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冬梅 (錦州市群眾藝術館美術攝影部 121000)
浮世繪是16世紀末到19世紀末在日本江戶一帶風行的版畫。它以描繪歌舞伎、浪人、妓女、田園風光、風土人情等為主要內容,就像是一部反映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浮世繪版畫所表現的,雖然也包括一些有文化的商人和中產階級,但從整體上看依然是文化程度較低的群體,屬于庶民階級。
浮世繪畫師的構圖能力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浮世繪版畫的構圖總體來說基本上還是符合日本情趣的樣式,即沒有景深、沒有陰影的二維空間構圖。在樣式特征上首推“非對稱性構圖”,非對稱性構圖就是要在整體上達到某種統一,畫面上達到均衡感,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浮世繪的另一個主要特征是“局部放大”,即將主體極度推近,導致主體部分被畫面切斷,隨著主體完整性心理的暗示,使表現空間延伸到畫面之外。這種構圖是由喜多川歌麿首創。他的“大美人頭”不同于以往的全身像,局部放大為半身像,為了活躍畫面空間可謂在構圖上費盡心思。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生動地傳達鮮活世態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浮世繪版畫的魅力還表現在抽象的裝飾性上。這種裝飾性趣味很大程度是通過對服飾紋樣的描繪表現出來。江戶時代的服飾設計簡直令人驚訝,其大膽的色彩組合與豐富的圖案前所未有地具有視覺沖擊力。線條是浮世繪師用來表達對象的動作、造型、拿捏人物精神狀態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而色彩在浮世繪版畫中又起到裝飾作用,使畫面靚麗清新,充滿情趣。在畫師的手中,這種以平涂為主的服飾的色彩特別講究純色對比。或強烈、或溫婉,在俗與雅之間尋求一種虛實相生的構成,達到純畫意的境地。
浮世繪最早進入歐洲一切都是出于偶然,最開始是作為陶瓷產品的外包裝,據貢布里希考證“這種包裝紙在當時的歐洲可以很容易地搞到它們。”在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日本人展示了大量歌川一派的浮世繪,其簡潔的構圖、單純平展的色彩、細膩流暢的線條、簡潔明朗的形象,令狂熱的西方崇拜者眼前一亮,很快被他們搶購一空,甚至在歐洲大陸掀起了空前的“日本趣味”熱潮。浮世繪版畫在19世紀中葉已為歐洲畫家所熟知,尤其在巴黎這個藝術之都受到了普遍的歡迎,人們把它高呼為純藝術。
喜愛日本藝術的愛好者們成立了一個小團體稱之為“日本酒之會”,他們每個月都要舉行一次聚會,喝日本米酒并嘗試使用筷子來用餐。版畫家布拉克蒙作為“日本酒之會”成員之一在日本主義熱潮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據約翰.雷華德考證“版畫家布拉克蒙早在1856年就發現了用來包裝瓷器的紙張上面印有日本的浮世繪版畫,他對于這種版畫可謂一見鐘情,這張版畫他很長時間一直保存著。后來,巴黎出現了一家專門經營東方物品的店……很快,這家東方用品商店就成了巴黎藝術家們最愿意去的地方。……很快,巴黎所有的畫室里都有日本版畫和扇子了。……因此,馬奈便成為那家東方用品專門店的常客。”1馬奈作為版畫家布拉克蒙的朋友,也因此成為巴黎東方工藝品商店的最早顧客之一。他不僅收藏了好多日本工藝品,同時也是《北齋漫畫》的最早傳閱者。可以這樣說:馬奈及其藝術家們最早發現了日本浮世繪版畫的意義。
馬奈在他作為畫家的早期生涯中對浮世繪版畫的關注和喜愛之情已有不少文獻提及,但最有力的證據還是他創作的和浮世繪有關的作品,這些作品直接展現了他對浮世繪的關注及喜愛。這一點從他的作品《左拉肖像》中便可看。畫面上,在左拉身后的日本屏風以及墻上都掛著浮世繪作品,這就暗示著馬奈是沿著這個方向去創立新法的。浮世繪被法國現代主義詩人馬拉美稱為“自然透視”。他就馬奈作品中的透視說到:“自然透視不是那種完全人為的、使我們的眼睛成為受文明教育欺騙對象的古典科學,而是我們從遙遠的東方,如日本學來的那種藝術透視” 。2這一點清晰地標識了馬奈對浮世繪美術畫法的接受和創造性運用。在對景深感的剔除上馬奈做了一系列的嘗試。其中,《吹笛少年》描繪的是一個少年吹笛手的肖像。在這幅畫里,人物被置于一種淺灰色近似平涂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比較概括的色塊,深藍色、紅色把形體有利地顯現出來。畫面上沒有陰影、沒有地平線,沒有輪廓線,而以最小限度的立體層次來作畫,似乎畫中人物與背景同樣距離,沒有三度空間的深遠感。所以有人曾說過馬奈的畫平得象撲克牌一樣。其他人也譏諷為“服裝店的招牌”。這是馬奈刻意而為的將繪畫從三維空間中解放出來,在二維平面上尋找屬于自身語言的經典之作。
在馬奈的繪畫作品中到處可以看到浮世會的印痕,在《奧林匹亞》這幅畫中馬奈完全舍棄了中間色調,而是將明暗進行直接對比,由不同色調間的跳躍去引發一種視覺上的動感。左拉在評說《奧林匹亞》時說:“躺在白色床單上的女人在黑色的背景襯托下,好像一塊蒼白的色塊。背景中那個手拿花束的女黑人頭,以及那只貓,形成了兩種強烈對比的色調。而且,畫面上看不到任何細節。那個少女嘴唇只是兩條細細粉紅色線條,眼睛也被簡化成簡單的黑線。再看那花束,簡直就是玫瑰紅和藍綠色的簡單色塊組合。”3這種刻意去除景深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前景中的人物。這和浮世繪版畫對中間色的舍棄、單純追求色彩的對比、不要明暗過渡特點不謀而合。
仔細分析馬奈作品,浮世繪對于馬奈,不是簡單地沿襲、照搬,而是以部分接受的創造性轉換方式與傳統畫法交融在一起。在題材的選擇上脫離了故事性,而轉向表現日常生活的題材,客觀地描繪日常生活瑣事和看到的景色。在空間處理上,通過對背景的平涂處理,削弱了傳統的景深感。色彩上一改以往的暗色調,變得更加明快。而在一些作品中又巧妙地將浮世繪對現實世俗的描繪以及線、形和色彩的表現手法相融合。這些痕跡都是創造性地運用的結果,這也正是馬奈作品的魅力所在。
由此可見,跨文化美術間的互滲是歷史的必然。因此,在美學意義上應得到更有力的拓展。
注釋:
1.潘力浮世繪[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270.
2.王才勇.印象派與東亞美術[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85.
3.劉德濱,余勇康,邢志善西方美術名作鑒賞辭典 吉林美術出版社,198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