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文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 250000)
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對于筆墨的研究是自古有之。從理論上講,魏晉南北朝期間已有著述對于線條的討論,像是顧愷之的《論畫》、宗炳的《畫山水序》、謝赫的《古畫品錄》,但是認為線條在繪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從唐代開始的,當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最有影響力,在書中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很明確的表達:“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這句話說明了用筆的重要性以及書畫同源的道理,意是通過筆墨表達出來的。還有:“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這樣的筆墨境界,黃賓虹達到了,黃賓虹說:“章法屢改,筆墨不移。不移者精神,屢改者面貌耳。”黃賓虹將筆墨提高到精神的高度,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表象。
五代后梁畫家荊浩是整體水墨山水畫的創立者,對“筆墨”有嚴格要求,他批評吳道子畫有筆而無墨,項榮畫有墨而五筆,進一步確立了筆墨在中國畫中不可偏廢的位置。1對于用筆,郭熙說:“筆跡不渾成,謂之疏”,用墨則是“運墨有時而用濃墨,有時而用焦墨,有時而用宿墨,有時而用退墨,有時而用廚中埃墨,有時而取青黛雜墨水而用之。”北宋郭若虛批評用筆不佳的弊病有“板、刻、結”。元代趙孟頫重申”書畫同源”。當然,對于“書畫同源”的說法,黃賓虹也是認可的,認為畫作的精髓是出于金石的,說:“大抵作畫如作書,國畫之用筆用墨,皆從書法中來。”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本文暫不涉及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僅從筆墨論筆墨。
總之,筆墨問題,是自古至今中國畫方面的一個不可能回避的問題,眾多的理論家和畫家都有所感悟和論述。發展到黃賓虹這里則是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黃先生原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中年后以號行。安徽潭渡村人。達九十二歲高齡,一生精研繪事、考古、金石、書藝、印學、鑒賞等,無不造詣深湛,尤其是山水畫和畫學理論,早學晚成。在畫學理論上的成就僅僅抓住“筆墨”,鍥而不舍。從張彥遠到黃賓虹,一脈相承。
筆墨問題是中國畫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直接關乎“氣韻生動”。
黃賓虹深刻的意識到,氣韻生動是從筆墨中來的,早在黃賓虹先生任教上海美專時,于校刊《蔥嶺》上寫有《六法感言》一篇,即指出:“何謂氣韻?氣韻之生,由于筆墨,用筆用墨未得其法,則氣韻無由顯露”。這是黃賓虹畫學思想的核心所在。1筆墨問題彰顯著中國畫的靈魂,黃賓虹也是相當注重筆墨問題,黃賓虹基于浩如煙海的史料,以及自己一生的探索和實踐,梳理綜合,終于成就“五筆七墨”的理論。
“五筆七墨”是黃賓虹在研究古人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繪畫理論的典型理論。黃賓虹指出:“筆力是氣,墨彩是韻,千變萬化,肥不臃腫,瘦不枯贏,入于規矩之中,而超乎規矩之外。”2
對于黃賓虹來說,“五筆七墨”的概念的發展也是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黃賓虹早年提到過“三筆法”和“六字墨法”。先說“三筆法”:黃賓虹在1928年8月9日再廣州國畫研究會為他舉行歡迎會上,黃賓虹做的演講中將筆墨歸納為“三筆七墨”3,遺憾的是“三筆法”的具體內容無從考證。再說“六字墨法”:在1921年,黃賓虹寫給胡韞玉的信中提到“畫家稱‘濃、干、黑、淡、濕、白’六字,得用墨之秘鑰”4后來,黃賓虹不斷的探索,在《畫談》中詳細談到“用筆之法有五”和“用墨之法有七”。
學者盧圣輔評說:“在賓老的畫里,筆墨的力度,筆墨自身的品格,筆墨關系的諧調完整,筆墨賴以成立的物理結構與心理結構的轉換契合,則被到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無上的位置”5在表象上賓虹老人的筆墨經歷了從具象的筆墨符號到抽象的幾何線條,像曲線、折釵、漏痕,在這筆墨變化的背后是賓虹老人心中打破具體對象的具體結構,采用意念重新解構了對象,這時候的墨象已然是一種心靈宇宙動態的展示,是外秀和內美得高度結合,有點傾向于抽象主義了。這一切都需要賓虹老人長年累月的練習和對古代傳統精到的繼承,當然還有對自然物象的深切體會。各個方面的完美結合,一環扣一環才能最后達到賓虹老人這樣完美的境界。
黃賓虹的筆墨成就主要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中提煉出來,當然對于西畫賓虹老人也不排斥,而是認為中西畫的區別主要是表達方式不同,形而上的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一致的,也吸收西畫中有益的成分。黃賓虹的繪畫中抽象因素的增加,使得中國畫進入了一個新的層面,無論是從繪畫形式還是精神表達上。但是基本上,老人更注重中國內在元素的結合。
黃賓虹認為,一個畫家先要求入乎理法之中,,然后又須出于理法之上。6這個過程當然是艱難的,也只有像黃賓虹這樣一生淡泊無以名利,孜孜以求才最終化繭成蝶,晚年在自己的藝術以及藝術理論上產生飛躍。
賓虹老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情況是賓虹老人在世的時候非常不被人理解,他的畫被大多數人說是不好看,幸好有傅雷,他懂老人的情懷,或許就是老人“出于理法之上”,這個層面不被人理解,它是超越當時的時代的,賓虹老人自己也說過,自己的作品要五十年后才能被人理解,這是大師的孤獨。
注釋:
1.邵洛羊.《從張彥遠到黃賓虹一脈相衍的筆墨觀》.載于《墨海煙云·黃賓虹研究論文集》安徽美術出版社,1989:17.
2.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98.
3.《國畫會歡迎黃賓虹記——黃君演述藝術上美術之流派》.載于王中秀編著.《黃賓虹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第199頁.
4.黃賓虹.《與胡韞玉書》,載于《黃賓虹年譜》.上海出版社,第154頁。
5.王穩苓,鄭文宏.《黃賓虹的藝術胸襟與筆墨氣象》.載于《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5.
6.裘柱常.《黃賓虹的書法與筆墨技法》.載于《墨海煙云·黃賓虹研究論文集》安徽美術出版社,19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