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勝男 朱紅巖 王 嬋 (黑河學院中文系 164300)
文化互通視域下的中俄動畫片比較
于勝男 朱紅巖 王 嬋 (黑河學院中文系 164300)
全球化的文化語境為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開創了平臺,文化的互通讓中俄動畫片在題材選擇的傳統與多元、造型設計的民族性與創新性、制作差異的國家投入與產業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各自的特點,有相似也有不同。隨著中俄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頻繁合作,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加快兩國在動漫領域的交流,彌補國際市場的缺位,勢必會促進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文化互通;全球化背景;中俄動畫片
全球化的文化語境為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開創了平臺,與中俄經濟領域相互合作與交流的繁盛情景相比較,文化領域特別是動漫領域的交流卻顯得有些落寞。在曾經的一段時期內,俄羅斯的動畫片如同俄羅斯的文學、美術一樣,也對中國產生過深遠影響。但近些年來,與充分利用市場運營和商業運作的美日韓動畫相比,俄羅斯動畫片似乎淡出了我們的視野。近幾年,隨著中俄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頻繁合作,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2010年中國動漫游戲展在俄莫斯科中央美術宮首都亮相。2011年亞洲青年動漫大賽上,首次在國內開展俄羅斯動漫主題日活動,俄羅斯家喻戶曉的動畫作品和動畫人物將通過主題日走進中國的觀眾。這些活動的舉辦促進了中俄動畫的交流和合作,為中俄動畫事業的對話和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用動畫的文化紐帶推動中俄文化交流,加深兩國人民的友好情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對美日韓動畫大片的沖擊,中俄動畫片呈現出了各自的特點,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通過比較,為中俄動畫片的互通和交流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
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是具有悠久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他們在繪畫、音樂、雕塑、文學戲劇等領域都取得過偉大的成就,這些都為各種類型的動畫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借鑒材料。但在動畫片題材的選擇上,中國的動畫片大多取材于本土的文學名著或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無論是早期的《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還是后來的《寶蓮燈》都來自于本土。而俄羅斯動畫題材的選擇,不僅是對本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童話、寓言等題材進行編創,還來源于其他國家,廣泛的題材范圍選擇更體現出俄羅斯動畫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兼容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文化互通交流的頻率增加,既促進了文化的趨同性,又體現了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中國和俄羅斯的動畫片在題材的選擇上也開始產生了變化。中國更多地體現在對傳統題材的堅守上,如《寶蓮燈》取材于中國傳統神話傳說故事“劈山救母”;1998年由央視制作的系列動畫片《小糊涂神》改編自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葛冰的奇幻實話等。但文化的互通讓《寶蓮燈》比起早期同樣取材于傳統故事的《大鬧天宮》卻具有了包容力和時代感。在題材上,我們一方面堅持傳統,另一方面重新創作了革命經典題材作品、新創作了校園青春片和科普系列片等多種類型,體現了題材選擇的多元化與國際化特點。然而,俄羅斯的動畫在蘇聯解體后,由于不再遵守統一的文藝體系和題材方向,隨著人們思想體系多元化的形成,主題的選擇也頗有內涵,用動畫的言語表達方式探討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問題,題材上更多地體現出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僅有取材于本民族的童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2004年播出的《寶石山》《阿廖沙?波波維奇與圖加林蛇妖》,還有取材于歐洲的童話故事。取材的廣泛還體現在對各種題材的運用,如取材于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原創作品《我的愛》等等。
