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儉 (懷集縣文化館 526400)
文化館是所在地縣以上政府設立的公益性群眾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的工作職責是:負責宣傳國家文化方針、政策和法令,開展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宣傳。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及舉辦各類藝術展覽活動和文化下鄉活動。繁榮群眾業余文化藝術活動,培訓各種文化藝術人才,建立、健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組織業余文藝愛好者積極開展社區、廣場、企業、校園、鄉村等各種群眾文化演出活動。組織音樂、舞蹈、美術、書法、小品、攝影等各種群眾文化藝術門類的創作;創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使文化館成為吸引并滿足群眾求知、求樂、求美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心。輔導文化站和各基層業余文化組織開展相關業務。負責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收集、整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完成主管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工作職責:運用各種文化藝術形式組織舉辦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向廣大農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知識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好農村文化工作,繁榮文藝創作,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和各類文化藝術講座,培訓班,輔導和培訓農村基層文藝骨干及農村文化能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建立健全村級文化室并協助和輔導其開展工作。做好黨委、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的日益增長,對肩負群眾文化工作的文化館、文化站提出了更高、更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務。據了解,很多地方都是重經濟,輕文化,自然而然領導對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不夠重視。筆者以懷集縣文化館、站人才隊伍建設為例作了調查,懷集縣文化館編制15個,在編13人,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35人,平均每個站僅1-2人;“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后,文化輔導和文化管理人員更是缺乏。可見,懷集縣文化館、站人才隊伍建設狀況令人擔憂。
一是文化館、站嚴重缺乏文化專業人才。目前,懷集縣文化館編制15個,在編13人,其中有1人攝影專業好一點就被報社抽調走了,舞蹈專業1人,美術專業1人,音樂專業1人,書法2人,而文學、曲藝、民間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維護等方面專業人才缺乏。而懷集縣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每站平均1-2人(這還是在2012年招聘20人的基礎上),專業就不用說了;有專業的身兼多職,沒專業的閑得沒事做。這對積極做事的人是一種嚴重的打擊,從中也挫傷了做事的積極性。嚴重制約著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是人才結構不合理。文化館在編13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7人,雖然大部分取得大專學歷,但基本都是通過函授或電大而取得的文憑。真正有專業技術的人才本來就少,有一定技術的年齡偏大,形成退休一個人或離開一個人,就缺少一個專業或形成專業斷層。
三是體制機制不活。十八屆三中全會第十一點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但現實卻是這樣的,有專長需要工作的人由于沒有編制進不來,沒有業務專長的人出不去,有部分人是靠關系調進文化館的,原先是鄉鎮計生辦的工作人員,是搞計生專業的,有的是以前頂替進來的,造成人才青黃不接,特別是專業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文化館、站專業人才引進困難,一些關鍵崗位長期缺崗或少崗。
四是基層文化館、站人才隊伍建設投入不足。文化單位的獎勵、激勵機制不成熟。
一要制訂可行的文化館、站人才發展計劃。培養各類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各地黨委、政府要將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擺上議事日程,納入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要改善文化人才成長的環境。文化人才的成長,既要靠個人的努力,也要有良好的社會條件。二要珍惜人才、愛護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建設一支真正有實力的文化人才隊伍。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培訓,不斷吸納新知識,一邊培養一邊使用,使文化人才不斷進步、不斷提高。領導要多關心下屬,了解下屬的工作、生活情況,幫助下屬解決實際困難。
一是建立服務機制。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公平為原則,能者上,庸者下,讓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貢獻大的物質獎勵獲得就多,貢獻少的獲得就少。平時工作好出色、為文化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要加以重獎,使他們感受到貢獻自身價值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三是建立公平的崗位。以個人能力來確定其職位,使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送文化下鄉已遠不能滿足當代農民對文化的需求。培育一批農民自己身邊的文化人,朝夕與農民相處的文化人發揮余熱,不僅能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還能激發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
一是扶持組建農村藝術隊,積極開展農村民間文藝活動。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讓農民自辦文化,讓鄉土藝術家在民間“活”起來。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民間藝人,充分發揮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文化傳播功能,通過免費提供就近的文化服務和培訓,努力實現每人掌握一項文化技能的基層文化人才培養目標。文化站可根據農民群眾的文化要求,實行訂單式教學,有針對性地舉行文藝培訓;組織農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
建議國家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專用于文化人才培養和獎勵,激發文化人才的創造潛能。用人單位要建立激勵機制,對優秀的人才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好文化人才隊伍。不但要經費投入,政策也要傾斜,為文化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確保文化人才的生活保障,使他們能全身心地工作。
總的來說,加強基層文化館、站人才隊伍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人才。因此,只有我們要把基層文化館、站人才隊伍建設搞好了,基層的群眾文化才能更好地繁榮發展。
[1]肖紅娟.《建議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http://www.hgitv.com/html/2013/06_10/47235.html
[2]李敏.《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分析與思考》.
http://www.qstheory.cn/dd/2011/wenhuarencai/201112/t20111229_132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