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陽 (安慶市文化館 246000)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黃梅戲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黃梅戲的發展也遇到了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的瓶頸,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以下我將對黃梅戲的發展現狀做出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探尋破解這些難題的對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國內各種文化藝術百花齊放,而且一些海外藝術形式大量涌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的藝術形式——黃梅戲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加之我國在對傳統文化領域的宣傳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強,更使得黃梅戲失去了跟時代同步伐的節奏而遭到了忽視。尤其是近幾年,我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藝術精品選拔活動,但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卻沒能入選。由此可見,黃梅戲現狀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正在逐漸縮小。
在文化體制和管理機制的不斷變遷中,藝術團體的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行了一些改革。不過,只要一說起黃梅戲,必定會有很多人想到“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嚴鳳英、王少舫、黃新德、馬蘭等黃梅戲界最重量級的代表人物皆出自該劇院,然而,正是這個權威劇院,在走過了五十多個春秋之后,如今同樣面臨著其他同行院團和個人單位的競爭與挑戰,社會影響力正在逐步降低。
2000年,隨著馬蘭離開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黃梅戲“五朵金花”中僅剩下吳亞玲一人堅守陣地,但勢單力薄的她并不能使黃梅戲重現往日的輝煌。尤其是近幾年,黃梅戲的社會地位漸漸地從舞臺的“主角”走向“配角”,人才的流失已成為了阻礙黃梅戲發展的主要癥結。
縱觀黃梅戲的發展,我們發現,黃梅戲并沒有像京劇、越劇那樣具備多彩紛呈的流派,這也是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京劇有“梅、程、尚、荀、張”五派,但這一點就足以讓后者傳唱一輩子了,但黃梅戲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沒有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而發展緩慢。
20世紀70-80年代,馬蘭、吳瓊、黃新德、楊俊等一批優秀生力軍進駐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在一定程度上給黃梅戲的發展和傳承帶來了一絲新鮮血液,使黃梅戲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大受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黃梅戲更需要推出和挖掘一批藝術新秀,如若不然,必將面對殘酷的現實,失去傳承的力量。
要想使黃梅戲這一藝術形式得以較快發展,我們必須要對影響黃梅戲發展的一系列機制、體制進行改革,改變黃梅戲面臨的政策局限。首先,改變人員負擔重,人事任免權不能自己掌握的現狀,加強對黃梅戲的管理;其次,創新黃梅戲演出新形式,設立黃梅戲發展專項基金,進一步加大對黃梅戲的支持力度;再次,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市場機制和體制,鼓勵優秀的黃梅戲編創人員和演職人員堅持藝術實踐,并將演出場次、時間和質量作為考核演職人員的基本要素;最后,加大戲曲教育方式的改革力度,積極實行政府扶持、校團協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加快人才成長速度。
繁榮和發展黃梅戲是實現文化繁榮的重要方面,更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黃梅戲藝術的繁榮發展,明確目標,制定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各文聯、劇協和黃梅戲藝術發展基金會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起到聯絡、協調、服務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和文藝評論的力度;新聞媒體要多開設專欄專題、多策劃精彩主題活動,做到專業與業余、提高與普及相結合……通過各方的積極努力,使黃梅戲藝術活躍在城鄉各地,特別是要讓年輕觀眾了解黃梅戲、喜歡黃梅戲,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為鞏固和發展黃梅戲做好群眾基礎。
打造精品經典、培育名家大家是黃梅戲藝術實現新跨越的中心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把繁榮創作作為突破口,精心選題,強力攻關,不斷推出唱作俱佳的精品力作。同時造就一批優秀的領軍人物,培養相關的拔尖人才,以重要劇目、重要活動和重大工程為載體,不斷壯大黃梅戲人才隊伍。尤其要重視培養青年人才,多為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磨練成長,成為傳承黃梅戲藝術的中堅力量。相信通過大量的經典作品和新生代人才的大力傳唱,黃梅戲必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欣賞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各種藝術形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一形勢下,如果黃梅戲只是一味地固步自封、不求創新,那么必將喪失市場競爭力,最終淡出歷史舞臺。所以,我們有必要更有責任對黃梅戲藝術進行適當的創新,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首先,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應遵循黃梅戲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在繼承中實現創新與發展,并在創新中實現超越,保證黃梅戲在創新的同時不失自身的韻味;其次,在創新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滿足于單純的改編和移植,應深入現實生活,使其反映當前人民群眾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社會實踐,把形式的創新和內容的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雅俗共賞;再次,我們不能只將黃梅戲局限在舞臺上,而應積極拓展更大的推廣空間,把黃梅戲舞臺向熒屏和銀幕延伸,進一步擴大觀賞面……總的來說,黃梅戲要堅持藝術創新,但創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一個劇種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還需要每一位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作為相關的藝術工作者,我們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這份事業堅持到底,通過社會力量的相互協作,使黃梅戲的明天更加燦爛、更加美好!
[1]陳燕翔.黃梅戲藝術在鄉村生活中傳承的現狀與思考——以安慶及周邊地區為例[J].黃河之聲,2011(03).
[2]汪石滿.在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暨黃梅戲研究會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黃梅戲藝術,1992(04).
[3]李光南.淺談黃梅戲如何走市場問題——關于發展安慶市文化產業的一點思考[J].黃梅戲藝術,2007(02).
[4]張偉,詹向紅.消費語境下地方戲劇的范式轉變及其審美認同——以黃梅戲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1(04).
[5]丁式平.舉足輕重——簡述知識分子在黃梅戲發展中的作用[J].黃梅戲藝術,1985(01).
[6]徐慶壽.黃梅戲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 黃梅戲藝術,2005(01).
[7]宋玲.黃梅戲電視劇音樂對黃梅戲音樂傳統的繼承與發展[D]. 福建師范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