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秦皇島市文化藝術研究所 066000)
雅俗共賞 板胡上的大調
——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有感
劉 欣 (秦皇島市文化藝術研究所 066000)
從未聽過秦腔。曾記得游覽西安古城時,地方導游向我們強烈推薦去聽一場秦腔。當時周圍聽過的外地客都說秦腔曲調怪、聽不懂、聽不慣,便沒有成行。而今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之際,終于有幸看了一場地地道道的秦腔戲——《西京故事》。這是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推出的一部大型秦腔現代劇,開場的一嗓子開唱,“我大,我爺,我老爺,我老老爺就是這一唱,慷慨激昂,還有點蒼涼。不管它日子過得順當還是恓惶,這一股氣力從來就沒塌過腔。”歌聲高亢,起勢突兀,直沖全場,但隨后音調又迅速滑落,似含哽咽,卻終究氣血昂揚。歌聲如此往復,調淳樸,聲悍然,讓聽者隨之起伏跌宕,雖然初次聽秦腔,卻并未感到任何唐突與不適,使聽者自然地被吸引到接下來的故事之中。
從整場戲來看,《西京故事》的劇情內容非常通俗寫實,就是一個農民進城,融入城市,圓夢他鄉的故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仿佛也曾有很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相同故事。當戲劇落下帷幕的時候,全場觀眾都情不自禁地起身用力鼓掌,也有很多人默默地熱淚盈眶。或許,除了秦腔曲調本身的魅力、感染力以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之外,在每個觀者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感觸和共鳴——同是天涯尋夢人。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鄉村干部、前民辦教師羅天福帶領一家四口來到西京城,帶著“西京夢”,他們住在了一個租住著數十位農民工的西京大雜院中開始了新的生活。為了供一雙兒女完成大學學業,老夫妻用打“千層餅”的手藝,支撐起了全家人的生活。但大雜院中的生活并不太平,農村人在城市生活不只是物質上的貧困和艱辛,還要面對城里人對鄉下人的懷疑、不認同、排斥甚至鄙夷。面對不公的遭遇,羅天福將屈辱和苦楚深埋在心里,為了“西京夢”,他一直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擔,他說,“我是一家之主,我倒下了,妻子誰來養?村里的人,誰來管?我去了,誰來開拓這條路?”他唱,“有春綠就會有秋黃,苦日子咱要當歌唱。看天邊,晚霞正燒出火鳳凰。”
與此同時,他的一雙兒女也有不同的遭遇。雖然兩個人同樣學習成績優秀并考入重點大學,但兒子羅甲成卻在不斷攀比和虛榮中漸漸迷失自己,他痛恨自己的農村出身和貧困的家庭,渴望所謂的“風風光光的上學,體體面面的活人”。夢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徹底擊垮了他脆弱的內心,他離家出走,放棄繼續上學,卻道“甘愿不見天沉到井底,再不想在世上被人看低。”他的過于自尊、偏執孤藐導致全家人都要陷入精神崩潰的邊緣。所幸家人以及大院里的農民工朋友們幫忙將他找了回來,看著三次摔斷三次接攏的父親的脊梁,望著家人的殷切期望,聽著父親的諄諄教誨,以及東方雨老人給他計算的父母生活方程式,甲成默默地垂下頭,有所領悟。最終,甲成憑著優秀的成績考上了碩士、博士連讀,也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與甲成截然不同,姐姐甲秀在上大學期間邊讀書邊勤工儉學,靠撿拾廢舊瓶罐和做家教賺取生活費,盡力為家里減輕負擔。面對大學畢業便失業,面對房東兒子西門金鎖的糾纏和誘惑,她毫不動心,堅持自立自強,在城市里靠自己的雙手勤奮創業,辦了公司,做大了千層餅的生意。
故事的最后是大團圓,羅天福夫婦倆供兒女讀完大學,便回家繼續守護老紫薇樹了。生活雖不易,但人間有愛。默默地隨著臺上人物或哭泣或歡笑,隨著這一家子在城市的遭遇而心潮起伏。我不禁仔細思量,“西京夢”,是一個怎么樣的夢?羅天福說過,“人得服人”,他甘愿放棄了民辦教師轉正的機會,從大山外接來大學生教導村里的孩子;他們夫婦倆人日日夜夜辛勤打餅,竭盡所能為了供兒女讀大學。誠然,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當前很多農村家庭傾盡一生所有供孩子進城上學,與老羅一樣,他們的希望和夢想就是通過進城學習知識,以擺脫貧困的現狀。這樣的夢,是追求上進,渴慕美好的夢,也讓我們感動,值得我們尊敬的夢想。
老羅一家的“西京夢”已告一段落,但我們所有人的夢都還在繼續。西京“尋夢”,不只是這些劇中人物在城市中不斷地找尋自我位置,追求理想生活,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尋夢旅途中。無論是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農民工,還是城市中的普通民眾、白領等等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群,都努力在城市中安身立命,在矛盾、坎坷中找尋自己的生活方向。當現實照進夢想,劇中人在精神上的各種痛苦、壓抑、挫敗感等復雜感受,無不讓觀者產生一種心靈上的重合和震動。在《西京故事》里,我們也可以從羅天福夫婦身上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他們勤勞樸實,擔負家庭重擔任勞任怨,他們望子成材殷殷期盼。這些可貴的品質讓我們感動,同時,我們也會為甲成的虛榮、沖動、不懂事而感到失望、憤慨甚至厭惡。可是,在現實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自己也有心性浮躁,相互攀比的時候;面對他人的受贊,我們也會有羨慕和嫉妒;遇到挫折和失敗,也會有懦弱逃避的舉動。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反思,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坎坷時,以何等姿態走過?
