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永 (重慶西南大學 400715)
欣賞與鑒賞
——《音樂課程標準(2001版與2011版)》思考
鄧江永 (重慶西南大學 400715)
《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是在《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實驗稿》)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其充分吸收了十年課改的基本經驗和成果,體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2010—2020年)》的主要精神,吸納了社會各界的調研結果,以及國際音樂研究的最新成果。《標準》在保持對《標準實驗稿》基本結構框架不做整體變更的前提下,對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教育價值、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標準與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充實與修訂、完善。筆者通過對《標準》與《標準實驗稿》課程內容的比較分析,感觸頗深,收獲甚多,引發了對欣賞與鑒賞的思考。
欣賞又稱玩賞、領略,指一種相對被動的、多從感官出發的審美行為,常常以其感性直觀引起的精神愉悅令人產生美感;鑒賞則又進了一層,往往兼及感性與理性,又帶有品鑒、判斷、反觀的意思,所以鑒賞含有區別、品味、評價的成分,是比欣賞更多些主觀成分的一種審美態度,他從審美入手,取得感性認識,并且深入下去,分析作品的形式特點,歸納其精神內涵,闡述其社會意義并以理論形態陳述出來。
《標準》在課程內容框架上做了基礎修訂,其中將《標準實驗稿》教學領域“感受與鑒賞”修訂為“感受與欣賞”,“欣賞”的定位既符合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要求,同時又顯示了與高中階段“音樂鑒賞”的區別,更加符合音樂學習的有序性。
音樂表現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基本元素。從聲音的角度來說,音樂具有四種基本的要素,即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它們體現了聲音的基本物理屬性。從音樂表現要素看,《標準》比《標準實驗稿》的指向性更強。
【1—2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進行模仿,而《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模仿喜歡的音響。《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聽辨童聲、女聲、和男聲,而《標準》進一步明確學生能聽辨歌唱中的童聲、女聲、和男聲音色。《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聽辨打擊樂器的音色,而《標準》進一步明確學生能聽辨常見打擊樂器的音色。
【3—6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而《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能發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模仿喜歡的音響。《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夠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而《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樂曲。《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聽辨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而《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能夠聽辨歌唱中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音色,說出人聲的分類。《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而《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能夠感知音樂主題,區分基本段落。
【7—9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具有聆聽和探索各種音響的興趣與愿望,能夠用不同的物體探索不同的聲音,而《標注》進一步明確了學生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能夠用不同的方式模仿不同的聲音。
任何一個音樂作品都是特定形式與特定內容的有機結合體。雖然每個作曲家的表現方式和風格不盡相同,但體現的共同情感及藝術特征是完全一致的。這種作曲家為某種內容需要而選擇一種約定俗成和相對獨立的固定形態,就是音樂的體材與形式。從音樂體裁與形式來看,《標準》中對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音樂比《標準實驗稿》有了更清楚的要求。
【1—2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而《標準實驗稿》更清楚地要求學生聆聽兒童歌曲,聆聽音樂形象鮮明,結構膠簡短的進行曲、舞曲及其他體裁的音樂段落。
【3—6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的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而《標準》更清楚的要求進入課堂的流行歌曲須是格調健康的流行歌曲。《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而《標準》更清楚的要求學生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小型器樂曲。
【7—9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而《標準》更清楚的要求聆聽音樂主題并說出曲名合作者。
音樂風格是在民族、地域、歷史、時代及音樂家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獨特的音樂美感特征。例如,同樣一首民歌《茉莉花》,江南的委婉秀美、中原的樸實含蓄、東北的熱情豪放。從音樂風格與流派來看,《標準》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比《標準實驗稿》更具體。
【3—6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時代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了解其不同的風格。而《標準.》更具體的要求學生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了解有時代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以戲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和曲藝音樂,體驗其不同風格。
【7—9年級】
《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聆聽中國民間音樂,知道主要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而《標準》更具體的要求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簡單描述其不同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能夠說出戲曲、曲藝的主要種類和代表人物。《標準實驗稿》要求聆聽世界各國優秀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而《標準》更具體的要求能夠認出主要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綜上所述,《標準》把“感受與鑒賞”修訂為“感受與欣賞”,這一理念變革不是一字之差,而是蘊含著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調整。一方面,音樂欣賞要完成感覺欣賞—感情欣賞—理智欣賞三個階段的任務,實際上這已包容了音樂鑒賞的成分。所以,《標準》把《標準實驗稿》中的“感受與鑒賞”改為“感受與欣賞”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要求的降低。另一方面,進入音樂鑒賞范疇是需要以多方面音樂文化素養為積淀,并以一定的生活體驗為基礎的。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夠鑒賞音樂的。而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自然更不例外。因此,音樂欣賞更符合當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
鄧江永(1987.1.24-),女,重慶江津區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