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旺 吳玉屏 (燕京理工學院 065201)
隨著歷史的發展,繪畫的題材經歷了一個藝術的繼承與開拓,融匯與創新的發展。當隨著美術題材的日益發展,一些人認為農村美術題材在當今美術繪畫題材的表現中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土氣”的象征而缺乏了描繪的價值。而我認為,美術繪畫題材中對農村和農民生活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始終是經久不衰,具有著長遠生命力的,表現農民的繪畫不會失去意義。鄉村繪畫是一種造型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隨社會美術作品的多元化趨勢,選擇農村的美術題材,緊密聯系鄉村美術藝術語言的特點,并有更多的關注農村題材的時代變化,用新的眼光進行審視,從題材與主題、構圖的方式、造型的特征、色彩的語言等角度來初步探索鄉村繪畫的藝術語言。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探討的永恒主題,從繪畫藝術角度出發來思考人與自然關系,將這種關系體現在繪畫作品中,這是鄉村繪畫形成的原因之一。鄉村繪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造,創作的過程也就是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過程,由于每個人看鄉村風景時的心境不同,出發點不同,其藝術風格必然不同,所創造出的鄉村藝術形象也各具特色,但創作過程中都融入主體對鄉村生活的內心感受。
鄉土繪畫,是在鄉村特定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條件下創造出來的,在形式上的內容上,它都與農村社會環境、農民生活和文化心理、審美情趣息息相關。鄉土繪畫的創作方法一般是借用美術創作語言來講中國人的故事,表現自己民族的思想,人的生活,理想,現實生活等。并表現較為深刻的內涵如中國精神,同時也表現中國農民生存的意義,這也形成了鄉村繪畫的意義。
鄉土繪畫自古就有很大發展,中國繪畫界對農民的關注自古有之,如各種以鄉村為題材的山水畫,民間的年畫等,大多以“踏歌”“擊壤”“醉歸”的形式出現,也有風俗畫等,表現出農耕時代的世風民情。宋代對鄉村題材的山水畫描繪也有很大的發展,人們也常以鄉村的繪畫手法托物言志,表達畫家的情懷。千百年來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中國人民的絕大多數是農民,農民的命運就是國家、民族的命運。中國從來不乏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畫家,他們用畫筆創作出發人深思的藝術作品,體現了一種生活化、情感化,能夠較深入地反映生活,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如果說《西藏組畫》和《父親》給人的感覺是沉重和悲愴,那么另一件鄉土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春風已經蘇醒》則給人帶來美和希望。油畫家們大都是抓住這樣的一個角度,對農民工進行深入的觀察、體驗,鄉村生活以寫實為主的方式刻畫出農民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他們面對現代城市時的期待。
鄉村繪畫以大膽的想象、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艷色彩表現、飽滿的構圖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而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農民題材繪畫從根本上講,在當代美術題材中屬于是極為重要部分,農民題材繪畫回到真實的生活狀態,將使鄉村文化變化帶來的諸多問題顯現出來,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鄉村繪畫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鄉村繪畫以現實生活狀態,鄉土現實主義客觀化的形式、以感性人物形象再現的美學觀來表現現實世界,拓展了繪畫對現實生活的表現領域,開拓鄉村生活創作的新時代。鄉村繪畫種類非常豐富,而每一種類又有許多分支。在鄉村繪畫中大部分所有鄉土現實主義繪畫,都喜歡地強調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強調農民身上那種質樸和帶有原始情狀的美感。在鄉土繪畫中,藝術家描繪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本身,更是對人類淳樸生活的追求,并融合畫家的精神生活,這才能體現“鄉土繪畫”的重要意義。
