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行朗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12級研究生 100000)
淺析電影鏡頭前的表演創作
——拍攝電影《武僧傳奇之決戰程子溝》有感
白行朗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12級研究生 100000)
1.初讀劇本
在電影演員的表演創作中,第一步就是認真閱讀劇本,但是怎么讀,先讀什么,乃是影視創作與其他藝術創作的不同之處。作為演員的我們經常會拿到兩種劇本,一個是改編后的文學劇本,一個是分鏡頭劇本。改編后的文學劇本與文學作品在人物心理描繪上有著很大程度的不同,有些情節也會被刪除。文學劇本更注重人物的行動和對白,盡管刪除了一些細節但卻賦予了某些具體的行動和強烈的矛盾沖突,更加符合影視藝術的創作需要了。
文學作品的特點就是一萬個人讀會有一萬個不同的理解。我需要做的就是將劇本中的有關我所飾演的角色以及跟我的角色相關的信息,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一定的關系網,就仿佛整個故事在我的腦海中發生了一遍,然后將自己的理解落實到案頭工作上,寫出人物小傳。
2.在內心組織建立角色內外部形象
演員對人物的分析包括時代背景、矛盾沖突、人物性格,以及寫人物小傳。我所飾演的角色“黑娃”是一位中國古代的農民形象,這是他最外延的性格特征,所以我先要將這個角色性格的外部特征向當代的農民形象上靠攏。“黑娃”這個角色的在劇中是一個英雄人物,他區別于其他人的特點就在于他獨特的個性,當別人都在害怕土匪并向土匪屈服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是強烈的反抗意識,他提出要找刀客幫忙收拾土匪。這說明這個人從思想上比較進步,不懦弱。那么我在塑造這個角色的時候就要賦予他一定的硬漢形象和相對的“智慧語言”。但是,最終他為了爭一口氣,盲目的讓自己犧牲在了土匪的刀下,說明這個人物的性格中有非常莽撞的一面。在他與媳婦親熱的這場戲中,他愿意傾聽老婆的話,表面上大男子主義,但是心中還是裝著對老婆的尊重和愛意,說明這個男人在情感上并非愚鈍。經過這些分析,最終“黑娃”這個形象在我的腦海中有了雛形。
鏡頭前表演和我們平時上課做的練習沒有什么區別,也都是戲劇上的東西,從這一點來說,恰恰是電影借鑒了戲劇,但是在準備階段還是有所不同的,以此次拍攝為例,我所飾演的角色總共有100多場戲,而演員要知道在這些戲里都有什么變化:
1.時間的變化
時間的變化分為兩個層面:劇情跨越的時間長度;演員創作排練的時間、拍攝周期長短。一般來講電視劇和一少部分電影的劇情時間跨度比較長,少則5年多則30年甚至有上百年上千年的,在這種長時間的時間變化里,時代背景,人們的生活思想覺悟習慣都在隨之變化;一般戲劇都會遵從“三一律”,很少部分有時間變化特別大的。演員在讀劇本和塑造的時候,要了解當時的人文情況,如果要拍的是唐朝,就要讀歷史書多了解才能塑造好人物。還有一些都是小的變化,比如人物從年齡的變化、從貧窮到富有、從農村到城市的變化,等等。事件的曲折、人物的變化、空間的轉變,以至于時代、國家的變化等等,都需要演員在這上百場里演出來,內心要有一個清晰的變化過程。對于不同時期的人物變化,包括外部的、內部的,演員都要找到準確的切入點。因為影視劇拍攝的不“連貫性”,演員必須梳理好一個比較清晰的人物變化脈路,拍攝哪場戲的時候就會快速的進入其中。而我此次拍攝的最大難點,就在于拍攝周期短,準備排練時間過程十分有限。我所飾演“黑娃”,雖說在年齡跨度上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人物心理的變化很大,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的幾個關鍵節點上,要反映出人物從無到有的一些性格特征,例如從無知畏懼到理清頭緒之后盲目的無畏;在塑造硬漢性格的同時,也要表現出作為男人對自己愛人柔情的一面,這些都構成了人物心理、性格的變化。
鏡頭前表演相對于舞臺表演來講,演員的創作排練時間較短(甚至沒有排練),在鏡頭前表演過程中,走戲時間短,不像舞臺表演有充足的排練磨合時間,所以在案頭工作的時候,自己就應該多看史料,反復的揣摩劇本,不能靠現場短暫的走戲去進入人物。就拿我飾演的角色來說,整個戲的背景發生在隋朝,那時候的社會生產力和人物語言樣態應該有著鮮明的特點,雖然我不可能去真實了解那時候人的行動,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歷史資料去了解,盡可能的接近,使人物特點跟現代人能有一定的區分。
