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端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歷史如何重現
——從藝術學角度解讀文化遺產展示的原則
陳 端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文化遺產的展示作為其最終走向公眾的環節,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遺產因其本體具有藝術性,故需要藝術性的手法將其重新詮釋。本文將以藝術審美為研究視野,以音樂學、美術學為分析基調,從設計學、影視學中尋求辦法,解讀文化遺產展示的原則。
文化遺產;展示;藝術學;原則
走進文物,我們感悟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 斑駁的歷史畫面,先人的喜怒哀樂,“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城池風景、“車轔轔,馬蕭蕭”的壯烈場面、“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諸多奧秘,憑借文物,我們可以體察“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意境。
文化遺產是先民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在全民意識到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時代,“亂拆、亂挖、亂建”已是往者不可追。那么,如何不將文化遺產束之高閣,如何將文化遺產再現,實現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這個問題迫在眉睫。
“文化遺產展示”作為獨立的概念,首次出現在08年通過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關于文化遺產的詮釋與展陳憲章》中,文化遺產的展示作為最終走向公眾的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遺產本體具有藝術性,故需要藝術性的手法來詮釋。因此,本文將從藝術學的角度解讀文化遺產展示的原則,初步探討文化遺產展示的基礎問題。
《關于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憲章》中提出:“新建筑的選址應尊重城市特征和周邊環境,特別是當其臨近文物古跡時,應給予周邊環境特別考慮。一些特殊的建筑群和風景如畫的眺望景觀也需要加以保護。”由此可見,“原真性和整體性”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用原則,在文化遺產展示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
梁思成先生曾對天寧寺塔繪制了一幅有趣的“節奏分析”,將塔身與樂譜進行對比,發現它們神奇地吻合。從音樂韻律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案例也是對文化遺產完整性的最佳詮釋,音樂的旋律是時間持續的藝術創作,一曲完整的音樂旋律當中,強弱、高低、緩急,恰如整體性的文化遺產中的比例和尺度,它們同樣具有節奏和韻律,在時間與空間中展示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千篇一律,同時也千變萬化,文化遺產整體就如同一首樂曲、緩緩進行,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持續著流動。
同樣的,從美術學的角度來看,文化遺產的整體性更加不言而喻,中國傳統繪畫講究咫尺千里,在明暗、濃淡、藏露中表現,這種“全景山水”的整體性繪圖亦與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展示不謀而合。繪畫在整體當中也講究細節,正如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展示中亦需關注“邊角之景”,如石獅、影壁、華表、牌坊,它們于細微處構成了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展示。
《內羅畢建議》中提出:“在任何新建項目之前,應對城市的來龍去脈進行分析,如:高度、色彩、材料及造型之間的和諧,建筑物正面和屋頂建造方式的衡量,建筑面積與空間面積之間的關系及其平均比例和位置。”由此可見,在文化遺產展示的原則當中,“和諧性”原則首當其沖。
中國傳統繪畫十分注重“留白”,通過虛實相生,給人以回味的空間。在著名畫家“馬一角”“夏半邊”的傳世作品中可見一斑,“虛”與“白”有時比“實”與“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那么這在文化遺產的展示中如何應用呢?這就關系到和諧性的問題了。
在文化遺產展示中,天際線的保護近幾年受到特別的關注,天際線是由城市中的建筑與天空構成的整體結構,是生活事實的物質反應,有成為藝術作品的可能。同樣的,在文化遺產的展示中,緩沖地帶也被一再提出和重視。“天際線”和“緩沖地帶”所提出的理念,與繪畫中的“留白”技法,同樣指向一個“和諧性”的原則,是文化遺產展示的自然呈現,以求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會安草案》中提出:“保護遺產的最好方式就是賦予其一個現代語境,讓文化遺產在解讀與展示方面,使公眾可以達到,更要通過遺產解讀與展示讓公眾能夠接近和理解遺產的文化重要性。”由此可見,“可達性”作為文化遺產展示最終走向公眾的目的,原則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講,意境的創造是文化表意的最高境界,景、象、境與形、情、意的高度融合,從表層意境的營造,到深層意境的探求,最終使得公眾達到境外之境的超然感受,在文化遺產展示中以求“構建詩意的群構”,讓觀眾可達,讓觀眾步入歷史的環境中。
首先,“意向”作為設計元素,給觀眾以感性印象,它存在于結構、空間的匠心獨,如蘇州博物館“白墻黑瓦”、南越王宮博物館的“萬歲瓦當”,以明顯指意的“意向”來營造表層意境; 其次,視覺藝術的表現手段,通過全息影像系統,以現代感的方法來展現,如《故宮100》中,鏡頭通過“看得見”的空間再現“看不見”的紫禁城,構造一座超越時空的影像博物館,不著痕跡地探求深層意境;最后,以實景演出、聲光電效果打造先進、環保的方案,如《印象西湖》中,通過西湖十景的極致化,印象化,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講述傳說、神話、景觀、歷史、山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在觀賞中,使公眾不知不覺達到境外之境。
史學家們透過史料、考古學家們透過實證,想尋求更為客觀與真實的文化遺產,而藝術美學卻能開啟研究的另一個窗口,重現文化遺產的經緯。真正的保護,不只是要展示已逝去的舊時風貌,而是要通過現存的美好環境再現歷史,并指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文章最后,引用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借以強調文化遺產展示的精髓所在,同時向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驅們致敬。
“我們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我們要創造適合于自己的文化。如能在城市街心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更合乎中國的身份,也壯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點綴,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我們需要參考的是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產。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陳端,學歷:碩士,單位:南京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