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軍 (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430000)
武漢地區革命歌曲研究之抗戰篇
魏 軍 (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430000)
武漢地區“抗戰歌曲”在中國抗日歌詠救亡運動中規模空前絕后,是全民抗戰宏偉音樂畫卷的組成部分,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歷程中影響廣泛而深遠,占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抗日歌詠救亡運動;抗戰歌曲;音樂特點
上世紀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同時也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的民族危機感空前高漲,伴隨著全國范圍內熱情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推進,出現了在1935年興起的具有全國性規模的群眾性抗日歌詠救亡運動,這場慘烈的抗日戰爭在給中國人民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為抗戰歌曲的創作注入了永遠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直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后,一批由愛國音樂工作者在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救亡演劇隊、救亡歌詠隊、戰地服務團等各個團體陸續奔赴抗日戰爭的前線、工場、礦場、遠離城市信息閉塞的農村進行抗戰宣傳和戰地服務工作,而這場全國范圍內掀起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更是有了更加廣泛深人的發展。曾幾何時,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武漢這座歷史名城一度成為音樂文化的沙漠地帶,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卻使得武漢這座城市再次恢復了往昔的革命氣息。由于上海等城市淪為敵手,抗戰文化組織和歌詠團體陸陸續續地云集武漢,讓武漢這個擁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和歌唱革命歌曲傳統的文化名城處處回蕩著激昂的抗日戰歌。由此,以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為主被譽為中國抗戰文藝運動中心的武漢抗戰歌曲音樂文化活動迅速蓬勃發展起來。在武漢地區開展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極大地鼓舞和動員了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地區乃至全國人民轟轟烈烈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愛國運動之中,期間更是推廣了具有時代特征打下時代烙印的集體歌詠的藝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革命群眾歌曲的創作。
早在1937年以前,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平、滬一帶,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平、滬的淪陷后,使得原本在這些地方開展救亡歌詠運動活躍的以左翼音樂工作者為代表的中國文藝大軍流亡至武漢。根據歷史記載,1938年初,武漢曾經登記在案的外來歌詠團體和武漢本土歌詠團體就高達三百多個。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罪行使這些優秀的音樂工作者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抗戰期間文藝工作者的歷史責任。雖然這些音樂組織和音樂家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級,有著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但是在這種民族生死危亡的關鍵時刻,都拋開了個人的利益、信仰、政治傾向,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為了抗戰的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早期的音樂活動多是以團體為名義分頭進行的,雖然舉辦了一些活動,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調配和有力的組織,前期開展的音樂活動規模較小,影響的范圍也不夠廣泛。這種狀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由于抗日戰爭形勢的嚴峻,直到1938年的元月17日在武漢正式成立了官方承認的組織——“中華全國歌詠界抗敵協會”,這一組織的成立,改變了前期的困境,除此之外,還成立了“文協”和以郭沫若為首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等官方部門和組織,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才正式得到官方的承認和支持,這也為武漢地區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有了相關組織和部門的統一規劃、有了當時隸屬于“三廳”音樂家洗星海、張曙等人嚴密組織的各個音樂團體,逐步擺脫了在武漢地區前期開展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困境,繼而掀起了武漢地區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高潮。
根據記載,我國著名的愛國音樂家洗星海、張曙專赴武漢開展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并被隸屬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由于他們的活動能力,音樂家洗星海、張曙被文獻安排在部門里具體負責抗戰音樂這一方面的具體工作,他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浩浩蕩蕩的武漢地區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在冼星海和張曙的領導和籌劃之下與及沙梅、林路等人組織舉辦了武漢地區的“抗戰擴大宣傳周”“七七抗戰周年紀念”歌詠火炬游行、“抗戰獻金音樂大會”等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歌詠大型活動,常發動有數十萬人參加的規模宏大的群眾歌詠活動。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繼承和發揚了左翼音樂運動的傳統,主要音樂活動就是創作抗戰救亡歌曲和開展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歌詠活動,開創了武漢地區具有革命精神的新的音樂歷史篇章。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在有序的組織下順利地得以開展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為廣泛的是在1936年6月7日以“民眾歌詠會” 出面,團結了廣大音樂愛好者舉辦的抗日救亡歌詠大會,有近千人參加了演唱,5千多名愛國群眾參與了這一活動。而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武漢各各愛國音樂團體和當地民眾舉行的慶祝臺兒莊大捷的“水陸火炬歌詠大游行”“歌詠日游行”“美術歌詠游行”“節運”歌詠漫畫游行、萬人、干人歌詠大合唱等等大型武漢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參與的人數眾多,幾乎是全民參與進來,抗日的戰歌無時無刻不在武漢上空環繞,可以說中國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如此傾城的群眾歌詠運動,恰恰這一幕在歷史文化名城武漢上演了。
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是整個中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為整個抗日救亡音樂運動中的一個巨潮,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進程中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處處體現了武漢地區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意識,尤其是傾數十萬人參加的規模宏大的歌詠活動,已不僅僅只是一種純粹的群眾歌唱運動,而是中華民族從上至下發出的一致的抗日怒吼,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的愛國運動。武漢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同時也開創了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新的音樂篇章。
[1]余峰.救亡之聲,蕩氣回腸[J].中國音樂,2005(3).
[2]李莉,田可文.“國共合作”中的武漢抗戰音樂活動[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3).
[3]王玉苓.抗戰歌曲與抗日戰爭[J].文化學刊,2007(5).
2013年湖北省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武漢地區革命歌曲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