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能否讀懂課文、理解課文以及感悟課文,取決于學生本人,還取決于外在因素,即老師的引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怎樣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并提高感悟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親近文本內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之”到“好”再到“樂”,是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變數,無一固定形式可以復制。我們可以這么認為,文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文字是死的,文字內容表達的意思是活的,是流動的。對于文本的熱情,除了閱讀者本身已經形成的喜好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積極地去引導和激發。怎樣激發呢?其途徑很多,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方法,無需贅述。但就一篇文章而言,閱讀伊始是最重要的。正如我們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第一印象”。美好的,就會讓人對之產生“好感”而后親近于它——這就是文本。因此,筆者就“如何在文本閱讀教學之初激發閱讀興趣”有兩點做法。
(1)借“題”激趣。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伊始,我們可以借用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蠢蠢欲動”的閱讀興趣。這就為學生對于文本閱讀的理解與感悟奠定前期的積極的心理基礎,為閱讀教學打開了一盞綠燈。例如,在教學《窮人》一文的開始,我圍繞課題提出問題。①為什么用“窮人”做題目?②課文是否寫了窮人的“窮”?然后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課文。這無疑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2)故事引領。學生是愛聽故事的,這是其年齡特點一個方面的體現。在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是能“投其所好”迎合之,利用故事,講講故事,就能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達到不可估量的閱讀效果。現在一些文本內容跟一些故事息息相關,很適合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鹿和狼的故事》閱讀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讀過的有關狼和鹿的童話故事,跟同學們分享。
二、提出問題,討論交流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問題的支撐是至關重要的,誠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一切思考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的提出是漸進的,深入的,體現問題的層次性與遞進性。因此,對于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老師來說應該更好地駕馭,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以便落實文本閱讀這一“對話”的過程,實現文本閱讀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唯一的聽眾》第八段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討論交流”這一形式,推進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其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從老師角度來說,主要作用是“引”。一步一步地“引”,引出話題,引出問題,引出討論,落實問題的解決。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引”——老師在與學生對話中帶出話題:“課前老師讀這段話時,讀著讀著,腦海里出現了許多問題,你們讀了后,有什么問題呢?”這一問題一拋出,很多學生舉手要提出問題,其中有位學生說:“我想知道,文中的‘我不是到樹林練琴了嗎,怎么又回到家里練呢?”
二“引”——老師回話說:“這個問題我們等會兒討論,繼續提問。”很快,有的學生問:“基本練習曲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可以直接解決,因此,老師馬上說:“班里有同學練過琴,或者練過字的嗎?你能舉例說說什么是基本練習曲嗎?”有位同學馬上舉手回答說:“我練過鋼琴,一開始練的訓練指法的曲子,很簡單,這些曲子就是基本練習曲。”
三“引”——老師問話:“學習任何技能都會有一些基本的聯系。練琴,就要聯系基本練習曲。還有問題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說:“課文為什么要寫‘我在家里練琴的情況呢?”有的說:“‘我為什么會忘記她是聾子呢?”還有的說:“為什么‘我覺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呢?”
四“引”——老師要求:“剛才同學們問了五個問題,有一個已經解決了,還剩下四個。下面就帶著這四個問題,請大家再讀課文。要通過聯系上下文,找找問題的答案,如果有了想法了,可以跟同學進行討論。”
三、深入研讀,感受人物品質
閱讀是極其個性化的行為,這種行為無人可以替代。這種無人可以替代的閱讀行為要是停留表面,浮光掠影,所得是極其有限的。要有所得,就應該作深入地研讀。通過研讀,感受文本意蘊,體會人物品質,提升文本對閱讀者熏陶、感染、教育的作用。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及知識底蘊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對于文本的研讀受到一定制約。因此,學生在研讀中,同樣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促進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進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去體會、去理解、去感悟。例如,我們可以抓住關鍵句子。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正因為是個“例子”,我們就要把這個“例子”用好。每一篇文章,均有一些文質兼美、意蘊深刻、能夠體現文章主旨及彰顯人物形象或品行的重點語段或精彩的句子,在文本中熠熠閃光。如果能加以挖掘,細細地品讀、體會,則受益匪淺。因此,在文本閱讀中,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細嚼慢咽,領會文章意思,感受人物品質。例如,在《窮人》一文的學習中,我們重點是從環境和人物的心理、對話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這種學習體會的獲得有淺層的,也有深層的;有豐厚的,當然也有淺薄的。那么,我們要怎樣讓文本的閱讀者獲得深層的豐厚的閱讀效果呢?這是擺在我們引導者面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在學生讀通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進一步深入研讀,感受人物品質。找關鍵句子。找文本中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例如,“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聯系上下文了解“這樣做”的意義。從這種矛盾的心理中,體會桑娜的善良品質。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的引導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但不是越俎代庖,要掌握好分寸,從興趣激發、問題提出、深入研讀等方面引領學生對文本的喜好、文本的思考與探究,從而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實現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最大化,助力學生成才。
(福建省安溪縣魁斗鎮東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