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211172 )
江蘇民歌演出市場的搭建──現狀與發展分析
吳 丹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211172 )
民歌作為重要的傳統音樂品種,在口傳、書面、唱片及大眾傳媒等領域中廣泛流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娛樂方式的改變,大眾對民歌的了解和關注度有所下降。江蘇民歌具有優雅動聽的旋律和廣為傳唱的特點。如何在當代視野下搭建江蘇民歌的演出市場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江蘇民歌;生存現狀;演出市場搭建
江蘇乃中國第一大省,地處中國東部, 東臨黃海,與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擁有吳、 淮陽、 金陵、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蘇省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文人輩出;長期以來江蘇民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然而一提到江蘇民歌,似乎只有一首《茉莉花》成為叫得響的代表,為何江蘇眾多民歌未能成為百姓茶余飯后嘴邊哼唱的熟悉曲目?如何才能擴大江蘇民歌的演出市場,使之獲得經濟效益與藝術價值的雙贏?
首先,值得研究的是江蘇民歌演出市場的現狀。文藝晚會是百姓對江蘇民歌了解的主要渠道。江蘇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楊柳青》《拔根蘆柴花》《撒耥子撩在外》等。這些歌曲旋律優美動聽,易于傳唱。它們曾在中央電視臺和各地方臺的綜藝晚會中出現。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大陸地區還興起過一股民歌翻唱的潮流:即對傳統民歌進行重新編配和演唱,使之節奏明快,更富于時代特點。
其次,民歌表演還出現在文化交流活動中。如2012年的江蘇文化藝術節中就有大量的江蘇民歌和民間戲曲的表演。在一些節慶日的慶典活動中,也常常能聽到江蘇民歌的旋律,如傳唱甚廣的《茉莉花》《撒耥子撩在外》等。江蘇民歌還曾作為江蘇省文化形象的代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如江蘇省政府的對外交流系列活動“感知江蘇”,就帶著江蘇民歌和其他江蘇特色文化跨出國門,在全世界30多個城市和國家進行了巡演。當然,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國外的藝術家也紛紛走進中國,與國內藝術團體和個人有了深入合作,其中也不乏共同演繹江蘇民歌的場景。
然而,江蘇民歌的演出市場現狀卻并不容樂觀。究其原因,筆者作了如下分析:
首先,民歌的社會功能在今日社會正悄然改變。民歌的主要社會功能有:1.教育與傳承。2.人生禮儀。3.祭祀與驅邪功能。4.交際功能。5.表達人民的心聲。1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生物革命與網絡革命浪潮興起的今天,民歌的社會功能似乎只剩下了教育與傳承。在中小學的音樂課本中,在音樂學院、師范學院音樂系的音樂史論中以及各高校的音樂賞析課中才能見到它的身影。民歌的其他社會功能已逐步淡化乃至失去。年輕人大多追求時髦通俗的“流行音樂”,認為民歌節奏太慢,多用方言演唱,歌詞也不能反映時下的社會風氣與人們的生活狀態,與時代脫節,因而對它“敬而遠之”。
其次,民歌的演出路徑及生存空間局促。如前文所述,我們能看到聽到的民歌,主要是在文化交流活動和電視媒體的綜藝晚會中。在政府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發展的今天,如果江蘇民歌只能作為免費的面包提供給觀眾,或由政府文化部門出資扶持的文化項目;而不能成為通過商業運作獲得經濟效益的產業,它在現在和未來社會中的生存空間將日益局促。
再次,在當代多元化發展的文化市場中,江蘇民歌的傳播還沒能抓住電子媒介傳播時期的特點,易為時代所淘汰。音樂傳播可分為口語媒介傳播時期、樂譜媒介傳播時期和電子媒介傳播時期三個階段。對比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前兩個歷史時期,在“電子媒介傳播”時期,近現代所出現的各種電子媒介作為一種嶄新的劃時代的音樂傳播媒介,介入到音樂傳播中來。而這些“電子傳播媒介”是一種典型的“大眾傳播媒介”,它具有能夠有組織、大規模復制并迅速傳播音樂信息的大眾傳播媒介特性。所以在電子媒介傳播時期,雖然“口語傳播”和“樂譜媒介傳播”仍然發揮其獨特的傳承作用,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主要表現為基于電子媒介技術不斷發展基礎之上的一種新型的“大眾傳播”。2大眾傳播時代,除了唱片等音樂載體之外,電臺電視臺和網絡等大眾媒體也在音樂的傳播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同時,經由這些媒體播出的音樂由于量大面廣,使得受眾獲得音樂相當便捷簡單;同時也對音樂的包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媒介傳播時代的音樂特點是通俗化、易流行、受眾廣。大眾更傾情于解壓輕松的音樂,而對于民歌,由于其反映的主題遠離當下生活,且從音樂本身到外部包裝都不能吸引眼球,所以并不為時下文化消費的主體——中青年人所接受認可。
