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珊珊 (南京藝術學院附中;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210000 )
《九宮大成》所收【會河陽】曲牌格律考論(上)
蔡珊珊 (南京藝術學院附中;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210000 )
南曲在我國戲曲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曲諸多代表性曲牌亦在歷史中不斷衍變與發展。本文以《九宮大成》中【會河陽】曲牌為研究對象,從曲文句式方面對【會河陽】曲牌進行梳理分析。
【會河陽】;《九宮大成》; 元代古調
本文系南京藝術學院校級項目;項目名稱:《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曲牌遴選考論;項目批準號:XJ2012009
南曲作為我國曲體文學的一種形式,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時期南曲已發展繁榮,自明清以來,多部南曲譜相繼問世,如《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以下簡稱《九宮正始》)、《南詞定律》《南詞新譜》等。《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以下簡稱《九宮大成》)為清代周祥鈺等人奉旨編纂,是一部官修譜,收錄南北曲曲調正格、變格共計4466首,其中南曲曲調正格1513首。《九宮大成》收列曲調樂譜容量龐大,時間跨度久遠,曲學家吳梅先生稱之為:“詞山曲海,匯成大觀”1。目前,學術界對南曲這一曲體文學的研究已相當深入,多以南曲風格特征或劇目考辨等宏觀研究為主,而對南曲代表性曲牌正、變格流變關系的研究則并不多見。筆者試圖以微觀為著眼點,選取《九宮大成》中南曲代表性曲牌【會河陽】正、變格二曲為研究對象,追溯至曲牌源頭,將元代古調【會河陽】曲牌與《九宮大成》【會河陽】正、變格二曲進行比對分析,對曲牌內在流變關系及其產生原因進行梳理,并探討【會河陽】曲牌之衍變規律。
【會河陽】曲牌當今有證可考始于元代。《九宮正始》中呂宮過曲收錄元代【會河陽】曲牌正、變格三曲,分別為:正格元傳奇《拜月亭》之【會河陽】曲2,變格元傳奇《崔護》之【會河陽】曲3與元散套《鐵鎖放星橋》之【會河陽】曲4。以元傳奇《拜月亭》之【會河陽】曲流傳最為廣泛,并在多部曲譜中均有收錄,如蔣、沈二譜5.6《南詞新譜》7等。《九宮正始》廣收南曲古調,并恪守古調之風貌,其卷首《臆論.精選》稱:“詞曲始于大元,茲選俱集大歷至正間諸名人所著,傳奇數套,原文古調,以為章程。故寧質毋文,間有不足,則取明初者一二以補之;至如近代名劇名曲,雖極膾炙,不能合律者,未敢濫收。”8。因此筆者以《九宮正始》中元傳奇《拜月亭》之【會河陽】曲為元代古調,與《九宮大成》中【會河陽】正、變格二曲進行比對分析,探討【會河陽】曲牌之流變規律。
《九宮大成》卷十中呂宮正曲收錄【會河陽】正、變格二曲,分別出自清宮戲《月令承應》與明清傳奇《一捧雪》。(如下圖)
《月令承應》為清代宮廷戲一種,乾隆初年,張照等人奉旨編寫宮廷戲劇,根據劇本內容與演出功用的不同分為《月令承應》《法宮雅奏》《九九大慶》《升平寶筏》《勸善金科》等幾類。如《月令承應》即在各節令期間演出;《法宮雅奏》即在宮廷逢喜慶時演出;《九九大慶》即在帝后萬壽圣節期間演出;《升平寶筏》則表現唐僧取經的故事,上元節前后演出,以示禮佛;《勸善金科》則表現目連救母的故事,臘月演出,以代 祓除。11《一捧雪》為明清傳奇,作者李玉,講述明代嘉靖年間,莫懷古連番設計保衛祖傳玉杯“一捧雪”。《九宮大成》南詞宮譜凡例第一條寫到:“今選《月令承應》《法宮雅奏》作程式,舊體式不合者刪之。新曲所無,仍用舊曲。”12故以清宮戲《月令承應》之【會河陽】曲作為正格。筆者將《九宮大成》【會河陽】正、變格二曲(以下簡稱《九宮大成》二曲)與元傳奇《拜月亭》之【會河陽】曲(以下簡稱元代古調)從曲文句式方面進行比對、分析。
1.曲句分析
元代古調曲文如下:13
有甚爭差且息嗔,閑言閑語總休論。賤妾,不避責罰,將片言語陳。難得見今日之分,甚時除得我心間悶?甚時除得我心間悶?
