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婷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510000)
多校合作教學工作坊的探索與實踐
魏 婷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510000)
針對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挪威卑爾根建筑學院三校合作的“我在這里?微區”工作坊進行剖析,嘗試對該工作坊的課題特色進行探討,并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該類型的設計工作坊課題研究進行總結。
工作坊;微區;場地;現場;建造
工作坊教學模式是國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方式。表現為多個群體共同參與、相互學習,過程以開放的討論來激發思考,從而推動設計理念的產生,能夠促進學術交流,提高專業能力。工作坊教學無論在教學空間或是進程演繹上,都不同于以往的課堂教學,提倡學生在異常輕松的氛圍中進行類似于“游戲”的學習活動。隨著國內各大院校對外學術交流的增多,拓寬了有關專業的學術視野。2011年下半年,筆者有幸參與了由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挪威卑爾根建筑學院三校建筑教育交流活動“我在這里?微區”工作坊。針對這一專題,在課題演繹過程以及開展特點進行了總結與思考。
“微區”一詞是由此次工作坊主持人季鐵男先生在微觀都市方略中提出的關鍵詞。微觀都市方略的要義就是對一些我們稱之為“微區”(Micro-zone)的小的地方,提出一些幫助性的建議。微區工作坊目的在于尋找不起眼的微小的地方,經過分析研究加入設計,彰顯場地原本引人關注的特質,使場地空間特性變得明顯。在微區工作坊中尋找進行塑造的地方多是居民日常的生活場地,而此次課題開展的地點就選在廣州花都梯面鎮的一個客家村落—紅山村。
1.前期準備。前期準備是指對工作坊的主題、內容和目的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對工作坊開展方式、進程及開展地點進行初步了解,同時這也是參與人員首次交流和探討機會。
2.初步調研。初步調研試圖對現場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知,通過感受當地的人文氣息,創造出尊重當地人民及其歷史文化的設計方案。其行程主要包括選擇場地、現場表達、模型制作與討論等環節。選擇場地是每組在集體游走村落后在各自區域內選取覺得有意思的場地空間。通過對所選場地的深入了解,發現其特別之處,用身體的直接體驗表達出對場地的理解,區別于以往對場地的圖紙或文字分析。隨后即制作出紅山村粗略表現整個場所環境關系的簡易模型,從整體上把握各組選點的位置和聯系。
3.討論與設計。場地討論主要包括對場地的地理位置、整體環境、人文景觀和氛圍等做各方面的探討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修改方案,通過不斷推敲和深化設計,確定最終方案。方案推敲和確定的過程是一個團隊間反復探討和研究的過程。采用開放式決策,師生雙向互動交流,強調學生自主分析,在不斷地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判斷和分析研究能力。
4.現場建造。把設計思維與現場空間體驗緊密聯系,注重基本材料、結構、環境等真實的條件是該工作坊探討的重點。該環節強調現場設計與現場建造的重要性,使設計從繪圖板或電腦前轉移到現場,注入真實日常生活體驗。通過方案的現場植入與局部修改,最終由現場真實建造,凸顯了所在場地所要表現的關系,加強場地效應,呈現了良好空間關系和視覺上的效果。
5.設計回訪。設計回訪是建筑設計活動的重要環節,該工作坊在設計回訪環節上著重對設計成果的驗收和調查。在方案建成一個月之后,通過觀察記錄和調查訪問,檢驗設計是否帶來便利,或者豐富日常生活空間。
