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安陽市群眾藝術館 河南安陽 455000)
2011年 4月,河南省安陽市嘗試推出公益文化活動項目——“唱響安陽”公益·周末百姓大舞臺,將設在市群眾藝術館、能容納320名觀眾、裝修精致的音樂廳連同4個排練廳一并免費向公眾開放。給它的定位是“政府搭臺、群眾演、群眾看”。至今三年,其取得的社會效果,令人驚嘆:
——累計演出三百余場,受眾達15萬人次,占安陽市區人口的八分之一,當地媒體記者采訪時觀眾真誠的說:“這才是群眾的藝術館”。
——參演業余演出團隊從最初的8支,發展到38支,演員達3000余人,大批熱愛文藝的群眾登上這個舞臺,許多原來的專業演員、樂手加盟,演出水平不斷提升,演出群眾笑稱:“這里是我們的《星光大道》。
——每逢佳節,這里都能推出主題鮮明的晚會,儼然是當地主流文化的聚集地。
——這里已成為市民周末文化活動的必選場所之一,這里的演出隊伍已高舉“百姓舞臺”的旗幟走進工地、農村、廣場,而每當當地有全市性的大型活動,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一個小小的百姓舞臺,與當今動輒百千萬大投入、幾萬觀眾拿著望遠鏡看明星的大型演出相比,產生的社會效益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充滿活力,這對于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辦好公益文化事業,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其一,群眾文化活動要適應群眾多元文化需求的趨勢,建好公益平臺,激發群眾自身的能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強,同時也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趨勢,人們不僅從電影電視、大型專業文藝演出、閱讀等文藝形態中獲取欣賞藝術的滿足,還有強烈的參與藝術的需求,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取深度藝術體驗、陶冶身心的滿足,既要看,還要演,兩者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群都相當可觀,可以說群眾不僅有強烈的文化需求,本身還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力量。百姓舞臺的實踐,符合了這個趨勢,選擇了適當的切入點,使群眾中蘊藏的巨大能量得以釋放,從而以較小的投入,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百姓舞臺初創時,工作人員專門做過調研,市區有一定規模的群眾業余演出隊伍不過幾只,因此,最初只打算每月演一場,雖然演出隊伍熱情高漲,但觀眾從哪里來?這些隊伍能支撐長期的演出嗎?群眾很快給出了答案:演出群眾自己去請觀眾,然后一傳十,十傳百,這種情況沒持續幾個場次,工作人員就不得不為人多座位少而犯愁;而演出隊伍發展的更快,上百人的隊伍很快發展到二十多只,有歌舞團、合唱團、豫劇團、交響樂團、民樂團,不僅人數眾多,種類豐富,演藝水平也逐步提高,以至于工作人員按每周一場安排,還不得不為安排場次費盡心思。如此繁榮的景象,在當地的文藝演出市場上還很少見。這非常生動的說明,只要緊緊依靠群眾,引導得當,搭建一個或多個平臺,就可以激發出群眾旺盛的文化需求和參與文化活動的巨大熱情,用自身的力量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良性發展。
其二,群眾文化活動要堅持以服務為核心,在服務中引導,促進其健康發展。新形勢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與以往以單位為載體的組織形式不同,表演者更多的是群眾自由結合形成的團隊,觀眾則純粹是自由參與,這使得活動具有了兩個相互交織的屬性,即自發性和公共性,他們源自于群眾的自發活動,追求的是自娛自樂,但同時又是一種公共活動,不可避免的對公眾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既要提供一流的服務,滿足群眾自發活動愿望,也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朝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個百姓舞臺,通過五個杠桿,成功實現了既服務又引導,給這里的活動注入了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通過音樂廳和排練廳免費開放向公眾提供了基礎服務,并不斷改善舞臺和劇場的設施,吸引演與看的群眾走進舞臺;二是通過設置專家評委評選優秀節目、創新節目,引導演出節目在藝術形式和內容上提高水平,不斷創新;三是通過舉辦優秀節目展演、重要節慶主題專場演出,打造主流文化,弘揚主旋律;四是為演出隊伍提供藝術指導;五是隨著演出隊伍的不斷擴展,實行簽約制,約定“百姓舞臺”加盟演出隊,定期定時演出或排練,進行適度的管理。這五個方面,都是以服務為核心,所謂引導也是在服務中實現的。
其三,群眾性文化活動要牢牢堅持公益性質,徹底去除商業化,落實文化惠民。群眾舞臺從一開始就是以公益事業的形象面世的,其根本宗旨是落實黨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這種公益性質,是它得以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在百姓舞臺起步發展的過程中,怎樣堅持公益性質,他們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百姓舞臺形成品牌后,不少企業找上門來,有的愿意購買冠名權,有的購買廣告權,還有的愿意付費在舞臺舉辦商品營銷活動,從百姓舞臺一方看,如果能夠獲得一部分收入,對改善舞臺運作的經費狀況當然是有利的。但這個舞臺最終沒有與任何企業合作,理由是一旦引入商業合作,哪怕是微小的成分,公益性質都將受到損害,尤其與演出團隊之間滲入利益成分,終會造成關系復雜化,從而偏離百姓舞臺的宗旨,唯有把公益進行到底,才能使政府、演出、觀眾三者的目的完全一致。實踐的結果印證了這一結論。政府每年投入約50萬元,用于保持正常的運行和設施改善,而演出隊伍的服裝、道具、樂器等,則都是演出群眾自費購買的,即便是國慶、春節長假,演出隊輪流到政府廣場演出或者代表百姓舞臺到農村、工地演出,也都是沒有任何報酬的,工作人員加班加點搞好服務,同樣沒有報酬,大家都愿意共同努力辦好百姓舞臺,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與商業演出完全不同,更多的體現了精神和文化的魅力,與群眾文化的價值取向非常一致,一個共同的目標,平等的待遇,給這一群眾文化公益事業帶來了持續的活力。
綜合來看,百姓舞臺給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一種新的平臺化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突破了過去那種自上而下的組織模式,在一個公益平臺上,直接服務群眾,并通過正確的引導,匯集了群眾中自發的愿望與力量,更方便群眾,成本更低,更可持續,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