2.空間的變化
舞臺表演在空間上都會被限定在劇場和舞臺,空間變化也不會像鏡頭前表演那么多樣性,而空間的變化也是鏡頭前表演比較常見的。我們在拿到劇本的時候,劇本都會寫出具體場景,演員在初讀劇本時是不會看到將要拍攝的場景的,這就需要演員對場景的想象。對場景的想象其實是很重要的。這個是舞臺表演無法比擬的,因為全部的場景、山河、裝置等都是真的,可以讓演員更好的進入人物。但是,往往有時候想象的跟實地拍攝還是有區別,甚至會有很大的變化。例如在初讀劇本時,有一場“黑娃”跟媳婦在家中親熱的戲。在劇本中體現為三場戲,都是比較簡單的文字,中間通過os帶過。這場看似簡單的點到為止的激情戲,在實拍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場景跟我之前設想的不一樣,實拍是在一間破舊的茅草屋里,環境非常昏暗和潮濕,當天還下著小雨。最主要的是導演要求三場連拍,跟劇本的要求完全不一樣,這就需要兩個演員要把“床戲”包括os不呈現的部分也要演出來。而且,這場戲對于演員來說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周圍的環境,劇組各個工種大概有20幾個人都在現場。這對我來說的確有些不知所措,必須馬上重新進行心理建設,從新調整情緒,其實主要的還是要放下包鋪,排除雜念,投入角色。當時我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是:“我是一個專業的演員”。
因為影視劇的不連貫性,我們的空間變化也是不連貫的,雖然一個鏡頭跟一個鏡頭讓觀眾覺得是聯系在一起的,但那是剪輯后的效果。在這次拍攝過程中,就遇到了好多這樣的問題。例如,沒有對手的表演,有一場戲,是我要面對眾多馬匪宣戰,其實我面前根本沒有人,但是必須要演出面對眾人的感覺,因為對一個人的情緒和對一群人的情緒是完全不一樣的。還有就是一些借視線、借地位的特寫鏡頭,是我認為比較有難度的。例如,第一個鏡頭演的是面對對手進行的表演,反過來切到自己的特寫,對面是沒有對手或者關系上帶到一點對手,視線完全不一樣了,這時候面部特寫表演的壓力就很大。
1.演員與鏡頭的配合
電影演員在鏡頭前表演的一大特點就是要與“鏡頭”的配合,這也是電影表演區別于舞臺表演的最強特征之一。那么,分鏡頭劇本就是演員要認真去分析和把握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演員與導演的配合以及表演節湊的把握。“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將文學劇本的內容,通過立體形象構思后分割成的一系列可以拍攝的鏡頭”1。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及劇組各個部門的工作臺本。導演將對全片的技術要求、長度控制、拍攝地點、時間等要求都像指令一樣下達給全組每一個人。所以我們演員,更應該結合文學劇本,認真的研究導演在分鏡頭中對表演給出的不同景別的要求。
我覺得在案頭工作里面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就是塑造人物性格。演員創造角色其一切分析和研究都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不管是戲劇還是影視,沒有性格的人物是沒有生命的。在這次創作過程中,有一場戲由三個鏡頭組成,首先從高處用長焦拍的一個大全景,我從遠處院子里興奮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樹下,口中大喊著“有辦法啦,有辦法啦”。由于是遠景,又要表現出角色非常急切的心情,因此表演要相對夸張些,按照導演的要求,甚至有點聲嘶力竭。當演員跑到樹下,與眾人匯合在一起,說所謂的“辦法時”,鏡頭是中近景和特寫雙機拍攝,這對我的表演有了一定的要求。首先中景入畫時要帶上之前一個大全的關系,移動的跑進畫面,但是,這時候的跑跟之前的一個鏡頭相比就要收斂了許多,導演給劃定的表演區也相對比較固定,演員表演的動程也不能太大。這個鏡頭我N機了好幾次,主要原因是因為移動入畫的位置沒有站準確,當我看畫面時,我才深刻體現到,雖然我差的只有那一小步,但攝像跟焦上去是相當困難的。我覺得最不好把握的是特寫鏡頭的把控,因為當鏡頭推到人的臉上時,情緒的過火或者不足都會被更加的放大,所以適度的面部控制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員,必須要經住特寫的考驗,而這些技巧,又必須通過平時的刻苦訓練才可能達到。
