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山東 吳昊 孫基林
小詩一詞,由來已久。在中國,第一個提出小詩概念的,是周作人。他在1922年的《論小詩》一文中,將小詩界定為“現今流行的一至四行的新詩”①。實際上,20世紀20年代,小詩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當時許多重要的詩人都有小詩流傳于世:冰心、周作人、宗白華、康白情、汪靜之……中國的小詩,既受到日本俳句、和歌與泰戈爾詩歌的影響,同時又集唐人絕句之長,閃爍著智性的光輝。它尤為注重片刻的感悟,是表現“在這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復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的“最好工具”②,其體式上篇幅精練、簡約又富有韻味。
在泰國華文詩壇,小詩最早出現在1933年詩人林蝶衣的新詩集《破夢集》中。不過,當時詩人只是偶爾為之,未能形成氣候。據詩人曾心所說,泰國小詩群體的出現是在2003年初,當時《世界日報》副刊主編林煥彰對《湄南河》副刊進行改版,其中增設“刊頭詩365”這一專欄,每天在刊頭左上角刊登一首六行以內的小詩。③2006年7月1日,“小詩磨坊”在林煥彰和曾心的發起下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員有嶺南人、曾心、林煥彰(臺灣)、博夫、今石、楊玲、苦覺、藍焰(莫凡),共八位,因其中七位住在泰國,一位住在臺灣,故他們自稱“7+1”。有人將八位詩人的創作特色進行了概括:“嶺南人的睿智,曾心的沉靜,林煥彰的童趣與禪心,博夫的豁達,今石的奇峭,楊玲的清麗,苦覺的灑脫與形式美,藍焰的哲思,恰似八花爭妍,連成了一片春色。”④2011年,“小詩磨坊”又有晶瑩、曉云、蛋蛋三位成員加入。“小詩磨坊”每年出一期詩集,至2013年已出七期。除了“小詩磨坊”諸成員之外,還有許多小詩的寫作者活躍在泰華詩壇上,如老羊、亞文、司馬攻、周天曉、馬凡、方明、林太深等。可以說,以“小詩磨坊”為核心,泰國華文詩壇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小詩寫作群體。
縱覽這些飽含詩人靈思和感情的小詩,可以發現它們題材多樣,標題即為詩歌的中心意象;一般在六行以內,富含張力,在有限的篇幅里體現了詩歌無限的意蘊。總之,小詩具有短、精、深的特點,也就是詩人曾心所謂“螺螄殼里做道場”。曾心還把以“小詩磨坊”為中心的泰華小詩的審美價值概括為七個層面:“(1)大題材,從側面切入。(2)創造意象,飽含暗示。(3)含蓄,而不晦澀難懂。(4)詠物,若即若離。(5)有情味、韻味,也有異味。(6)寫風花雪月,沒有無病呻吟。(7)六行內,形式美。”⑤
對泰華小詩進行細細品味,可以發現有兩個比較集中的主題:一類是書寫現世生活,關注現實人生、民眾生活、國家大事。這類詩歌不僅體現了泰華小詩的“本土性”,在不少詩作中,詩人也呈現了對中國故土的眷戀和對中國國事的關心。另一類詩作則與泰國的佛教思想有關。詩人在詩作中表達了超逸現世、向往“彼岸”的哲思禪悟,詩歌充滿超脫、圣潔的氣息,具有高度的精神性。對這兩大主題進行進一步概括,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現世情懷與彼岸梵音。