“城市讓人活得更美好,城市也讓人活得一團糟。”老羅的一句感嘆,唱到了觀眾的心坎兒里。生活總有兩面,端看我們是怎樣的態度,給自己的人生樹立一個什么樣的價值觀。《禮記?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挫敗和誘惑,必須要知所輕重,有所取舍,否則隨波逐流,不旋踵即墮落。我想,我們做任何事情也都應該先立定腳跟,權衡輕重,把握方向,有一個正確的價值意識。
雖然我們無從選擇命運的框架,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道路。面對兒子離家出走,逃避現實放任自流,老羅跪在地上幾乎要“投降”。他也知道,“天底下,不單是聚沙成塔路一條”,投機倒把、靠山吃山更容易“把錢撈”。但是,他深感作為一家之長,絕不能先折腰。他語重心長殷殷規勸兒子不要好高騖遠、心性浮躁,不能輸掉志氣責任全拋,雖然有些事情已經改變不了,但命運的韁繩還要靠自己挽緊套牢,“若能平心靜氣點點豐茂,城市的大舞臺會讓你臺階隆起,步步走高。”
生活的艱辛帶給人太多的思考,但我們在羅天福身上找到了多數人都一直向往,卻在現實中容易塌掉的精神脊梁;看到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誠實勞作的身影,和腳踏實地的人格精神。在當今復雜喧囂的社會,很多青年學生求學更重視功利,只圖資格做敲門磚,對于立身處世的道理更視為迂闊;還有一些年輕人在安逸的環境下養成了自私自利、愛慕虛榮、好逸惡勞的不良風氣,他們貪圖享受,卻不思奉獻;“富二代”“官二代”等稱呼充斥網絡、生活,好像擁有一個“好爸爸”就能讓人生活美好,而這些恰恰卻是價值意識的混亂。觀看《西京故事》,讓我們沉下心來靜靜思考,好似喧囂嘈雜的都市生活中迎面吹來一縷清風,給我們的日常行為也敲響了一記警鐘。貧窮不是逃避的理由,富有更不是揮霍和頹唐的資本,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有價值,更在于對心靈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大小。整場劇目一方面通過略顯夸張的手法用房東西門鎖一家的境遇隱喻了有錢不代表生活就順遂快樂,一方面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推出主題思想——辛勤勞動、自強不息是唯一的“傳家寶”。戲中第五場,羅天福說,“家再貧貧不過人心銹蝕精神枯凋。我不是富爸爸,難以讓你尊貴顯耀。也不覺得打餅謀生,就下賤害臊。不擇手段得富貴,我寧可窮困潦倒。憑勞動獲取回報,最是立得穩,靠得住,坐得實,扎得牢。”這,也是我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人生就像行路,抬頭是陽光,低頭是陰影,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只要抬起頭,堅強勇敢地去面對,就沒有過不去的坎。《西京故事》中,甲成、甲秀城市生活中的不同作為和鮮明對比,也給觀眾一種撥云見日的明朗。甲成遇到挫折便想著逃避,甲秀則獨立自強。甲成一直不明白,并多次向父親追問,家里有兩棵紫薇老樹,為什么就不能賣掉一棵,使全家人的生活更體面風光?面對這樣的提問,觀者也不禁捫心自問,如果我是羅天福該如何抉擇呢?
堅守。羅天福給出了答案。不得不說,故事與樹有緣。舞臺上,一棵百年老樹尤為引人注目,每一場落幕時都有演員在老樹下唱起那句主題曲,使得樹與人的關系也格外耐人尋味。而在整部劇里,羅天福守護家鄉的兩棵老紫薇樹就是整個故事的精神脈絡。“為啥要守老樹,為啥要守紫薇樹?”因為當年山洪爆發,是紫薇樹救了羅家和諸位鄉親,老樹對人有恩啊。老羅家堅持守護紫薇樹,是誠信,是感恩。
水有源,樹有根,人決不能忘本。我想,人亦同樹木一樣,無論上面的枝椏如何冠蓋豐華,皆因有根才能站立生存。在羅天福看來,人的根本不僅僅是血脈相連的傳承,更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從未塌過腔的氣力和不屈的脊梁。所謂業欲精則心必定,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敗都是做人的失敗。而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城市生活雖然艱辛困苦,羅天福也不同意賣掉任何一棵紫薇樹,他和老伴兩人堅持靠打千層餅的手藝討生活,靠自身的本領擔起家庭重擔,羅天福傳遞給子女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傳承——誠實守信、質樸勤奮、自強不息。一方面他用堅守教育兒女,做事先做人,立身先立德,人不論身在何方,首先都要找準自身的定位,不忘本,不墮落;另一方面,他也用自身的行為告訴每一位觀者和所有平凡的人們,無論生活是順當還是恓惶,都要以積極地心態去面對,不要怨天尤人,要以自強自立和踏實勤奮的姿態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聽罷秦腔,才知其魅力。這地道粗獷的西北腔調,竟飽蘸了生命真情的筆墨,酣暢淋漓地揮灑出了一幅樸實生動、感人至深的人間燈火。它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吹來一縷清風,曲調雖“土”,但雅在人心。我以為,一部值得人認認真真反復去體會的好戲,正是像《西京故事》這樣“接地氣”,能夠伸展出很多現實的觸角來打動人心靈的戲。從《西京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己和周圍許許多多平凡人生活的影子,使人心有所感,咀嚼回味,使人情有所歸,共鳴流淚。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愿“秦腔”走得更好,愿所有平凡人的尋夢之旅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