2.演員與他人的配合
演員在從事鏡頭前表演的過程中,首先,與對手演員的配合。在這次創作過程中,我所飾演的黑娃跟許多角色都產生著關聯,因此需要有多種多樣的交流與適應,包括妻子、長輩、小孩、哥們、敵人等等。這其中與妻子的交流與適應是最多的,也是任務的主線。在戲中飾演我妻子的女演員表演功底也是相當不錯的,不過,她平時的說話語速比較快,到飾演角色時臺詞也是相對較快。而我的語速相對比較慢,這使得我們整體的表演節湊稍微有些不一致或者不協調。主要體現在情緒上,一方容易把另一方拖的起不來,相反,也可能是停不住,畢竟,這不是自己所習慣的表演風格。作為演員,我們應該盡量去挖掘自己身上的潛能,把交流與適應的能力激發出來。人與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在鏡頭前的表演中,認真去交流,努力去適應,然后再將自己的東西有效刺激回去,讓對方去體會而不是被影響的脫離自我。
其次,與其他工種人員的配合,這其中包含服、化、道、錄音、燈光等許多工作崗位。像服、化、道這一類的工作人員,我們首先本著虛心尊重的態度去合作,但是,在自己的外部形象塑造上,也不能一味的順從,畢竟,最終展現在鏡頭前的那個人是自己,自己要對自己的形象高度負責。當然,最終的定妝權利還是應該由導演組來敲定。在此次拍攝中,我所飾演的人物是位隋朝的農民。最初的形象設計,把我的角色設計為長發凌散,而我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那個時候的男人也是會簡單的將頭發進行一些修飾,不會整天披頭散發,而且與我這個角色的身份和性格也不太符合。于是我提出建議并得到了導演的同意。在這件事情上,除了以上因素外,我也有自己的考慮,電影鏡頭前的表演,一般鏡頭比較短,有時還會有一些面部特寫,而散著頭發也不利于在鏡頭前多個角度展現人物的表情等,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阻礙。
最后,與燈光和現場錄音的合作。燈光在電影拍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畫面好不好看,人物拍出來是否優美,與光效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燈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試光的環節,演員最好親力親為。有些演員為圖省事,找人替自己試光,不過,每個人的身形和面部輪廓都不一樣,同樣的光打在不同人身上,效果都不一樣。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還是自己親自嘗試最為穩妥。與錄音師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了角色的臺詞效果。演員一定要在拍攝過程中與錄音師多溝通,有些錄音必須是同期聲,后期的補錄很難達到效果。例如,在嘈雜環境下的人物聲音,如果稍不注意,就會造成聽不清的現象,或者有些遠景的鏡頭,可能要收遠距離效果的聲音,這也是后期補錄不容易達到完美的。所以,演員在鏡頭前表演的過程中,雖然燈光與錄音不是演員所負責的環節,但是與演員最終表演出來的角色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要多留心這些方面,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缺憾。
這次創作電影《武僧傳奇之決戰程子溝》的實踐過程,使我收獲很多,尤其是在鏡頭前表演的切身體會,是平時課堂創作中很難感悟到的。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角色的創作實習中,更為細致的的去把握、刻畫每一個角色,尤其是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不但要做足,還要做全,把這些都積累為自己的有效素材,為將來從事鏡頭前的表演打下基礎,以便創作出更加“鮮活”的角色。
注釋:
1.孫彥軍,于濱.影視鏡頭前的表演[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2010.89.
白行朗(1982.11.26-),回族,男,籍貫:河北。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