完善,不斷地汲取和借鑒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全人類共同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以后,隨著經濟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和完善,既保持了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表現出應有的靈活性,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來,隨著選舉法、代表法、地方組織法、監督法的制定通過或重新修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議事規則和職權行使規定的普遍制定,我國人大的選舉制度不斷改進,代表制度不斷完善,人大組織體系不斷健全,人大議事程序不斷規范,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職權不斷落實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地推進和保障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堅持”和“完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永恒主題。中國曾經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歷史,中國民眾中形成的崇洋媚外心理,至今沒有完全消除。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導致部分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存在疑慮,缺乏自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的霸權,推行其所謂的普世價值,對他國政治經濟制度妄加評論非議,致使部分中國民眾,包括一些專家、學者產生模糊甚至錯誤認識,談到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必言滯后,而談到西方民主法制必言先進。“三個自信”的提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人大制度自信要求我們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制度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自我封閉。制度自信,并不意味著就無需制度改革。任何一套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毋庸諱言,當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受歷史和現實、國際和國內、理論和實踐、經濟和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還存在許多不足,它的實現形式、運作機制、工作程序等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它在改進選舉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加強民主監督、提升代表素質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憲法規定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性質、地位和職權尚未完全落實,在一些方面差距還相當大。制度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自我封閉。在堅定人大制度自信的同時,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繼續“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要在繼承傳統基礎上,以科學的態度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積極穩妥推進制度改革和發展。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雖然不同于西方的“三權分立”政治體制,但兩者均屬于代議制度存在某些相通之處,“三權分立”所包含的權力分立制衡的思想是孕育于古希臘時期、歷經諸多世紀的發展和總結而形成的人類政治文化結晶,是人類的共同文明,對此,我們應當學習借鑒,為我所用。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的要求,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使我國的人大制度始終保持強大的優勢和旺盛的生命力。
注釋:
[1]《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頁。
[2]魯迅:《花邊文學·偶感》,《魯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頁。
[3]《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頁。
[4]殷嘯虎:《近代中國憲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346頁。
[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
[6][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13頁。
[7]轉引自張維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