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娟 羅汝琴 黃之玉
藝術行為對基層醫院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作用
鐘文娟 羅汝琴 黃之玉
目的 探討藝術行為在基層醫院治療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康復作用。方法將110例精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工娛治療,試驗組配合藝術行為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的康復作用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藝術行為治療在基層醫院是精神疾病康復較好的手段。
藝術行為治療;基層醫院;精神疾病;康復
藝術行為治療是指應用各種藝術手段、結合心理行為治療等技術,以矯正不良行為、促進康復為目的的治療方法,簡稱藝術治療,又稱特殊工娛療[1]。本文選取110例患者給予藝術行為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社會功能等狀況進行了評價,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住院時間超過6個月的精神疾病患者110例,其中女36例,男74例;本科及以上10例,高中44例,初中38例,小學12例,文盲6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患者,平均年齡(43.6±11.5)歲,平均病程(4.7±2.3)年;試驗組55例患者,平均年齡(45.2±10.9)歲,平均病程(4.9±2.2)年。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試驗組患者每天到藝術行為治療室進行系統治療,內容有音樂、舞蹈、戲曲表演、書法、繪畫、制插花藝術等,根據患者病前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特點,由各專業的藝術治療師為其提供合適的治療內容,并結合心理治療進行指導。此間,治療師不斷給予患者鼓勵、指導,提高其自信心,指導教師根據每例患者作品完成的進度、完整性、獨立性等方面進行評分統計,并組織相互討論和交流,對表現優異的患者給予獎勵。每周進行3~5次訓練,每次 60min,藝術指導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對照組患者則在科內的娛樂室由工娛教療教師進行普通的康復治療,未組織任何有獎勵活動。
1.3 評定方法治療3個月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采用陰性癥狀量表進行評定,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2]和日常生活能力(ADLPI)[3]評定兩組精神疾病患者治療前后的變化;采用生活質量問卷評定生活質量,問卷包括生活滿意度、自我概念、健康和功能、社會經濟因素共52個條目,每項條目均采取1~5級評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所用問卷均已被證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版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陰性癥狀量表評分比較由表1可知,試驗組較入組前陰性癥狀明顯改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22,P<0.01),且與對照組比較,陰性癥狀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49,P<0.01)。對照組 3個月后陰性癥狀量表評分較治療前雖有下降,但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4,P>0.05)。
表1 兩組患者陰性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陰性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前比較,▲P<0.01
組別 n 3個月前 3個月后對照組 55 65.85±7.63 62.71±7.24試驗組 55 66.47±7.12 30.19±6.67*▲
2.2 治療前后SSPI、ADLPI、生活質量比較試驗組患者3個月后SSPI、ADLPI評分較入組前明顯降低(t=14.30,t=23.76,P均<0.01),且較對照組評分明顯降低(t=11.64,t=7.06,P均<0.01);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也明顯增高(t=18.95,P<0.01),且明顯優于對照組(t=11.66,P<0.01),表明藝術行為治療提高了患者生活功能,改進了患者生活質,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PI、ADLPI、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PI、ADLPI、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前比較,▲P<0.01
項目 對照組(n=55) 試驗組(n=55) 3個月前 3個月后 3個月前 3個月后SSPI總評分 14.72±1.78 14.38±2.24 14.93±1.97 10.20±1.44*▲ADLPI總評分 81.86±11.03 79.61±10.34 81.90±11.52 65.41±10.75*▲生活質量總評分 124.36±17.25 123.50±18.22 125.08±17.93 169.84±23.16*▲
現代醫學對各類精神疾病的治療模式也由單純的藥物治療過度到藥物-心理-社會康復的多渠道治療模式,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已成為精神醫學的一門分支科學;基層醫院人員及設施配備多欠缺,長期住院、慢性疾病患者偏多,更需要開展不同的康復治療手段,以提高其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促進其早日回歸社會。
藝術行為治療強調治療師與患者的心靈溝通,包括手部操作技能指導、肢體活動協調的動作模式培訓、社交溝通能力學習、通過使用工具獲得觀察環境的能力引導、善于情緒釋放的調控能力、鼓勵想象發揮、創造和使用的開拓、強調創意和提供有意義的經驗等,讓患者通過學習、參與繪畫、音樂、舞蹈、制插花藝術等表現形式,達到動腦、動手的目的,使其信心得以增強,促進社會功能恢復,以矯正和消除不良行為來調控情緒、恢復正常日常生活功能的目的。董自強等[4]報道,藝術行為治療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能起到促進康復、改善社會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顯示,開展藝術行為治療能夠取得較單一用藥更好的療效;對于藥物治療較難解決的陰性癥狀,藝術行為治療更顯示其優越性,根據患者患病前的興趣愛好而制訂的方案,深受患者喜愛,其自信心、人際溝通技能等明顯提高,基層醫院若得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此舉將會改進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減輕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以及康復效果,促進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值得在基層醫院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康復過程中應用和推廣。
[1] 薛殿凱,李恒芬,趙敏.康復科藝術行為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999-999.
[2] 王善澄.實用康復精神醫學[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99-101.
[3] 盛嘉玲,丁關元,孫忠,等.住院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12):201-203.
[4] 董自強,石麗雅.藝術行為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的干預研究[J].甘肅醫藥,2012,32(1):38-39.
R749
A
1673-5846(2014)05-0135-02
武漢市武昌醫院精神科,湖北武漢 4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