微區工作坊的大體過程也可用調研、分析、設計三階段來概括,與傳統的建筑設計專題教學過程似乎無差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首先在設計前期階段,工作坊強調以親身體驗搜集對空間的真實感受和內在信息,包括實際環境情況、人文歷史,以及人物活動情況,全面了解空間關系,不局限于對場地的圖片搜集及大尺度的分析。設計對象在工作坊過程中沒有具體設定,學生自己尋找,主要研究“怎樣設計”。設計中期,工作坊增加了對理論的探討,可開拓視野,加深對設計的認識。過程中提倡團隊合作,注重團隊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設計后期,工作坊將設計成果真實建造起來,培養學生建造能力的同時,更增加了對設計的信心。設計成果區別于以往的圖紙和模型。設計建造后的一段時間內,可對設計成果進行檢驗,人對設計成果的使用情況可以作為對設計的評判。整個過程師生共同參與,通過真實體驗、表達、真實建造等手段,認知設計行為及其所帶來的意義。
工作坊教學過程安排緊湊合理,在循循善誘的階段性學習和摸索中,獲得設計方法和經驗,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如何設計的能力。其課題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用身體的體驗、表達以及身體力行的建造,進行設計與營建。通過親身體驗來了解空間,場地空間關系透過身體的表達進行表達;而身體力行的建造,從實踐中感受建造的真實。整個過程區別于單純的紙面設計,體會了與實際建造之間存在的沖突與矛盾,從而提升對建筑空間設計的認知。
2.貫穿于工作坊課題過程的是批判性的討論。在工作坊過程中,針對選擇場地、找出關聯、確定方案以及最后建議的實施,都充滿了批判性的討論與交流。不僅可以刺激新觀點和新想法的產生,拓寬眼界。同時面對場地環境的復雜性和真實建造出現的多變性,各方的討論與交流可以使得方案逐漸清晰明確。在此過程中自身認知在激烈的討論和交流中同樣得到驗證和發展。
3.微區工作坊的主旨在于改善細微場地的空間關系,從而獲得“從點到面”整體改善的前提。首先需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城市生活中的“微區”,找出場地存在的內在聯系,加入微小的設計或建造,重新體現該場地的意義與價值,達到改善空間關系的同時更是促進了與人的和諧發展。多個微區則構成了一個區域,通過微區的建造,“從點到面”達到城市整體的改善。
4.工作坊對于自身的體驗與感受的訓練可促進個人建筑風格和特點的形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與感受,這便是所謂的個性。工作坊鼓勵從更多不同的視角去感受和介入日常生活,發掘場地的深層信息。以直接體驗的方式進行場地分析與表達,在場地設計與建造方面則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手法去做出具體行為來介入和影響場所,從而改善空間的品質。從思維訓練,情感表達以及真實建造上都有利于個人建筑風格和特色的形成。
微區工作坊注重整個過程的循循善誘,體現對設計過程的研究和思考?,F在的建筑師必須與其它學科和專業人員進行合作,因此跨學科、多年級、分工協作與組織合作相融合逐漸成為設計中的主流模式,學生通過工作坊這種真實的設計建造訓練,加強了對真實場景中的實際操控能力,與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避免了閉門造車的問題,可以在更寬廣的層面上得到能力的發展。通過微區工作坊,打開了參與者對設計思考的另一層面,不再一味拘泥于數據和圖面上的分析,而是用身體的體驗來真正感知空間,閱讀空間,通過真實建造改善空間。瑞士建筑師彼得?祖索爾曾說過“建筑歸根結底是有形的事物。所有設計工作始于對建筑及其材料的物質與客觀感知的假定。以有形的方式體驗建筑意味著去觸摸、觀察、傾聽和嗅獵。發掘并自覺地運用這些屬性—正是我們教育的主旨”。多校合作教學工作坊不僅促進各校各專業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集思廣益地共同完成課題訓練,同時這種基于對日常生活和真實環境的體驗、設計與營建的探索方式讓參與者對設計有了新的認知和見解,由此可見工作坊教學模式值得在建筑及相關設計課程上進行借鑒。
[1]沈慷,楊一丁,王銘.觸摸邊際[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
[2]季鐵男.建筑現象學導論[M].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3]Peter Zumthor. Thinking Architecture[M]. Second, expanded edition. Basel?Boston?Berlin: Birkhaus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