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彪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730070)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市民的生活狀況以及汴河兩岸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梁的緊張繁忙景象。畫的內容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段落:首段為汴京郊區的農村風光,畫面中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整幅作品展開了序幕;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車船運輸,手工業及商業貿易活動;后段為城門內外,街道縱橫,車水馬龍的繁華熱鬧景象。它再現了宋代城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是一幅北宋現實主義風俗畫,而且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相對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仇英的這幅仿制品的熟知度似乎并沒有那么高,它是仇英參照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創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國繪畫史上,同樣具有重要地位,兩件作品皆為中國繪畫中的“國寶”。仇英《清明上河圖》的結構大體按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景物順序布局。描繪的是明代中期江南蘇州城鄉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此幅青綠重彩工筆長卷從蘇州城郊的風景起筆,沿著運河過虹橋,至城門入市內,直至西部城郊。描繪了明朝中期蘇州城的山川、城墻、街巷、橋梁、房屋、店鋪和戲臺等,涉及婚娶、宴飲、趕集等生活場景,可謂是包羅萬象,以活生生的圖像再現了當時的場景,展現了蘇州作為江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的繁榮精致。
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與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構圖布局相似,但內容細節各異。在構圖布局方面,兩畫都一樣,是從城外開始畫起,然后入城,沿著汴河,描繪兩岸市肆、河面舟船、跨河大橋上下,各種民間生活百態。
兩畫不同之處,可簡單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第一,在形式上,宋本較短,只有17英尺長,畫中只有五百余人;而明本比它長了一倍,全長達34英尺,畫中人物超過兩千人。在畫面上,明本還有畫到皇宮內部的景物,宋本就沒有,這一點,可能是宋本的后半部是被人裁割掉了。第二,在畫法上,宋本是淡設色,筆墨古樸;明本就屬于重彩,風格秀潤艷麗。第三,內容上的差異,這是確定這兩幅畫年代身份最重要的依據。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畫中的大橋、城墻以及船只的結構和畫法。
宋本中的大橋,是木結構的虹狀木拱橋,這是宋代典型的橋梁建筑法;而明本所畫的大橋,卻是由磚石砌成的半圓形拱橋,這是明朝時候的造橋法,不可能出現在一幅所謂宋畫之中。宋本中的城墻,除了城樓部分之外,都是夯土墻,這也符合宋朝時候的建城法;至于明本中的城墻,則是明朝時候的磚石城墻,這一點也是證明這兩幅畫先后時代的有力證據。還有,在畫中河面上的船只,也和上面的大橋與城樓一樣,分別是宋朝和明朝的格式。
除了上面這三大部分之外,如畫中人物服飾器物等,也都有所不同。還有一點很值得一提,就是根據研究,宋本所畫的是當年北宋都城汴梁(開封),而明本所畫的那個城市,則是以明朝時候的蘇州城為依據,后半部畫的皇宮,是明朝作者仇英根據宋朝古書加想象創造出來的。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匹,各種車船二十余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謹,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在此后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它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這幅尺寸不大的畫卷,內容極為豐富,令人目不暇接。它通過清明時節真實地反映了北宋京城汴河一帶人民的風俗生活情景和建筑地貌,使人看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把人引到了北宋時代生活當中。它不僅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中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時,對研究我國歷史學、社會學以及古代建筑都具有重要價值。
仇英臨本其藝術欣賞研究價值雖不能與張擇端的宋本相媲美,但在歷代《清明上河圖 》摹本中屬精品,與張擇端相比,仇英采用青綠大設色,使繪畫語言更加多樣化。真實地再現了明代中期蘇州城繁榮熱鬧的景象,具有明顯的藝術特色!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奇跡,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價值,同樣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精品!
無論是宋代張擇端還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文獻、藝術研究價值。本文通過對兩幅作品的比較研究,進一步明確了它們藝術風格的異同,希望在某些方面會有一些參考價值!
指導老師:陳昭
[1]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05.
[2]杜南發.美的足跡[M].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1998.06.
[3]林家治,盧壽榮.仇英畫傳[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02.
[4]楊東勝.仇英清明上河圖[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07.
[5]吳錫軍.畫壇明四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