有論者認為,泰華小詩的作者作為有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海外華人詩人,“詩歌創作的一大主題便是對社會人生的憂患,尤其是對泰國社會底層人生的關切,表現了詩人的文化心態和本土情結,呈現出詩人既冷靜又熱情地介入現實的創作態度,以及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⑥。這種說法是確切的。在許多泰華小詩中,詩人表現出了強烈的“入世”情結,關心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并且他們對現世的關懷并不僅限于泰國本土,許多詩人也在作品中表現了對中國時事和民眾生活的關切,傾吐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思與對故鄉風景的贊美之情,身在異土,心系故園。因此,在泰華小詩中,泰國文化的本土性和華人文化達到了密切交融,雖然詩人在作品中截取的只是社會人生的一個片斷,但也足以以小見大,表現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與情感。同時,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作也體現出妙趣,而不是平鋪直敘。
試讀張永青的《水淹泰國》:“水已漫到肩上/摸索著走向初晴的遠方/給后來涉水者找塊高地/把未打濕的干糧給更餓的人/在椰樹下,佛寺里一起長大的伙伴/只要愛心永在,一片汪洋依然美麗。”洪水來臨之時,泰國人民并沒有被災難所嚇倒,而是齊心協力,互相幫助,奮勇向前。詩人在詩中所表現的,正是泰國人民這種樂觀的情懷。泰華小詩詩人也牽掛著中國人民的安危。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小詩磨坊”的詩人之一楊玲便寫下了飽含悲憫之情的《折斷翅膀的蝴蝶——痛悼大地震中罹難的小朋友》:“色彩繽紛的小書包/像折斷翅膀的蝴蝶/趴在震后的廢墟上/哭泣/她們的小主人/再也不能上學了。”全詩并無矯情之語,而是選取了災后的一個鏡頭來表現,把書包比喻成“折斷翅膀的蝴蝶”,用來表現地震帶給人們的災難,用口語化的語言抒發了作者最真實的感情。此外,泰華詩人也為中國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喜,“神九”升天之后,他們寫出了許多充滿喜悅、贊美之情的小詩,如曾心的作品《神九》:“把智慧和希望/從神州大地放飛/相約在太空/與天宮緊緊接吻/吻出一個橫寫驚嘆號/——”
泰華小詩不僅關注現世之時事,還關注現代人的思想情感,詩歌中隨處可見對鄉情、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生動描寫。由于篇幅所限,小詩中的抒情不可能是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的,詩人們往往擷取日常生活中的閃光點,從點滴出發抒發自己的情懷,因此詩歌中表現出的情感往往是精致的,卻又不乏真摯。嶺南人是泰華詩人中的老前輩,在他的詩作中不時透露出久經歲月積淀的思鄉之情,如這首《搖籃》:“搖籃里,躺著我的童年/走出老家老屋,流落/天涯 海角/吊在屋梁上的搖籃/搖呀搖,蕩呀蕩/還蕩在我的夢里。”詩人選擇“搖籃”這個意象,借“搖籃”傾吐對故土魂牽夢縈的思念,“搖籃”聯系著“我”和故鄉,字數雖少,卻回味悠長。又如博夫的《母親的雙手》:“夕陽余暉里/母親背著一筐金色的秋天歸來/蒼勁的雙手/將歲月皺起和染白/慈祥的心事/傳遞一家人的溫飽。”詩作歌頌了母親的辛勞與慈祥,整首詩的情調是溫暖的。女詩人楊玲是寫作愛情詩的高手,她的情詩富有韻味,值得細細品賞:“倒入黃豆/磨出豆漿/倒入麥粒/磨出面粉/倒入一個癡女/能否磨出一首情詩。”(《磨坊》)標題是“磨坊”,既指現實中的“磨坊”,又指“小詩磨坊”,最后兩句是“詩眼”,“癡女”既可指癡情的女子,又可指癡情于詩歌寫作的詩人自己,一語雙關,頗有趣味。
詩人們寫現實,用一顆真誠的心來關注社會動態,關心日常生活。在這些短短的詩行中,流淌著的是詩人不加雕飾的真摯感情,充滿了溫暖的情調。語言雖淺顯,但值得細細品味,也符合一般大眾的審美水平,這也是泰華小詩詩人力圖使詩歌這種文體深入普通民眾的努力之一。