動畫藝術作品常受到本國地域風格、文化傳統、民族審美習慣的影響,帶上民族的烙印。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繪畫、雕塑、建筑、服飾等藝術方面,還有戲曲、民樂、剪紙、皮影、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我國的藝術土壤得天獨厚。動畫創作者們自覺地從民族藝術形式中吸取養料,化入自己的動畫創作之中,在造型的設計方面繼承和發揚了民族特色。如《大鬧天宮》融入了傳統國劇藝術、《山水情》融入了水墨畫的創作筆法等。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大量境外動畫片的流入,文化的趨同性,使得中國當代動畫在造型方面開始學習并借鑒日、美等動畫先進國家的風格,尤其是人物外型的設定,部分作品逐漸擺脫了以往圓圓臉的三頭身模式,開始向挺拔、俊美的人物形象靠攏。但這種改變確有“抄襲”之嫌,《寶蓮燈》完全是美國迪斯尼模式,《大耳朵圖圖》中的“圖圖”形象被有人認為抄襲日本經典動漫《蠟筆小新》中的“小新”,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人物造型、敘事風格更被認為是美國動畫片《花木蘭》的翻版。中國文化中有復古的因素,這導致中國在變革時期總是面臨巨大的阻力,缺乏創新的能力。
相比較俄羅斯在經歷了艱難的轉型之后,動畫片發展相對比較卓越,對動畫技法的研究與藝術性的表現方面也出現多元化。藝術家們通過研究性實驗不斷豐富著動畫藝術的表現內容,如動畫大師彼得羅夫創作的《老人與海》充滿寫實性油畫風格的畫面、具有節奏感的敘事是動畫創作的先鋒性和實驗性的代表。在日本動畫和好萊塢動畫充斥眼球的今天,俄羅斯的動畫作品在吸引他國風格和手法的同時也保持著蘇聯動畫片鮮明的繪畫性和俄羅斯民族鐘愛的華麗斑斕的色彩,人物造型不似美國、日本那樣追求完美,而是突出個性化。《瑪莎和熊》中的主角瑪莎可愛、伶俐頗具俄羅斯特色,《開心球》中的十個有趣的圓形小怪獸也頗具創意。創新意識讓俄羅斯動畫在陷入困境后獲得了重生。
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國家的投入和支持對動畫片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中國的動畫作品均由國家機構制作及控制,基本上屬于計劃經濟的產物,考慮市場因素不多。隨著1995年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采用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后,動畫產業開始面向市場,改變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開始確立。這一時期開始,中國涌現出大批的動畫制作廠商,這些制作廠商通過與國際動畫界的合作,制作技術得到了發展,數字化生產取代了純手工制作。在文化互通的背景下,我們僅僅是具備了與國際接軌的理念,實際上在制播體制上并沒有實現接軌。同時,相關衍生品及周邊產業的開發,也截斷了動畫作品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出現的動畫作品《喜洋洋與灰太狼》和《熊出沒》系列在這些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對外傳播的影響力上卻遠遠不足。
比較起來俄羅斯的動畫業在90年代失去國家的財政補貼后,遭受了巨大打擊,伴隨著商業化進程出現了整體水品下滑、規模不大、分散經營、追求商業利益等特點。這時,俄羅斯新出現了一批小型的動畫工作室,計算機技術在動畫中的運用,出現了大量作者個人的動畫作品。進入21世紀,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復蘇,國家加大了對動畫業的投入,俄羅斯動畫片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生產出一系列好片。在俄羅斯,國家對動畫的資金投入很大。俄羅斯動畫大師彼得羅夫2006年的新作《我的愛》和新銳動畫導演布龍濟特的新片《廁所故事——愛情故事》都得到了俄羅斯聯邦文化電影部的資金支持。但品牌效應在俄羅斯并沒有被很好地利用,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潛在市場還待進一步挖掘。盡管俄羅斯的動畫片很優秀,但由于俄羅斯對國家軟實力重視不夠,對外傳播能力不強,向外推介本國動畫產品的投入不大,造成了俄羅斯動畫片在國際市場上的缺位。面對這種情況,引入西方國家的制作機制對俄羅斯動畫片走向國際大有幫助。
中國和俄羅斯都曾是動畫生產大國,在動畫領域里都取得過不俗的成績,但在文化互通的背景下,兩國動畫片的發展都滯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如若我們能夠在全球化的社會文化語境的視野下對中俄動畫片表現形態差異進行比較,探究其形成的原因,繼而使二者在文化差異的基點上互動有余,加快兩國在動漫領域的交流,彌補國際市場的缺位,勢必會促進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1]陳茂濤.經典動畫短片《老人與海》賞析——及其對動畫短片創作的指導意義[J].電影評介,2007(7)
[2]孫立軍.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電視動畫業發展態勢掃描[J].中國電視,2008(12).
[3]趙永華.國家的作用于俄羅斯動畫產業的發展——數字時代中國公共頻道的展望[J].國際新聞界,2009(6).
[4]蠟城堡.俄羅斯動畫電影的前世今生[J].大眾電影,2013(1).
本文是2012年黑河學院人文社科項目:“文化互通視域下的中俄動畫片比較研究”(RWY2012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于勝男,1982年2月,黑河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理論、影視藝術。
朱紅巖,黑河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學理論。
王嬋,黑河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