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頎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321004)
軍旅詩歌:金戈鐵馬的豪邁與痛楚
姚 頎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321004)
本文從同仇敵愾的英雄主義、刻骨銘心的家園思念和渴望和平的詩歌母題三個方面,研討軍旅詩歌中古代戰爭里將士們的生活狀態、內心情感和精神風貌,從而了解軍旅詩的詩歌美進而了解當時人的精神與感念。
軍旅詩歌;英雄主義;家園思念;反戰思想
詩歌,越過了黑暗的深淵,跨越了歷史的鴻溝,打破了時空的隔閡,邁著步履緩步向我們走來,帶來了先輩們的音容與笑貌。有時它是香艷的思婦帶著幽怨的語氣顧影自憐;有時它是恬淡的隱士有梅妻鶴子相伴而脫俗于世;有時它是一根寓留的柳枝靜靜留在渡頭訴述無數的深情;有時它是一支打破磐石的翠竹隨風淡雅卻立根堅定……點點滴滴匯成了先輩們的生活,猶如一張畫卷讓人如臨其境。但在這或明艷或淡然或幽怨的場景中總是混雜了錚錚的鐵馬與嘶鳴,隱隱地卻叫人不容忽視。
在歷史的蒼茫里少不了少年的鮮衣怒馬,少不了他的劍指天涯,少不了他的志氣凌云,更加少不了的是他鐵衣仗劍在戰場上與人廝殺。戰場的風肅殺凜冽,戰鼓聲咚咚地響起來,寶劍出鞘。剎那間,多日來的恐懼幻化成一腔熱血的沸騰,刀光劍影迷糊了雙眼,鮮血染紅了雙手 。為國為家,為了功名與利祿?!皬摹对娊洝分小恫赊薄贰遁d馳》《楚辭》中的《國殤》至明季、清末的愛國詩人寫下的大量軍旅詩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始終是貫穿于軍旅詩歌中的一根紅線?!?它是《詩經?無衣》里“與子同袍”“與子同仇”的同仇敵愾,它是《從軍行七首》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壯志。它是《詩經?擊鼓》里“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的無可奈何。
“戰爭產生于原始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繁榮期即已有了戰爭。而隨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和繁榮,戰爭這一現象便發生了?!?首先為了爭奪獵物,再為了爭奪地盤、女人,然后是權力。從神話時代到現如今人類的路途上就沒有少過戰爭。它就像一條線索貫穿了古今。《黃帶擒蚩尤》的神話還依稀在耳邊演繹,古樸久遠的民歌就成了冊子。翻開思無邪的《詩經》幾乎就可以看到“商湯滅夏的鳴條之戰(《商頌?長發》)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大雅?大名》)晉國興兵進犯衛國《衛風?擊鼓》”3正打得如火如荼。屈原的《國殤》里:“出不入兮往不返,平愿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誓死如歸的描寫“開描寫戰場場面詩歌之先河”4……歷朝歷代從戰爭中誕生從戰爭中滅亡,如一個輪回永遠重復著一樣的道路不停不息。
從軍的征途上景色其實美不勝收。青海湖上連綿不斷的云,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玉門關浸在孤獨中;“陰山瀚海千萬里, 此日桑河凍流水?;宕ㄟ吅T來, 漁陽戍里烽煙起?!焙棋衬行涯康姆闊熗Π味?,蜿蜒的黃河上一輪紅日照得江面波光粼粼;羌笛伴著美麗的胡旋舞迷離動人,千里外的云彩被太陽染成了暖暖的黃色,北風凜冽地吹著大雁飛過落下了如雪般的紛紛羽毛……放在如今定是讓人心馳神往的旅游勝地。
但是戰士們哪有那樣的興致來細細品味欣賞這番美景呢?他們更多的是感念何時能夠回家,何時戰爭才能結束,自己能否活下來。因而本是讓人驚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色反而生生有了許多寒意?!啊y山峽口風似箭,鐵門關西月如練’。邊塞的風、月不像中原那么溫柔可近,引人遐思,‘風頭如刀面如割’,那如刀似箭割面的邊塞風,那不似圓盤不像彎眉而如練的月,讓人感到的是邊關的蒼涼與艱苦”。5
戰士的目光透過劍鞘,看到的不是陽關外異領上升起的陣陣孤煙,不是異域撩人的風情,不是陽關的雪堆滿遍地。而是百戰沙場后碎裂的鐵甲,是“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的場景,是旌旗連城烽火遍天。他們惦念的是冷了的長亭短橋,惦念的是長安的飛花,惦念的是故鄉的殘陽。