泰華小詩的詩人不僅著眼于“現世”,還向往“彼岸”。這使得許多小詩籠罩上一層充滿冥想和禪悟的光環,在詩作中關于“佛”的意象和用語隨處可見。這是因為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泰國的國教是小乘佛教,身為佛國子民的泰華詩人們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流露出濃厚的宗教情懷,講究哲思和“妙悟”,充溢著“禪理之趣”。中國20世紀20年代的小詩詩人群體中,冰心的創作與宗教的關系尤為突出,這與冰心所接受的基督教感知和表現世界的思維方式有關,突出表現在創作主體的身份、意圖和“箴言”式的言說方式上。⑦然而與泰華小詩中的本土宗教色彩相比,冰心小詩所受到的宗教影響具有外來性,在當時的小詩群體中也不具有普遍性。泰華小詩詩人雖同處在佛教這個大背景下,但在個體創作中所體現出的宗教影響也并不是一致的,如論及曾心和苦覺的不同之處時,計紅芳認為:“前者靜坐修禪,后者虔誠吃素;前者深得佛家心靜妙悟之精髓,而后者除了受佛教思想影響外,更多的是道家自由率真的性情。”⑧
先來看一下“佛即吾心”的曾心的作品。在他的詩作中,可以讀到一顆平靜祥和、淡定從容的心靈,讀到詩人向往的那個空靈的境界。如這首《入定》:“盤腿靜坐/坐到肌膚/骨骼 軀干/五臟六腑/歸于無/空。”詩人不沉滯于塵世,而是追求一種身心寂然的“空無”,試圖做到“在冥冥中/縮短/人——佛/距離”(《在佛寺里》)。在“佛”面前,詩人是虔誠的,因為“佛法無邊”,能通曉人間的一切:“半睜半閉的眼/比睜大的眼更明亮/因為/冷眼通觀/天上人間的浮沉。”(《佛眼》)此外,“佛我合一”的超脫,也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在半閉半開的佛眼前/我一無所求/從心靈的書架上/掏出珍藏的佛經/念誦再念誦/我也是一尊佛。”(《佛》)這是詩人的自我表白,詩人愿放下自己的世俗欲求,一心向往彼岸。而在曾心的另外一些詠物的詩作中,所言雖是世俗之物,然而因為詩人“心中有佛”,所以所見之物皆有禪意,并且講究一剎那間的“頓悟”:“老屋后那口老缸/何時坐禪入定?/張著嘴本想說話/頓悟:/還是不說為好。”(《老缸》)一切禪機,皆在“不可說,不可說”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曾心的詩作雖常為“佛”立言,但并不晦澀深奧,而是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中透露出詩人的“靈性”,這是其創作的獨特之處。
佛家思想在泰華小詩中的體現不僅是空靈的禪思和頓悟,更表現在一種超脫自由的心境和樂觀處世的態度。這在前文所提到的詩人苦覺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對待世事變遷、時光流逝,苦覺采取的是一種豁達、瀟灑的態度。他在《省略號》中這樣寫道:“舍去金銀珠寶/舍去名利成敗/舍去悲歡離合/留下六顆/小小的舍利子。”在這首詩的“詩外”中,苦覺有著詼諧幽默的闡述:“人活著越簡單越好,該丟掉的要丟掉,包括舊夢。首先響應我號召的,是我的頭發,它有自知之明。”的確,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只有敢于“舍”,才有“得”。有了這份豁達的心境,就會連生死也看得淡了,如嶺南人《緣》:“生命像根火柴/母親點燃這頭/另一頭,一陣風起/把熊熊烈火吹熄/佛說:火柴是緣/風,也是緣。”在這浮生若夢之世間,生是一種緣分,死也是一種緣分,緣分總有盡頭,因此不必太執著。正如老羊在《遺忘》中所說:“遺忘,/興許非福,/可也未必不幸。/該遺忘的,忘了吧!/何苦讓沉重往事/任其把心窒塞?”
