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穆佳 (河南工業大學 450001)
音樂創作中的文化內涵
楊穆佳 (河南工業大學 450001)
音樂的人文屬性決定了音樂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創作不是憑空想象的,是作曲家某種社會文化的反映、是作曲家對文學作品的感悟、是作曲家個人文化修養的體現。一首優秀的作品誕生,與這些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
音樂創作;文化內涵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期的人類表現出敲打和吶喊。雖然沒有旋律,沒有加工。但是,也是他們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手段,我國洛桑在《音樂的構成》一書中指出:今天人類學所關注的音樂與文化的關系也就是音樂學將來發展的目標方向。黑格爾用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說明了創造與審美之間關系:“例如一個小男孩吧石頭拋進水里,很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的漣漪,覺得是一種很好玩的美,但是在成人眼里,覺得不值一提。但在孩子眼里就是“作品”,孩子從中獲得一種美得享受。從這個淺顯的例子可以看得出。音樂家的創作是一種文化創作活動。音樂家的創作是音樂家內心世界與外部文化構建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家根據自己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對外部世界進行認識、和表達,這個過程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音樂家用音樂的手段表達對各種社會文化藝術的感悟。因此,探討一下音樂實踐中 音樂與文化的關系和音樂實踐的文化因素。對我們以一個嶄新的視角認識音樂是十分必要的。
音樂的人文屬性決定了音樂與文化有著 密切的聯系,音樂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在文化的背景下是實現的,一般來說。音樂的創作,表演和欣賞。這些構成了音樂的實踐內容,在這些活動中都離不開音樂的文化積淀,這里淺談文化音樂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創作離不開文化、我們生活在充滿文化的社會里,一切都要受到文化的制約。音樂家能夠積極的反應社會文化。是音樂社會功能的主要條件之一,音樂家作為一個個體生活在社會的大家庭里,在社會家庭里,經過各種社會變革,音樂家用音樂手段表現他對這種變革的感悟是音樂創作的重要內容。
比如:貝多芬是進步的民主主義者,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支持著。他非常敬重拿破侖。他用了兩年的時間創作《第三英雄交響曲》,后來突然傳來拿破侖稱帝的時候,他的民主和希望破滅了。貝多芬撕掉了總譜,憤怒的說:想不到他只是個凡夫俗子,現在他逞其野心,踐踏人類的一切權利。并要成為高舉人上的暴君了,后來這這部交響曲出版時的題目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其中第二章《在葬禮進行曲。》就為哀悼革命烈士而去的悲壯挽歌;由此可見,音樂的創作不是憑空的,他是某種社會文化的反應,如果沒有法國資產資產階級革命的這段歷史,可能不會誕生這部交響曲,
再例如中國《黃河大合唱》寫成于抗戰時期,1938年抗戰時期,當詩人光未然隨抗日演出隊行進至黃河岸邊的時候。作者看到了祖國雄奇的山川,和黃河兩岸勞動人民的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后來作曲家聆聽著詩中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時,也感到樂思如潮,縱筆譜寫成《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因為詩詞中描繪的情景不正是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嗎?這樣壯麗的詩篇,不正是在國人深受災難,民族危亡的關頭。為抗戰發出怒吼嗎?
可見,社會文化是音樂創作內容的主要源泉。是音樂創作的主要內容,這樣深刻的文化內涵的作品,能成為經典流芳百世,也都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影響誕生的音樂作品。
文學對音樂創作的影響很大。許多音樂家用 音樂表現文學作品,想說的是,音樂不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再現,是滲透著音樂家對這些文學作品的感悟,
例如法國比才的歌劇《卡門》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雖然首演不被看好。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尼采評價:他說“它具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而不是一個人的……我真嫉妒比才。他居然大膽的寫出這樣富于感情的音樂,表現出歐洲文化培育的音樂過去所無法表現——這種南方,黃褐色、曬黑的感情……還有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也是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這些都是根據文學作品創作的音樂作品。
根據我國民間傳說《花木蘭》詩篇,關峽創作了交響音樂《木蘭詩篇》用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再現了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再如辛滬光根據內蒙古民間傳說寫出的《嘎達梅林》歌頌內蒙古民族英雄的事跡,根據《白毛仙姑》民間傳說,創作了歌劇《白毛女》等等。
在歷史發展中,像英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中國的《花木蘭》和《梁祝》等,這些都是有優秀的文學故事,音樂家都是受這些文學作品的影響,有感而發,用音樂表現這些故事,來表現了對作品的理解。由于文學作品的豐富故事性,和深刻的情感性,成為音樂家最喜愛表現的題材之一。
人們常說:“作品如人品”。可見音樂家的個人素養的重要性。是音樂家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藝術,與音樂家個人修養有很大的關系。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受音樂家所處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個文化風格的影響。
當代鋼琴家傅聰從小就喜歡詩歌,小說,戲曲,繪畫,積累了很多古典文化修養,他說:中國的文化像高山那樣深厚。給了我很多的養分,無形中給我一種想象,或者思想,或者一種境界,“所以在談及自己的演奏經驗的時候他曾說:“他說是我的文化在說話 ”。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必須具有廣博的修養。如鋼琴家教育家周廣仁說:“鋼琴表演的藝術所體現是高層次的文化修養,不到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文化修養。很難想象:你對歐洲文化一無所知,怎能演奏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
無論是中國音樂家 還是外國音樂家,音樂作品與個人的文化修養都必不可分。比如,阿炳所處的社會黑暗的年代。人們生活黑暗,受盡壓迫和欺凌,他是一個道教音樂文化環境長大的,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各種樂器的演奏,由于生活困苦和磨難,動蕩的文化背景,收到文化的局限,只能是反應個人的作品, 他的《二泉映月》只是反應個人內心思想的優秀作品。是內心情感的體現所處時代的濃縮,對社會不公的悲憤,也有美好的憧憬。只能說他創作的音樂,不能像貝多芬一樣宏偉壯烈和深刻,如果兩者對比,阿炳的作品形容只是小溪,而貝多芬的作品則是氣勢的洪流。
音樂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在文化的背景下是實現的,在這些活動中都離不開音樂的文化積淀,可以說是魚和水的關系。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家的創作是他內心思想的反應,這種反應與他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與作者對作品的文學理解、與一個有著深厚文化修養的人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關系對他的音樂創作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構成了音樂實踐的主要內容。因此,探討一下音樂實踐中 音樂與文化的關系。對我們以一個嶄新的視角認識音樂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