如果說民歌在今時今日只是生存于特定空間內的小眾消費的文化現象,它的傳承和推廣價值在哪里?筆者做了如下總結:
熟悉和喜愛江蘇民歌的人都知道,江蘇民歌從歌詞、曲調、旋律來說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無論是蘇北民歌、江淮民歌還是江南民歌,都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江蘇民歌的特點有:
1.大多通過當地的方言演唱。
2.江蘇民歌中的襯詞豐富多彩,使得歌曲中音樂形象更加鮮活,且充滿地域色彩。
3.江蘇民歌在體裁上各有側重,如蘇北民歌中的山歌、號子較多,而蘇南民歌中的小調尤為發達。3
4.江蘇民歌大多旋律婉轉明快,且蘇南蘇北民歌特色各異,交相輝映;呈百花齊放之態。
正因為江蘇民歌具有如此高的藝術價值,且旋律瑯瑯上口,易于傳唱,并且大多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之余的藝術創作,所以它從本質上來說具備了電子媒介傳播時代“通俗化、易流行”的文化產品特征。這和目前西方古典音樂被重新梳理解讀并包裝營銷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么,如何對江蘇民歌的演出市場進行搭建呢?筆者認為,要讓江蘇民歌走流行化、市場化、普及化和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江蘇民歌的流行化,應從歌曲的音樂屬性出發,也就是對江蘇民歌的歌詞進行改編,對配器和演出者、演出形式進行重新考量。
在歌詞的改編中,可以融入時下人們關注的話題和生活內容。如1998年成立于河北保定的耳光樂隊,批判和自嘲性的將時下的社會現象通過民間曲調的形式,在律動性較強的funk4音樂節奏下進行表演。
在配器上,由于江蘇民歌本身使用的樂器主要以江南絲竹樂器為主,所以它的旋律性較強,但音樂的節奏性和和聲性較弱。在配器時,宜加入打擊樂器以及和聲的編配,使其聽覺效果更為豐滿。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的電聲樂器和電子音樂也已成為民歌新的表現載體。如在小型演出場所中,電吉他或不插電的民謠吉他都可以方便的成為民歌演唱者自彈自唱的樂器。而在電子音樂中也有大量對民歌的采樣,獲得了新奇的聽覺效果。最為著名的就是以專輯《Hotel Costes》和《Budhha Bar》系列而聞名的chillout5音樂廠牌Wagram出品的一張Lounge6專輯《chinese room》,這張由法國人制作的電子音樂專輯中加入了諸多中國民歌民樂的元素,堪稱經典。
傳統江蘇民歌的表演方式主要以獨唱、男女對唱和一領眾和的合唱為主。但無論是獨唱還是對唱、合唱都是以單一的旋律線條進行的。筆者認為民歌的演唱者可以加入和聲性的伴唱,或是在小型演出場所由演唱者自己進行器樂伴奏。演出形式以獨立民謠歌手或小型樂隊編制出現,這既能提高聽覺的飽滿度,同時也可使江蘇民歌的表演者更方便的進行多場次的異地巡演。
音樂產品市場化的道路要求將音樂產品從宣傳包裝到演出現場到收入方式進行細致的設計規劃。
音樂產品的概念不僅是某一張CD,某一場演出。對于江蘇民歌來說,它也可以是一套音樂會巡演的系列,甚至是音樂產業環境下的某種固定類型的音樂廠牌。江蘇民歌的演出宣傳除卻進行電臺、電視、平面媒體等傳統大眾媒體的宣傳外,不應忽視發展迅猛的網絡媒體。網絡互動媒體的使用,不僅節約成本,同時由于目標受眾人群精準,是點對點的宣傳,所以營銷效果更好。網絡互動媒體宣傳的另一大優勢是可以結合電子商務平臺,將宣傳與產品銷售進行捆綁,操作更加簡單便捷。如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在北京的展覽就率先嘗試了微信宣傳。一共127件作品,每幅作品都有約2分鐘的講解,這使得對展覽感興趣的觀眾可以方便的通過微信了解到參展作品的信息和介紹,益于該產品的銷售。
在音樂產品設計時,應注意研發該產品的周邊產品。目前國內大多數民謠樂隊在現場演出時會銷售該樂隊的紀念T恤和簽名CD。江蘇民歌的演出者也可以將充滿江蘇地方文化色彩的延展產品在音樂表演時同時售出。
傳統的江蘇民歌的收入主要靠政府扶持、企業贊助和冠名,而在演出門票銷售方面收益較少。究其原因,一是演出本身不夠吸引人;二是宣傳營銷不到位;三是購票路徑不夠快捷便利。江蘇民歌的現場演出可以利用今日發達的電子商務平臺,構建強大的銷售網絡,擴大門票銷售服務范圍。中國歌華萊恩集團在上海舉辦美國著名民謠音樂家Bob Dylan演唱會時,通過提前網絡售票的方式將演唱會的影響力輻射到了日本韓國等臨近國家,獲得了較好的票房。
