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紀朋 鄭小紅 龔珍旭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 621000)
關于藝術生產的思考
耿紀朋 鄭小紅 龔珍旭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 621000)
藝術生產是作為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它既有作為一般生產的普遍性,又有作為精神生產的特殊性,因此藝術生產如其他一般生產一樣也具有生產關系,即藝術生產關系,但同時藝術生產關系也具有特殊性。
藝術生產;藝術品;藝術市場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形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1其中就指出,“藝術”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式。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2在此,又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
廣義的藝術生產指與物質生產相對的精神生產的一種。它既有作為一般生產的普遍性,又有作為精神生產的特殊性,作為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藝術生產不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為目的,而是藝術家通過腦力勞動,創造出精神作品。狹義的藝術生產特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藝術家“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藝術生產為資本創造價值,藝術品具有商品的屬性。換言之,只有產品進入資本運作過程中,藝術家的勞動才是藝術生產。
藝術生產雖然是精神生產活動,但它與物質生產一樣、也必須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為前提。藝術生產也是通過主客體的共同作用,經過一定的生產過程,塑造一定形式的產品。藝術生產與其他物質生產之間的區別在于:藝術生產包含物質勞動過程但主要是精神勞動,藝術大多是個性化、小規模、手工操作的生產,而非標準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是有情感注入的生產,而不是機械的單純的體力勞動。
藝術生產的目的:1.個體目的。一方面,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與概括,是實現人的精神需求的特有的勞動形式。藝術家通過藝術表達他們的歡樂、痛苦、思考和追求,在藝術生產過程中支出和消耗了精神勞動和創造,實現著“生產者物化”,并在欣賞著自己的創造成果,在自己的作品中發現自己人格的復現,從而獲得審美的自由愉快。另一方面,觀眾通過欣賞藝術作品把藝術家所創造的作品“人化”,使之從物化狀態再回復到心靈和精神,得到自己需要的情感體驗和精神滿足,從而凈化和提升人的靈魂。2.社會目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認識,表達了個人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感悟和評價,當藝術品通過流通進入社會后,它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就會引起受眾的共鳴和體會,產生了社會性的影響,就具有了引發情感,陶冶性情,影響和規范人們思想觀念、情感取向、價值判斷等作用。3.經濟目的。藝術,與經濟發生著密切的聯系,雖然,在中國古代,由于受意識形態的束縛,文人恥于言利,但從藝術市場化的歷程來看,藝術具有經濟目的的客觀事實卻一直存在。藝術生產的經濟目的是市場機制作用的需求,也是藝術品價值的體現。
一定社會的人們按照預定的目的,開發、利用藝術資源,創作生產藝術產品(包括提供藝術勞務),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需要的綜合能力叫藝術生產力,它是由兩方面構成:第一,在藝術生產中具有一定的藝術素質和審美創造能力的藝術生產者;第二,藝術生產中所需要的藝術生產資料,包括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一切必要物質手段。藝術生產力是文化生產力,從而也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生產者是藝術生產的主體,是藝術生產中最主要的、能動的、創新的要素。藝術生產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支出的智力和體力的總和就是藝術生產者的勞動。在藝術生產過程中,藝術生產者的素養與能力決定著藝術產品的質量和生命力。首先,藝術生產者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通過特有的物質媒介材料和勞動,傳達出藝術信息,創造出藝術品來。第二,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除了需要藝術家具有一定的技藝和藝術才能外,還需要藝術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第三,藝術生產者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國歷來就重視藝術生產者的人格修養,有“畫品如人品”“文如其人,書如其人”等說法。魯迅就說:“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創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3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在整個藝術創作活動中起著指導作用,制約著藝術創作的傾向性和真實性;影響著題材的選擇、提煉和主體的挖掘;直接關系到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還對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優秀的藝術作品有著審美教育、認識、娛樂、調劑的功能,因此,畫家們必須首先加強思想人格之修養,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藝術生產資料是藝術生產中的客體,它包括物質性和精神性兩大類。首先,物質性藝術生產資料,是指藝術生產中那些具有物質形態的生產工具、材料、設備,如文學的語言文字符號、繪畫的油彩顏料、書法的筆墨紙硯、攝影藝術的相機和感光材料、影視藝術的攝影和攝像器材等。藝術生產資料還包括藝術生產的對象,也就是那些未經人加工的自然物或經過人的勞動加工過的以原材料的資格進入藝術生產過程的被加工、被改造的物質資料,如根雕所用的樹根,雕塑用的青錫、大理石,制作工藝品用的象牙、玉石,拍電影用的膠片等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性的藝術生產資料,藝術家就無法將構思中的藝術意象物化,藝術創造就無法進行。物質性的藝術生產資料本身是物質的存在,當它被藝術生產者使用時,受使用者生理、心理、情感、文化修養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其表現藝術的效果千差萬別,具有靈活性和可塑性。其次,精神性藝術生產工具,是指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和藝術創作經驗、藝術創作方法、藝術規律、藝術理論、藝術規范和表現形式等。這些藝術手段是人類長期藝術創作生產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藝術勞動者進行藝術創作的思想工具,它們對藝術產品的形成和品位的高低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藝術生產資料能夠把藝術生產者的思想、意志情感轉化為大眾接受的信息形式,在表現藝術生產者的思想和理想的同時,讓受眾從中獲得一定的信息,使受眾得到精神上的某種滿足。
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彼此結成的相互關系,其中包括所有制關系,即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分配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作用和分配關系皆由所有制即對生產資料占有關系決定。
根據生產關系的定義,藝術生產關系就是指是藝術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包括藝術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人們在藝術生產過程的地位作用及分配關系。
由于藝術生產資料包含了物質性和精神性兩大類,這決定了研究藝術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必須也從這兩方面入手。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它這個階級的。”統治者“作為思想的生產者進行統治,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4從這里可以看出: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支配著藝術生產的物質性生產資料,同時也支配著藝術生產的精神性生產資料。他們是藝術生產資料的統治者,所以統治階級也是藝術生產和分配的調控者。在階級社會,藝術生產和藝術品是統治者的思想和觀念的物質表現。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決定了人們在思想關系中的地位,統治階級的思想及其藝術表現是占統治地位的,而沒有精神生產資料(包括物質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藝術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也決定了藝術產品的分配是由統治階級來掌握和調節的。
由此可以看出:1.藝術生產關系應該是物質關系和精神關系的統一。一方面,物質生產關系決定藝術生產關系本質的基礎和前提,是藝術生產關系的一般性和共性;另一方面,藝術生產關系又屬于精神關系(或思想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這是藝術生產關系的特殊性與個性。2.藝術生產關系受物質生產關系普遍規律的支配和制約。根據唯物史觀,藝術與其它精神領域或思想形式一樣,它們都是整個社會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必須受到社會的經濟基礎亦即物質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關系的決定與制約。
注釋:
1.[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p82.
2.[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p220.
3.魯迅.《魯迅全集?隨感錄43》(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p404.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98-99.
鄭小紅,女,1975年4月生,重慶北碚人,主要研究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現任教于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講師。
龔珍旭,男,1961年5月生,綿陽人,博士。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投資實業公司董事長、世界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會長、綿陽市政協委員、全國教育管理委員會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執行院長。
耿紀朋,男,1982年12月生,河北邯鄲邱縣人,副教授,曾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秘書長,現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教學科研處處長。研究方向宗教美術史、藝術教育與管理、藝術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