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廷

時間已經來到了6月下旬,傳說中的“錢荒”似乎沒有出現,畢竟沒有出現像去年6月25日那種單日上證指數超過百點的振幅。但是,市場的弱勢我們是看到的,外行人會說這個就是世界杯“魔咒”,我們從來不相信什么魔咒,因為樣本太小的統計學沒多大意義,何況我們國家隊也沒有參加決賽階段的比賽。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近期盤面的波瀾不驚?我們統計了一下,6月份交易到現在,除去非自然的因素,只有7只個股能夠連續3個漲停,比前幾個月的平均20個左右的數量少多了。
究其原因,我們覺得還是新股申購對盤面產生了影響。新股申購前,滬指有過一段時間的震蕩上行,直到6月17日開始回調,而這個恰好是新股申購前一天,也是市值不計算的日子。真有那么巧合嗎?
新股上市的規則變了又變,這次新股上市注定還是“爆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從發行價格看,10家公司發行定價市盈率平均為17.76倍,較年初48家公司平均定價市盈率(29倍)低38.8%。發行定價市盈率差異明顯,最高為依頓電子,最低為今世緣;有9家公司發行市盈率未超過同行業市盈率,平均低29%;有1家公司發行市盈率較同行業市盈率高44%,并按規則要求,連續三周發布特別風險提示公告。
回撥后網上平均中簽率0.79%,網下平均配售比率0.24%,近幾年首次出現網上中簽率高于網下的情況。周四上市的這3只新股都是小盤股,上市對市場影響有限,但是鑒于場外對打新的熱情異常高漲,因此新股上市后被爆炒的概率較大。不光是新股,由于新股上市的數量不多,1月份那批次新股最近也會有炒作的機會,加上高送轉預期,行情不容小覷。
身邊很多股民朋友都樂觀地預計,本輪新股上市后,肯定還會和今年1月份那批新股一樣遭到爆炒,甚至出現連續漲停的情況。俗話說,從歷史中可以找到規律,來指導我們未來的交易。那么,從第一批新股上市后的表現,我們應該能夠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畢竟這個是新股發行改革后發行的第一批新股,而這次的制度本質上沒什么差別。根據我們的總結,絕對漲幅好的,一般都是股價低的,10元左右最好,另外就是股本要小,一般2千萬流通盤左右,最多也不能超過4千萬。
最后,要有逆向思維,就是當初并不是特別被機構看好的,也就是定價相對較低的,漲停板打開后,經過短暫的回落,往往會有第二波行情。而那些機構非常看好的,一般打開漲停后,機會就不多了,因為股價已經充分被市場消化了,就是我們常說的采用一步到位的走勢。相信這次的新股也會如此,要多從冷門股中找到未來的黑馬。按照世界杯的規律,大熱必死,上屆冠軍這次又沒有走出小組賽,也許這就是大熱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