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旺 (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館 353000)
利用文化資源 建設美麗南平
——對閩北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幾點思考
劉忠旺 (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館 353000)
閩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如何開發閩北歷史文化資源,促進閩北經濟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闡述了閩北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分析了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建設美麗南平的思路。
歷史文化資源;現狀問題;保護利用
南平歷史悠久,是著名的“閩邦鄒魯”“道南理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全市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點)489處,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58處,涉臺文物125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33個。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從現實情況看,我市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文化遺產處境瀕危。不少文物由于年久失修,已經到了嚴重損毀的地步。一些文化名勝只留下空洞的歷史符號,如延平書院,現在只知其處所,地面遺跡早已蕩然無存。據普查統計,我市3920處文物已有152處消失。現存大量木構古建筑如古寺廟、古祠堂、古廊橋等,消防安全隱患嚴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失傳,如政和四平戲、延平大腔金線傀儡等后繼乏人。二是許多古村鎮喪失歷史風貌。在鄉村建設中,古村鎮被盲目地以“新”代“舊”,拆除了大量的古民居古建筑,能反映古村落淳樸的人文環境與傳統建筑風格的古建筑遭受嚴重損毀,如武夷山城村,村內整個建筑布局和建筑風格已遭到難以逆轉的破壞。三是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不夠。很多有利用價值的文化遺產未得以有效開發利用,城鄉建設中文化元素不被重視,以致造成城鄉建設“千人一面”,沒有特色。以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產業發展緩慢,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項目和產品不多。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保護好、開發利用好文化遺產,把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素,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造福,對此,筆者略抒己見,供有關領導與部門參考。
在城鄉建設和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切實加強文化遺產尤其是重點文物的保護,防止簡單的“拆舊立新”,不能讓特色和文化在無序的開發中成為空洞的歷史符號。城鄉建設中各類建設項目的選址,涉及不可移動文物的,在項目審批前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事先要取得文物管理部門同意。要嚴格糾正在城鄉建設中將重點保護的地段、傳統街區成片拆除,隨意改變古城、古鎮、古村街巷傳統格局的行為。在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好保護工作與經濟建設、城市發展、人民生活需求的關系,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組織編制我市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和古村落保護規劃,通過規劃編制,科學定位,把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要通過政策支持、增加投入、規劃引導,重建和修繕一批文化名勝古跡,讓已經消失和面臨消失的寶貴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重煥光彩。
城市是文化的依托,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樹立起其獨特的文化品牌,才能彰顯其城市個性。我市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分布面廣,要在理清文化主脈的基礎上,確定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并對各地相關聯的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整合,使之產生聚合效應。閩北尊為“朱子理學的搖籃”,我們應結合城鄉建設,著力修建當地的朱子理學文化遺存,如延平書院、建陽考亭書院、朱子林、武夷山五夫朱子祠堂等,并在全市范圍內建設一些具有標志性的朱子文化建筑和造型藝術,舉全市之力,共同打造朱子理學文化品牌,讓朱子理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我市各地都有著茶文化相關遺址、茶器具、民俗等文化資源,應深入研發其文化內涵和開發價值,打破區域界限,加強地域之間的協作配合,共同做大做強茶文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文化資源,如順昌齊天大圣文化、延平鄭成功文化、邵武張三豐文化、政和廊橋文化等等,在城鄉建設中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注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逐步打造和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名片。
我市坐擁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旅游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要把文化旅游作為我市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加強文化與旅游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要集中力量策劃和建設一批具有閩北特色、融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如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公園的開發利用,可突出閩北漢文化、閩越文化、柳永文化、彭祖文化等歷史文化,圍繞漢城遺址、城村及崇陽溪兩岸,打造影視演藝、養生休閑、茶文化和與之相適應的創意文化產業。可合理利用浦城閩越文化遺址、光澤商周遺址、建甌黃窠山遺址、北苑貢茶遺址、松溪湛盧山湛盧劍爐遺址、建陽建窯遺址等著名的文化遺址,開發文化旅游項目。對武夷山五夫、下梅、城村,邵武和平,延平峽陽,順昌元坑等歷史文化名鎮(村),進行整體開發利用,根據其歷史文化特點,按照歷史風貌對名鎮(村)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進行修復,增加體驗互動項目,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閩北古鎮(村)文化休閑旅游的亮點,形成文化旅游線路。充分挖掘和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蘊藏的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其表現形式,開發新的文藝產品,利用齊天大圣信俗、延平蛇蛙崇拜民俗、邵武搶酒節等各地信仰習俗、傳統節日活動等,做大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品牌,并依托我市文化旅游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將非遺項目融入文化旅游線路,融入景區、景點,使之成為非遺展示觀光平臺,吸引旅游觀光,增添旅游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區、景點的文化品位和經濟效益。
積極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廣泛吸納各種社會資本和多方面力量投資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引導企業研發生產與歷史文化資源相關聯的文化產品,著力培植出一批有實力的文化產業主體,增強閩北文化的影響力。發揮國資運營投入的先導作用,運用一定的組織形式,經營運作與市場聯系密切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和文化藝術創作生產活動,通過引資合作,逐步打造一批有效益、有影響、有文化內涵的文化產業骨干,引領和推動全市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文化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文化產業對我市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