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宋述靈
心電圖對川崎病冠脈損害的臨床研究
李冬梅 宋述靈
目的 觀察小兒川崎病的早期心電圖改變及其合并冠脈損害的提示作用。方法以77例川崎病患兒為臨床觀察對象。在發病早期做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的檢測,在亞急性期再做心電和超聲心動圖的檢測,把有冠狀動脈損害的患兒為觀察組,未有冠脈損害的患兒為對照組。將兩組患兒早期有冠脈損害的心電圖改變情況進行比較。結果本組患兒77例,在發病早期超聲沒有改變而心電圖已經發生明顯異常,其中主要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和 ST-T改變,其中有明顯心律失常的占50%。結論在早期應用心電圖檢測川崎病患兒心肌的損害,并對提示冠狀動脈損害有重要的意義。
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心電圖;早期
川崎病(Kaw asq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臨床以發熱出疹為主,實驗室無特異性檢查,目前是損害兒童冠狀動脈的主要原因。多發生于亞急性期(10~20d),常引起心肌梗死和瘤破裂、猝死等。所以在發病早期(10d)如預測到有冠狀動脈損害,合理的用藥,能夠起到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影響著預后的恢復情況。本文主要對川崎病引起冠脈損害的早期心電圖的不同變化進行分析研究,目的是為了探討心電圖在臨床的使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間77例川崎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35例,臨床表現側球結膜充血,楊梅舌,口腔黏膜彌漫性的發紅,軀干多處紅斑,恢復期常指端膜狀脫皮。將冠狀動脈損害者43例為觀察組,未發生冠狀動脈損害者 34例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兒在臨床已經確診為川崎病,在發病急性期10d以內及亞急性期,均做標準12導聯同步心電圖檢查和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根據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分別比較兩組間心電圖異常情況。
1.3 診斷標準在診斷標準上均符合第3界國際川崎病協會制定的標準。所有患兒都具備川崎病患兒5項以上的臨床表現。
川崎病患兒心電圖改變情況比較(表1),觀察組心電圖的異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非常顯著(P<0.05)。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屬于自限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導致嬰幼兒發熱,伴皮膚黏膜病變及淋巴結腫大,多見于4歲以下兒童。其病理基礎為非特異性脈管炎,最初為全身微血管炎和全心炎,也可表現為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等傳導系統的炎癥。大約10d后主要損傷為冠狀動脈,其次表現為動脈內膜炎和動脈周圍炎,包括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擴張和冠狀動脈瘤等。大多數發病都在亞急性期(起病10~20d),在急性期超聲往往沒有明確的變化,而心電圖則可出現 ST-T等異常改變,如 ST段出現有意義的抬高或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或者為P-R間期,Q-T間期延長,QRS低電壓,異常Q波及心律失常[1],甚至易形成冠狀動脈狹窄栓塞,常引起心肌梗死、瘤破裂和猝死[2]。常規靜息心電圖檢查是反映冠狀動脈損害特異性較高而簡單實用的方法,臨床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表1 兩組川崎病患兒心電圖改變情況比較(n)
本組結果顯示,77例川崎病患兒心電圖的異常率高達79%(61/77),其中以竇性心動過速在患兒川崎病患兒最為普遍,但表現最為嚴重的是 ST-T改變,其他的心律失常在臨床上并不多見。當川崎病早期心電圖表現出ST-T段改變時,就有可能提示冠狀動脈已經有損害,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一般都在亞急性期,病程多在(10~20d),而此時做超聲心動圖的檢查,冠狀動脈無任何變化。心電圖在發病的早期,(發病10d以內)既可出現明顯心電圖的變化。冠狀動脈受累時,常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缺血性心臟病為基礎,導致冠狀動脈瘤及冠狀動脈瘢痕狹窄[3]。由于常規心電圖簡便易行,重復性好,費用低廉,而且無任何創傷,廣大患兒及家屬都容易接受,臨床的實用價值較高。
[1] 楊思源.小兒心臟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338,434-436.
[2] 劉亞黎.川崎病的冠狀動脈損害[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 16:337-338.
[3] 魯明.1小兒川崎病診治問題探討[J].湖北預防醫學雜志,2004, 15(4):561-561.
R540.4+1;R725.4
A
1673-5846(2014)05-0235-02
黑龍江省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