江蘇民歌的普及化,重點在于改變它的傳播方式。這里的傳播路徑主要是指校園傳播及社會傳播兩方面。
在校園傳播中,除了傳統的學校音樂教育可以進一步增加江蘇民歌的內容之外,各專業性演出團隊不應忽視校園文化與江蘇民歌的互動。筆者在高校工作中發現,大學生對于某類型的音樂是因為不了解而不喜歡。如果有機會了解該音樂,他們會因為熟悉而產生愛好。在省內近年來出現了昆曲進校園、錫劇進校園等多項針對學生的傳統音樂普及活動。這些活動大多產生了良好的文化推進效果,值得江蘇民歌仿效。
在社會傳播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加強江蘇民歌與其他文化品類的聯動。江蘇民歌大多用江蘇方言演唱,帶有濃郁的江蘇地方特色,可與蘇繡、云錦等傳統江蘇特色文化聯動。
其次,錯層搭建江蘇民歌的演出舞臺。除了傳統的文藝晚會之外,在現今流行的戶外音樂節和小型Live house中也應聽到江蘇民歌。在這些舞臺上,江蘇民歌不再以嚴肅音樂的形象出現;而是可與其他國家及不同種類的的音樂融合。或以民謠歌手作為演唱者對江蘇民歌進行改編、表演。目前國內較成功的表演案例如:來自廣東海豐的民謠組合“五條人”和出生于中國四川的獨立音樂人白水都是用方言記錄鄉野中國的代表人物。他們的音樂用當地民歌的曲調,配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樂器,通過方言以民謠的方式進行表演,音樂的藝術價值與傳播價值都較高。如果將江蘇民歌改編成適合小型演出場所進行表演的形式,就可在江蘇省內的live house、小劇場等地安排巡演。這種類型的演出可以使音樂人獲得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培養市場;并對于音樂的傳播、新歌新專輯的發表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江蘇民歌當然還應注意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在這一層面中,世界音樂間的“fusion”,7是一個國際化音樂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音樂學院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先生曾于2010年在瑞士“初秋之音”音樂節中與音樂家Sivan Perver即興進行了合作;在每年10月由江蘇省群藝館主辦的南京世界音樂節中也出現了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爵士音樂和世界音樂,甚至將江蘇民歌的曲調改編成爵士樂曲的情況。同時,隨時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劇,越來越多的江蘇企業和江蘇文化獲得了國際化的發展空間,江蘇民歌應與它們共同攜手,推向海外。
江蘇民歌的推廣,不僅是政府相關職能機構的工作;研究機構、藝術類高校、演出商等單位在江蘇民歌的演出市場搭建過程中也應承擔調研、創作、傳承、推進等不同任務;音樂專業演出團體、獨立音樂人和音樂表演者也應對江蘇民歌的藝術價值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進行再創作并在泛類型的演出活動中使其影響擴大化。這將是一個健康產業鏈的建立,最終會促成江蘇民歌演出市場的全面建設,使其獲得更廣范圍內的傳播。
注釋:
1.胡建林.《淺談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5 期.
2.趙志安. 《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3(03).
3.參考自劉躍華.《淺析江蘇民歌的藝術特征》 中國音樂 2005(03).
4.funk,意為“放克音樂”,是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種節奏較強,適合跳舞的音樂。
5.英文單詞,意為“馳放”,指的是可以讓人減輕壓力,放松精神的音樂。
6.英文單詞,可以譯作“沙發音樂”,特指節奏舒緩輕松的特定電子音樂類型。
7.英文單詞,意為“融合”,也指一種特定的爵士音樂類型。
[1]胡建林.《淺談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5 期.
[2]趙志安. 《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3]劉躍華.《淺析江蘇民歌的藝術特征》.中國音樂,2005(03).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文化產業視域下的江蘇民歌資源開發。2011SJD760018
吳丹(1979.10—)女,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演藝學院教師 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