可是征途卻如此漫長,漫長到看不到回去的路歸去的家。而轉眼間不知時光已翩然輕擦。羌笛又何須怨楊柳呢?連春風都不度玉門關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边B秦和漢時的征夫如今都沒有回來,那么歸期究竟是何日呢?多少次的詢問只能聽到沙場的風依舊冰冷,刮得刺人的應答。何日掃平胡騎呢?時光那么地難熬,度日如年,不知已經收到了幾件寒衣、幾封家書、幾番質問。思念熬成了毒藥,漫漫浸在時光里使人痛苦使人疼。“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的哀傷仿若霧氣散也散不開去。
每每提到戰爭就會感受到它的血腥、殘酷。妻離子散、國破家亡……冥冥中就與它脫不開關系。雖然“戰爭本質上是維護生存的最高最有效的手段,但戰爭又不可避免地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災難和情感的痛楚?!?戰爭寫滿了死亡,無數的白骨堆堆砌起一座城池的圍墻,砌起一場戰役的勝利,堆砌起一個民族的尊嚴。他們說:“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彼麄儑@:“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彼麄兡睿骸安恢翁幋堤J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子夜,月光明亮冷清。長安城上的一輪孤月聽著城內不停的搗衣聲,秋風颯颯烽火不知燒過了幾季,她們寫滿悲戚的眼睛問:“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浸染血色的沙彌散在戰火的硝煙中,漸漸迷了人的雙眼,不住地淌出淚來。他們在那唱:“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詩經?擊鼓》里的鄭鄭誓言如今卻成了悲涼的哀嘆?!霸娙酥贿x取了三個最典型的事件:出征前,別人挖戰壕,而自己卻被派去遠征,豈能無怨!戰事結束,別人都回國了,自己卻駐守不歸,豈能無憂憤!留守生活十分困窘,居無定所,馬失郊野,豈能無憂!寫思歸,詩人則突出強調了離別時與愛妻相誓偕老,而如今遠在天邊,生死莫測,豈不是違背了誓言?把這兩方面聯系起來,便十分有力地突出了反對不義戰爭、渴望和平生活的主題?!?
《詩經?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戰士們唱著?!霸娭袑⑶楦星擅畹厝诤显谝黄?在戰斗意識外流露了悲傷的家園之思,在個人情懷中融入了為國沖鋒陷陣的使命感。因戰爭對漢民族的生存之負效應遠大于正效應,戰爭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在末章中孕育成強烈的悲哀和傷感,進而成為向往和平的精神因素”8反戰的意念,不經意間從一顆小小的種子抽出了枝條張開了葉子長成了大樹。早已寫好的命運,思念家鄉親人的辛酸,時間的蹉跎,縱是英雄也噙不住淚的苦澀。
注釋:
1.劉中項.《軍旅詩歌古今流脈初探》.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3(4).
2.宮錫準,張文杰.《戰爭的起源再認識》.晉陽學刊,1987(6).
3.洪春華,周文.《“止戈為武”從<詩經>戰爭詩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咸寧學院學報,2003(2)第23卷.
4.黃鵬.《黃鐘如濤唱大風中國古代軍旅詩個性與風格略論》.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1(1).
5.汪紅艷.《邊塞風物與詩歌意義—— 論岑參的邊塞詩》.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第27卷.
6.7.8.高銳霞.《論〈詩經〉中的反戰意識》.山西廣播大學學報,2011 (5).
姚頎,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2013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