現世的塵埃不能遮蓋泰華詩人們向往彼岸的雙眼,梵音在召喚著他們,使他們在庸碌的日常生活中還能保有一方心靈的凈土。他們并非一味苦思冥想人生的真諦,而是用平和超然的心境看待人生、看待生死,因此他們的小詩作品中也透露出這種超脫世俗的情調,有智性,更有佛性。
朱壽桐認為,泰華小詩的魅力在于“內涵婉轉的萃思,以及這種萃思所傳達的人生的通達與情緒的敞亮,一如蕉葉的極富內蘊和光彩明亮”⑨。的確,泰華小詩在語言運用方面沒有設置太多思維障礙,較為通俗易懂,但并不是所謂的“口水詩”。小詩詩人們所選用的意象是日常的,所用的詞語也是常見的,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們把自己的靈思感悟灌注在平凡的事物之中,因此即使是普通的意象也變得靈動起來,既有韻味,也有趣味。這種藝術特質顯然是與前文所述泰華小詩的主題相關的。
詩人今石寫了許多以植物為中心意象的小詩,如《蝴蝶蘭》《美人蕉》《月季花》《柳樹》等。植物入詩本沒有什么稀奇,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并沒有把植物當作普通的“物”來寫,而是將其親切地稱呼為“您”,如同與一位傾慕已久的女子談話,顯得別有趣味。如《百合花》:“風吹起您的內衣/我在不經意間瞥見/雪白的肌膚/啊!窘得低下了頭/腳趾在吃吃地/竊笑。”這首詩充滿“性感”的詞語,卻不俗艷,因為詩人用“窘得低下了頭”“吃吃地竊笑”化解了尷尬的局面,使得詩句變得活潑而饒有趣味。又如《荷花》:“心花放/聽雨點/悄語荷葉——/您姐姐/真漂亮。”詩人別出心裁,借對荷葉的“悄語”來傾吐自己的心聲,這就比直接贊美荷花更有創意、更為俏皮。
蛋蛋的詩作更為感性和細膩,但也滲透著一份“悟性”。她的“標點符號系列”(《逗號》《句號》《分號》)抒發了她作為一位女詩人獨特的人生感悟。如《分號》:“踏上站臺的腳,和/放在你手里的,我的/心/該用什么言語來/劃開這復雜的情意。”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把組成分號“;”的兩部分分別比喻成“踏上站臺的腳”和“我的心”,而“分號”這個詞語也是一語雙關,既是一種標點,又是“分離”的標志,人世間的一切別離之情,都濃縮在一個小小的分號之中。又如《句號》:“輕輕一圈/便結束了一段旅程/我并沒有放棄/結束,其實/是一個新的開始。”蛋蛋在“詩外”中這樣說:“放下,不代表放棄。”的確,每一段人生路程的終點同時又是起點,面對生活詩人是樂觀的,用一種輕松而非沉重的心態看待生命中的一切,因此顯得輕盈而灑脫。
晶瑩的作品也很好地闡釋了泰華小詩的靈動與淡然。他在詩中視榮華富貴如浮云,對“膚淺地炫耀著榮華/了無達濟天下的優雅”(《氣球》)這種現象表示了不屑。他贊美的境界是“自知無力撼樹/卻欲彰生命的存在”(《蜉蝣》)。人,行走于世間,如與“自然”的呼吸相契合,達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才能以一顆平靜的心看待世間萬物,才能笑看“蒹葭雄起/醉落一地蘆花/滿臉滄桑的老柳/怡然休止了百歲年輪/溫婉湖水/聽任時序梳理”(《湖邊故事》)。在這種境界里,人與自然仿佛是連為一體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也是泰華小詩詩人“超然、健碩心態”的體現。⑩
總體來說,泰華小詩是一種“輕”的文學,而少有壓抑的沉重。這與泰華小詩所書寫的兩大主題有關,同時又是詩人心態的表露。詩人本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則去創作詩歌,因此使作品免除了多余的修飾,從而顯示出詩的本質——自然。此外,泰華小詩也是詩人“萃思”的體現,正因為有思想、有感悟,泰華小詩才顯得靈動,像一只只在泰華文壇上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的“慧根”。
當然泰華小詩的主題并不是僅有這兩方面,隨著泰華小詩詩人隊伍的進一步擴大,一些更為年輕的詩人也不斷為這個群體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詩風。這個群體也借助網絡博客等陣地,逐漸擴大自己的影響。而目前在中國國內,小詩創作還只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并未形成較大的潮流,泰華小詩創作的經驗無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①②仲密(周作人):《論小詩》,見楊匡漢、劉福春編:《中國現代詩論》,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頁,第62頁。
③⑤計紅芳、曾心:《泰華文學嚴冬中一枝獨秀的小詩——訪泰國小詩磨坊召集人曾心》,《華文文學》2010年第6期。
④龍彼德:《論小詩——〈小詩磨坊〉2007版序》,見林煥彰編:《小詩磨坊①》,世界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⑥石文忠:《泰華“小詩磨坊”研究》,華僑大學2012年碩士畢業論文,摘要部分。
⑦羅義華:《論宗教與冰心“小詩”文體的發生》,《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⑧計紅芳:《論磨坊小詩的時間意識——泰華〈小詩磨坊〉第四輯讀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0年第3期。
⑨⑩朱壽桐:《詩苑中的蕉葉——序泰華〈小詩磨坊〉第七輯》,見林煥彰編:《小詩磨坊⑦》,留中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