另外還有許多藝術家也投入“鄉土繪畫”創作中,如尚揚、張小剛、周春芽等,他們掀起中國繪畫強烈的“鄉土風格”,而所有鄉土繪畫中,藝術家描繪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本身,更是對人類淳樸生活的追求,并融合畫家的精神生活,這才能體現“鄉土繪畫”的重要意義。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每種藝術都有一個發生、發展、進化和消亡的過程。繪畫的早期形式必然被承載在巖畫,彩陶之上,青銅等器物上,隨著繪畫形態也在變化,鄉村繪畫應該有一個其它的獨立存在的造型表現形式。 我認為鄉村繪畫作品由四種觀念來表達作品的形態:象征性表達、敘事性表達、傳神性表達、寫意性表達。
鄉村繪畫中象征意義的形態如農舍、村屋,山、路、樹、人等,都有著當地特有的地域風情,從植物形態,氣候來看中國的南北風格不一樣,這些鄉村風景都有著象征意義。
鄉村繪畫傳神性表達,在鄉村繪畫中從神秘的象征到傳神形態直觀的表現。羅中立《父親》、陳丹青《西藏組畫》中每一個人的形象都活躍在畫面上而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故事題材重大,刻畫人物很有魅力。羅中立處理人物形象常把人物畫得粗短結實,眼睛的造型尤其有特點,一般是平面性的黑白分明,像明間的羅漢雕塑。如《父親》飽經滄桑的老農形象表現得很傳神,給人們的視覺和心靈都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在高科技和日趨城市化的今天,中國鄉村繪畫藝術創作上,既深受自身文化傳統的影響同時也處在國際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當代藝術發展之中。
從歷史中,我們發現畫家的情感、描繪的手段在發生變化,鄉村農民形象在逐漸豐滿,更何況在我們國家,農民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農村題材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如果有的人認為農村形象的創作已經過時,那是因為他們對鄉村文化已經失去了感情,沒有興趣再去發現。現在,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應該是“土”或“洋”“新”或“舊”,而是自己內心的情感和美術題材表現上的創新。如果能夠運用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的視角,創造出嶄新的鄉土繪畫形象,反映出了畫家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在繪畫領域界里,就會有意義,有價值!但是中國鄉村繪畫所面臨的不利環境和各種挑戰是顯而易見的。中國鄉村繪畫的創作觀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由和多樣,其中也有人也有對中國繪畫未來方向的迷惘,但我們也在欣喜地發現,表現自然和鄉村生活的題材在中國開始不斷涌現。鄉村文化再一次成為畫家更關注的對象,這無疑是個很有意義的。
我認為在表現鄉土文化題材時,善于發現很重要,應該注意把握好時代的脈搏,挖掘時代的變化在創作對象身上的細微體現。如果沒有發現,把今天的鄉土文化混同于村落,就難免在鄉村文化形象的創作上成為前人的翻版。鄉村繪畫吸取了多種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民間繪畫藝術,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鄉村繪畫表現農村生活氣息濃郁,內容健康,積極向上。并且具有很強的審美情趣與藝術價值,鄉土繪畫已經在中國美術領域有了一席之地。對于目前早已蓬勃發展遍及全國的鄉村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繪畫藝術的殿堂已不再僅屬于"傳統繪畫題材",鄉村繪畫題材已被關注和接受。因此,鄉土題材的繪畫,探究其藝術價值、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在中國當前的繪畫藝術中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1]趙大軍. 沂蒙鄉土繪畫的審美內涵[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1.
[2]孫豐. 中國油畫:鄉村視角的當代意義[J].美術觀察,2007(04).
[3]熊開亮. 鄉土繪畫藝術語言[J].大眾文藝(理論),2008(04).
[4]水天中. 關于鄉土寫實繪畫的思考[J].美術,1984(12).
[5]秦嗣德. 我對鄉土繪畫主題性的認識[J].美術觀察,2008(09).
[6]趙榕津. 中國鄉土油畫的發展及其當代文化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04).
[7]劉鋒. 藝術、公共性和啟蒙——哈貝馬斯的審美理性理論的發展[J],2000(04).
[8]張小冊. 90年代中國鄉土油畫的式微與嬗變[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