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凡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610000)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
劉 凡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610000)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現有的保護開發模式中仍存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旅游開發對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潛力并未有效挖掘及發揮。本文以四川為例,分析非遺旅游業開發現狀,梳理非物質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間的關系,從而提出旅游開發的可行性策略,以期為更好地開展保護提供些許借鑒和啟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旅游開發
四川是旅游資源大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四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川劇變臉、格薩爾史詩音樂、北川燈戲、川江號子、川北薅草鑼鼓、羌笛的演奏、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成都漆藝、瀘州雨壇彩龍舞、巴塘弦子舞、卡斯達溫舞、舞、綿竹木版年畫、藏族噶瑪嘎孜傳統繪畫和顏料技藝方法、蜀繡、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藝術手工技藝、彝族火把節等,共計27項入選了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旅游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是非遺的外在承載體與持續發展的內在生產力,旅游開發對非遺保護具有很大價值,但目前四川的旅游業尚未發揮它最大的潛力,本文旨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梳理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文化旅游中的重要環節和資源,反而言之,適度合理的旅游開發對非遺的保護工作同樣也具有促進作用,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的關系,歸根結底其實是商業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發展旅游業是使非物質文化走向市場的主要方式,可以帶來一定的資金保證,從而使其保持獨立的、積極運轉和長遠發展,而不僅依賴國家的財政補貼,最終有助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所以,利用旅游開發來帶動非遺的保護工作具有極強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雖然政府在非遺保護方面的作用不可取代,但在政府之外,必須有其他不同的主體參與進來,應充分發揮民間力量。2013年四川省旅游總收入為3877.4億元,隨著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游客將不會在僅僅停留于餐飲、傳統名勝景點的欣賞消費層面,對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享受需求也在逐步增大。
1.非遺保護與現有的商業區與旅游景點相結合。四川目前比較集中的旅游商業區有錦里、寬窄巷子、春熙路等,但多為一些有形資源,如購物、餐飲等,并未較好地與本土的無形資源,即非遺資源結合起來。川劇變臉、川江號子等非遺節目表演都可以有效吸引游客,帶動經濟效益,一方面帶給游客在旅游中的精神消費和愉悅,另一方面在消費過程中加深對非遺的認識度并為非遺本身帶來一定的經濟保障。
2.非遺保護與博物館相結合。四川的博物館較多且藏品豐富,四川省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借助館藏相關資源開展非遺活動的文化教育普及等,加深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及認同感,增強對非遺保護的責任意識。
3.文化生態園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的完善。成都在青羊區建立國際非遺博覽園,并于2013年承接了國際非物質遺產交流節,來自全球四十多個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各文化團體在此進行激情參與、友好交流,提升了成都之于世界的文化地位,為成都文化的對外交流提供鮮活的動力,而未來這一平臺也應當繼續得到完善和更充分利用,并與國內外文化機構、演藝團體接洽,聯合開展諸如文化論壇、專題藝術展、主題狂歡節等形式多樣的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從而構筑世界級的非遺文化交流展示平臺。
4.非遺保護與傳統節慶活動的相結合。充分利用傳統活動節日,如端午節、元宵節、七夕情人節,以及本土的太陽節、放水節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節日,舉行全年不斷的多元節慶和歡樂盛典,打造節慶品牌,增強人們對非遺保護的責任意識。
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非物質遺產保護和產業化之間的矛盾。市場化固然重要,但非遺的純粹性應當得以注意保護,一味向商業妥協的旅游開發是完全得不償失的。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精神,應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保護和民間保護相結合,財政投入和社會資金相結合,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 。工作方針強調“保護為主”,同時“傳承發展”,那么,在開發過程中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文化原生態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分類開發保護原則及地域性原則。
從目前情況來看,市場化目前是一個很強的趨勢,很多非物質遺產都在被市場利用和產業化。但同時應當警惕過渡商業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商業、市場機制結合起來,頻繁商演以招攬游客增加收入。商業氣息越來越濃,使得原汁原味的非遺文化嚴重走樣。因此當地有關部門和民間力量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應當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兼顧長遠發展與眼前利益的關系。
本文從闡釋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二者間的關系,針對四川旅游開發現狀,提出了四方面的策略:非遺保護與商業景區的結合、與博物館的結合、與傳統節日的結合以及非遺主題公園模式的建立完善。同時提出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應當警惕過渡商業化,堅持可持續發展、文化原生態等原則,保持非遺的純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任重道遠,希望本文能夠提供些許借鑒和啟示。
[1]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2012.
[2]張弘,練紅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與四川旅游產業開發》.《蘭臺世界》,2011.12.10 .
[3]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河南社會科學》,2007.1.1.
劉凡,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11級美術史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