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玉華 (如皋市錦隆紅木玉華閣紅木家具廠 226500)
在我國的民間傳統文化遺產中以特殊的形式和技法流傳至今的雕刻藝術就有紫檀木雕和紅木雕兩種。主要依靠家居服掉和藝術品來展現。由于其歷史悠久,風格純樸,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紫檀雕刻的材料珍貴,隨著時間的推移更能顯現出紫檀雕刻的古樸端正和沉著文雅。不論是在我國古代歷史長河中還是在科技日益發展的現在,紫檀雕刻一直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工藝品和收藏品。
根據我國古書及史料記載中可以發現,木雕在我國有著深遠悠久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就早已出現了圓雕木魚等,到了后來的唐宋時期,木雕工藝的技術變得更加的純熟和精湛,特別是在唐朝時期,佛教盛行,因此,對于佛像和菩薩等木雕的藝術造型已經日趨完善。到了后來的宋元時期,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當時的木雕作品呈現出寫實的風格特點,注重細節上的刻畫,突出生動傳神。到了后來的明清時期,我國的木雕藝術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不論是從藝術效果、造型還是技法上,都更加注重藝術與寫實的結合,同時,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和門類的木雕藝術,其中紫檀和紅木因為其珍貴的材料獨特的紋理和質地,成為在民間流傳的優質雕刻材料。尤其是在蘇州地區最為盛行,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雕刻制作的民間小作坊,還有許多技藝高超的名家高手。
在明清之際的蘇州,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文人墨客匯集于此,使得當地的紅木雕刻制作出現了黃金時代。許多文人加入了對雕刻的設計中來,使得紅木雕刻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并且在造型和內容上也更加的趨向于吉祥喜慶之意。突出講求人的個性表達,呈現自得自在的精神。到了近代以來,在一代又一代的紅木雕刻大師的不斷提高與完善下,紅木雕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都達到了新的境界。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紅木雕刻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和關注。
紅木雕刻想要得到優秀的藝術作品,必須要有精巧的藝術構思,同時又要符合當代的審美意識,結合傳統紅木雕刻的藝術特點,這樣才能產生符合現代人口味的藝術作品。而在紅木雕刻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個性的釋放和情感的表達以及風格的轉變都能最直觀的展現在作品當中。靈感的產生離不開對素材的點滴積累,因此就要不斷的探索新的構思和技巧,尋找新的創作生命力,從單一的講話模式中解脫出來,在繼承優秀傳統技法的同時還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似的紅木雕刻文化和技藝能夠在當期時期依舊保持活力,繼續傳承下去。
在當前,紅木雕刻制品作為民間工藝制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在紅木雕刻中所蘊含的的文化內涵卻少有人了解,人們對此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紅木雕刻的專業性較強,工匠都是以技藝謀生,大部門的雕刻技藝都是以家庭或者家族流傳的方式保存至今。在傳承和收徒的過程中都需要嚴格遵守各類的規章制度來對師徒之間的關系進行約束。學徒在真正學藝之前首先要請客拜師,并舉行一定的儀式,然而在最初的學徒階段,師傅一開始并不向徒弟傳授技藝,往往必須要干一段時間的雜活。懂了一定時間,進行了觀察和了解后,師傅與徒弟之間有了很深的信任感之后,才真正開始傳授雕刻技藝。所以,有些徒弟在學徒期滿之后也不懂什么是紅木雕刻。到了滿師的時候,往往也要舉行很隆重的儀式,徒弟要送給師傅各種食品以此來謝師,師傅也要回贈制作紅木雕刻的工具。儀式結束就意味著弟子可以獨立操作了。這種拜師謝師的形式不僅顯示了我國尊師愛徒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也表達了師傅對徒弟的美好期望。
早起的紅木雕刻生產者一人就擔任了設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工作,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地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體現出了濃濃的人文情懷。同時,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和自然資源等都會對紅木雕刻的發展創作產生影響,無形的文化,即社會思潮的影響都會在有形的紅木雕刻作品中展現出來。
經過長遠的歷史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改革創新,紅木雕刻主要以手工雕刻為主,技法上融入了一代代藝術家為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所創造和提煉的種種精華。不同種類的雕刻和不同形象的刻畫都有著傳承下來的固定模式。彌勒佛是紅木雕刻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人物形象比較有特點,主要的特征就是“身短頭短,足短,手指短,唯有腹大,皮垂長。”人物雕刻中,眼睛是最需要刻畫的部分,眼睛的傳神與否能夠決定意見雕刻的藝術價值大小?!澳信仙俑鞑煌?,七情變化要細瞧。武士英俊龍眼美,仕女嬌嬈鳳目俏;老叟眼睛復凹形,兒童兩眼圓如桃,刻眼先小后漸大,否則定會一團糟。”這就需要通過雕刻藝人的行性思維進行加工創造,進行一系列的藝術構思,考慮藝術加工的手法等。這些一代一代流傳至今的記憶口訣是構成一件優秀藝術品的行為法則,工匠的設計過程中大都少不了這些行事準則。體現了雕刻藝人運用技巧的能力和駕馭工藝材料和體現創作意圖的能力。
[1]朱宇.《紅木雕刻工藝的傳承及思考》[J].2009.
[2]張樹奇,鄭術香.《傳承的絕非僅是精湛技藝——記中國古典紅木家具手工雕刻年輕傳人淶水濤藝居經理鄭長濤》[J].2011.
[3]趙林紅.《蘇作老手藝——蘇州紅木雕刻廠老匠師訪談》[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