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魯 丹 孫麗麗
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術后護理
張 璐 魯 丹 孫麗麗
目的 探討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術后護理及其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 60例行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 C型骨折患者對其提供術后常規護理及功能訓練,比較護理前后患者的關節活動度(ROM)以及患者的生存質量。結果經一段時間護理后,患者的ROM明顯改善,與護理前存在顯著差異,且護理后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明顯提高,與護理前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患者提供術后護理和功能訓練,患者的關節活動度顯著增大,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背側切口;橈骨遠端C型骨折;護理
橈骨遠端骨折屬于一種常見的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較多。對于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往往需要背以及掌側進行同時復位治療[1]。我院通過對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 C型骨折的術后護理和功能性訓練,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提高,具有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資料抽取我院于 2008年 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行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27~79歲,平均年齡為(47.2±6.6)歲;致傷的原因包括:跌傷21例,墜落傷14例,其他原因致傷25例。根據骨折AO分型標準包括:C2型32例,C3型28例。
1.2 手術方法①于前臂橈骨背側取縱向切口,使其呈弧形,切口末端至橈骨莖突處,分離橈側伸腕肌腱以及周圍組織,充分暴露骨折部位。②行組織分離期間,操作應輕柔,避免對橈神經造成損傷。觀察患者的骨折情況,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并取克氏針進行適當固定。③分析掌側組織,于拇長展肌腱側行骨膜下剝離術,顯露橈骨掌側骨折,以手指或者手術器械進行協助復位處理,與此同時給予背側骨塊的復位處理,在復位過程中應注意橈骨的長度以及掌傾角與尺偏角,并注意觀察骨折塊平面的平整度。④對于出現骨塊缺損的患者,可行同種異體骨或者人工骨移植進行治療。于背部設置T型鋼板置時,應先對患者進行重力牽引,再取 2~3玫螺釘遠近端對T型鋼板置進行遠端固定。⑤檢查骨折的穩定性,同時使用C型臂X線機進行透視,檢查正側位骨折復位以及螺釘位置的相關情況,縫合切口時鋼板與肌腱之間需要使用軟組織加以阻隔。⑥術后前臂石膏拖固定于腕關節功能位。待麻醉作用消失之后,即可做掌指以及指間關節功能活動,4~6周之后拆除外固定,做腕關節功能性鍛煉。
1.3 護理方法
1.3.1 一般護理 ①患肢護理:行手術治療后,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一般為平臥位、健側臥位,并將患肢太高,該方式不僅能夠減少對患肢的壓迫,還有利于促進置靜脈血回流,避免患者出現肢體腫脹的現象。②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行手術治療后,定時測量患者的脈搏、體溫等。同時,觀察手術部位滲血、溫度、供血情況、顏色等,若存在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對于伴隨出現疼痛緊張的患者,應檢查石膏繃帶包扎的松緊情況,緩解臨床不適感。③固定支架的護理: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妥善放置患肢。翻身時,動作應輕柔緩慢,盡量選擇向健側翻身。每天定期觀察固定支架,觀察外固定針及螺母的固定情況,若固定過松或患者主訴存在腫痛感,應及時進行調整。
1.3.2 早期功能鍛煉 臨床研究表明,早期功能鍛煉,不僅能夠促進血液流通,消除腫脹癥狀,還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對預防肌肉萎縮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術后第1天,可輔助患者進行創傷運動,指導其進行關節前屈、外展等運動。活動初期,患者可能會伴隨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護理人員應向其講解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訂康復計劃,進行適度運動(肌肉微有酸痛即可),若運動量過大,可能會造成二度損傷,若運動量過小,則無法達到功能鍛煉的預期效果。
1.4 觀察指標本組主要通過對患者的自覺癥狀、活動情況、心理因素、軀體生理功能等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以及護理前后關節活動度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分析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對研究數據予以系統化處理,計量數據利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所得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若差異P<0.05,則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護理前后關節活動度(ROM)對比,護理前患者ROM為(41.2°±11.3°),明顯低于護理后(117.2°±33.4°)。由表1可知,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結果比較,護理后各項評分均優于護理前,二者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χ2=4.238
心理情緒狀態軀體生理功能狀態時間 自覺癥狀日常生活社會活動 總得分護理前 57±8 10±5 17±6 16±4 20±7 111±5護理后tP 66±9 --25±7 12.523<0.05 24±6 13.142<0.05 14±6 12.523<0.05 23±7 11.242<0.05 135±7 15.423<0.05
背側切口內或外固定是臨床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常用方法,該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單一切口的局限性,且較掌、背側聯合切口較小,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時間。同時,手術時間相對較短,復位效果好,有利于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因此,筆者認為,術后加強觀察,保持有效固定。重視術后護理,指導早期功能鍛煉,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并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綜上所述,對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患者提供術后護理和功能訓練,患者的關節活動度顯著增大,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 朱仰義,章年年,毛金朝,等.改良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 C型骨折的臨床研究[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5):503-504.
[2] 俞哲飛,朱仰義.改良背側切口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術后護理[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6):733-734.
R473.6
A
1673-5846(2014)05-0270-02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