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帆 (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二環南路第四小學<南校區> 657000)
山娃兒的披風
——烏蒙山區民間刺繡初探
李 帆 (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二環南路第四小學<南校區> 657000)
我國之所以擁有豐富的文化瑰寶,不就是各民族各區域人們創造的結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藝術,不僅是昨天的生活方式,昨天的審美語言,它還是融入他們血液的生命之根。時空的飛速跨越,加快了現代文明的步伐,面臨時代的潮流,多元文化的沖擊,對民間傳統文化無疑是一種挑戰。地處滇東北云貴高原腹地的烏蒙山區,人們用汗水書寫著歷史,以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本文主要從具有地方特色的披風(育兒背)的刺繡方法及特點來闡述,意在讓人們對高原文化的認識,從而呼吁人們挖掘原生態美術,弘揚區域文化,保護區域民間藝術,使之得以發展。就此,我衷心希望民間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
披風;刺繡;程式化;象征性;區域民間美術
地處滇東北云貴高原腹地的烏蒙山區,人們用汗水書寫著歷史,以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也許是受“古絲綢之路”遺風的熏陶。在民間人們常以刺繡藝術表達他們的情感,及對生活的詮釋。
而在諸多的刺繡物中,娃兒披風最具特色,它被烏蒙高原人喻為背上的文化,生活的畫卷和布上的藝術,它是烏蒙人用來護理幼兒的一種物件。在四尺大小的絨布上刺繡制作而成。由于高原風沙大,秋冬季節寒冷,婦女外出或勞作時攜帶幼兒不便,于是將披風裹在幼兒身上,再用一條布帶系了將幼兒背在背上,這樣既能夠讓幼兒御寒又便于戶外勞作。竟然成為烏蒙人的育兒方式,構成一道獨特的背上風景。
披風又是烏蒙民俗文化的寫照,在當地習俗中,當一個新生兒降臨后,就要請吃“祝米酒”,邀請親戚朋友為新生兒道喜。作為新生兒的外婆家就更是重禮相賀,其中披風就是必備之物,并以此傳達對新外甥的祝福。可見,披風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里我主要探究的是披風制作及藝術構成特點,從而對烏蒙山區民間刺繡的認識。
其一,制作材料及其刺繡手法。披風制作材料主要用厚實的深色絨布為底,因為厚實的絨布更利于保暖且質感較好,同時在上面刺繡不走樣。絨布顏色多為深藍、深紅及黑色等,這些凝重的深色更顯高原人的個性及對高原色彩的感受,再繡上亮麗圖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關系。
刺繡手法方面:主要有平繡法和凸繡法(植絨繡)兩種方式。平繡是以直針按長短針法相互銜接來塑造形體,這種繡法較普遍,如黔繡,湘繡多采用此法。而凸繡法是指在絨布上根據圖形來回穿刺植絨,密密麻麻繡出一層絨面(約半厘米厚)來塑造出形體,然后用剪刀將絨面剪平(約4毫米厚),使繡出的圖案形成近似浮雕狀的凸出絨面,故稱凸繡法。此法具有半立體效果,色彩過渡柔和,毛茸茸的質感,具有較強的裝飾美感。但現在此法在我國傳統刺繡中已不多見了。
其二,披風圖案的構成及其色彩表現。披風圖案的構成樣式與其他民間美術一樣都有傳統的程式化特點,娃兒披風的構圖,四周以二方連續紋樣或鑲嵌花邊表現。中間則以一個豐富的單獨紋樣為主,它是民間藝人表現的主題,也是烏蒙刺繡的集中體現。可歸納為:
1.對稱法則
以同一題材打破時空限制,,或夸張或變形,形成對稱式構圖。以花開兩枝,為整體對稱格局,然后再以空間量感豐富局部,畫面中產生了均衡的完美視覺效果。同時也暗示出他們乞求祥和“好事成雙”的內涵。
2.變化統一法則
盡管形體以對稱均衡出現,但不是機械重復再現,而是以形體,色彩,空間等中求對比,在均衡中求變化。左右兩邊的金魚,形態各異,色彩進行變化。題材的組合打破時空限制,將水生的魚與陸生花鳥表現在一起,使各種題材完美有序地統一在畫面之中。
披風色彩的應用更具鮮明的對比關系,以深沉凝重的底色配上明亮的圖紋,產生了光彩照人的感覺。奇巧艷麗的色彩表現,是烏蒙人對自然色彩的審美感受,是樸實、豪爽、粗獷的烏蒙人情感的體現。色彩的應用不僅是塑造形態的需要,還是追求強烈、和諧對比的手段。
披風題材及其象征性。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寄以自然物種詮釋生命繁衍、情感體驗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因而花鳥、禽獸,蟲魚多是他們的表現題材,這些題材具有豐富的象征性。如魚比喻生命繁衍,鴛鴦比喻婚姻幸福天長地久,喜鵲為報喜鳥,登上梅枝喻為“喜上眉梢”好事不斷。蓮花與魚則比喻為“年年有余”借諧音祝愿來年豐收,財源廣進。
總之,烏蒙民間刺繡無論是形式結構的布局,還是色彩的對比應用。無不體現了烏蒙人的智慧。表現中不盲目追求物象的真實和形似,而是憑借自己強烈的生活感受和意圖,大膽地進行寫意式描繪,極盡夸張巧于概括,夸張中有真實,寫實中又寓以裝飾。以裝飾美的語言詮釋他們的情感,并將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雙重體現,構成審美理想的物化形式。這也許是披風得流傳下來的原因吧。
隨著時空的流逝,許多具有濃郁的區域民間美術逐漸被人們淡忘,而這些對研究民俗文化和挖掘原生態美術,弘揚區域文化藝術,開展鄉土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的民間美術更加寶貴。為此,以山娃兒的披風來探究烏蒙山區民間刺繡的魅力,呼吁人們對區域民間美術保護,使之得以發展,我衷心希望民間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