《九宮大成》二曲,曲句總數相同,皆為九句;而元代古調曲句總數為八句。《九宮大成》二曲運用并句與破句形式,致使曲文句格產生變化,將元代古調第四、五二四字句,“不避責罰,將片言語陳”二句合并為八字一句,即正格“竹杖芒鞋飄然白須” 與變格“不辨羊腸好憑馬蹄”。又將元代古調曲末二七字句 ,“甚時除得我心間悶” 二句破為四句,即正格“東園。趁蝴蝶尋花去。西園。趁蝴蝶逢花住。” 變格“市廛。看攘攘成都會。塞垣。看濟濟屯車騎。”故《九宮大成》正、變格二曲為增句格。
2.句字分析
《九宮大成》二曲句字總數均為四十七字,較元代古調增加二字。《九宮大成》二曲將元代古調首句,“有甚爭差且息嗔”七字一句增一字變為八字一句 ,即正格“名動公卿跡混樵漁”,變格“斜月朦朧曲徑迷離”。又《九宮大成》二曲將元代古調第六七字一句,“難得見今日之分”減一字,變六字一句,即正格“向桃李成蹊處”,變格“遙聽得人聲沸”。元代古調曲末為二七字句,《九宮大成》二曲攤破為四句,并增加二字。故《九宮大成》二曲為增字格。另襯字方面,《九宮大成》二曲均無襯字添入。
3.韻位分析
元代古調 韻、葉、不、不、葉、葉、葉、葉
《九宮大成》二曲 韻、韻、韻、韻、韻、不、韻、不、韻
較之元代古調,《九宮大成》二曲曲文韻位也產生變異:其一,韻位總數的增加。元代古調全曲共八句、六韻位,皆在曲句字尾用韻;而《九宮大成》二曲全曲均為九句、七韻位 ,亦在曲句字尾用韻,較元代古調均增加一韻位,系增句所致。其二,分句韻位的變化。元代古調曲文中段插入二個不韻句,即“賤妾,不避責罰”第三、四二句;而《九宮大成》二曲前五句句句用韻,將不韻句挪移至曲末第六與第八二字句,即正格“東園”“西園”二句,變格“市廛”“塞垣”二句。其三,韻字字聲的變化。元代古調第一、二、五句用平聲韻,韻字分別為“嗔”(平)、“論”(平)、“陳”(平);曲末三句連用三仄聲韻,韻字分別為“分”(去)、“悶”(去)、“悶”(去)。《九宮大成》正格前四句皆用平聲韻,韻字分別為“漁”(平)、“儒”(平)、“徐”(平)、“須”(平);第五、七、九三句均用仄聲韻,韻字分別為“處”(去)、“去”(上)、“住”(去)。而《九宮大成》變格前四句,在三平聲韻中,也雜一仄聲韻,即句末“離”(平)、“低”(平)、“迤”(上)、“蹄”(平)四韻字;第五、七、九三句與正格同,皆用仄聲韻,即“沸”(去)、“會”(去)“騎”(去)三韻字。然此正、變格二曲與元代古調亦有共通之處,即三曲前半段均以平聲韻為主,后半段均用仄聲韻。
綜上所述,通過對《九宮大成》所收【會河陽】曲牌曲文句式之分析,既體現出【會河陽】二曲句式之統一性,又體現出與元代【會河陽】古調相較句式之變革性。筆者將在《〈九宮大成〉所收【會河陽】曲牌格律考論(下)》中對《九宮大成》所收【會河陽】曲牌板式運用及總體衍變規律進行探討與梳理。
注釋:
1.吳梅《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序》,《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卷首,《續修四庫全書》一七五三.集部.曲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04.
2.清.徐慶卿輯 鈕少雅訂,《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一,《續修四庫全書》一七四九.集部.曲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2.
3.同上,第103頁。
4.同上,第103、104頁。
5.明.蔣孝《舊編南九宮譜》,《善本戲曲從刊》第三輯 ,臺灣學生書局,1987:109.
6.明.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一,《善本戲曲從刊》第三輯 ,臺灣學生書局,1987:292、293.
7.清.沈自晉《南詞新譜》一,《善本戲曲從刊》第三輯 ,臺灣學生書局,1987:331、332.
8.清.徐慶卿輯 鈕少雅訂《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卷首《臆論.精選》,《續修四庫全書》一七四九.集部.曲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9.
9.清.周祥鈺 鄒金生等《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卷十,《續修四庫全書》一七五四.集部.曲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0.
10.同上。
11.廖奔 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第四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71.
12.清.周祥鈺 鄒金生等《新定九宮大成南詞宮譜.凡例》,《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卷首,《續修四庫全書》一七五三.集部.曲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0.
13.清.徐慶卿輯 鈕少雅訂《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一,《續修四庫全書》一七四九.集部.曲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