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山 (黑龍江省龍港裝修有限責任公司 150000)
林 瑤 (哈爾濱工業大學 150000)
我國傳統的工業美術,是傳統文化中同時具備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的物化存在,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活動中,對于藝術性的追求所演化而生的結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的存在形態,工藝美術具有與常規造型工業品極大的區別特質,早在1.8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有了創造性的發明物——陶器。而陶器也顯示出了當時的人類對于在造物時,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雙向追求。作為一種精神屬性的代入,陶器不僅僅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工具,也成為了一種文化環境的培養,這對未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審美理想,有著深層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眾多的古代文明中,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明由于諸多的原因而逐漸衰落與消亡了,但中華文明以其獨特深遠的人文內涵與受眾性而源遠流長。其中,我國傳統的工業美術更是憑借其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范以及超群的工藝技術享譽世界。可是長期以來,由于大多數工業美術作品存在一定的復制性,匠氣痕跡重,缺少樣式的創新,逐漸遠離了藝術市場中的時尚標準,被人們忽視原有的價值1。
但從文化層面分析,傳統工業美術無疑是傳統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知識與文明所積累的表現形式。傳統的工業美術是每個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區域內,經過長期的對生產、生活的共同解讀所形成的區別與其他地方族群的文化特征。如果對族群進行統一理解,可以說工業美術文化的歷史長短,等同與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傳統的工業美術是作為一種傳播的符號出現的,它真實客觀的記錄了一段關于傳統文化的歷史,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無論是作為日常使用,還是作為藝術欣賞,從題材而言,它都屬于吉祥文化的范疇。眾多的工藝美術品的造型與圖案,無論是文字諧音、形象暗喻都具有寓意吉祥的顯著特點,這也展示了人們在世俗情感中的審美追求,崇尚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高度融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2。
在我國諸多的傳統工業美術品中,在主題設計與制作技藝方面,都高度追求藝術性品味。無論是藝術大家還是普通工匠,在深度專研工藝的同時,同樣也以提高作品的文化品味為制作的一大準則。傳統的工業美術所蘊涵的豐富文化價值,正是它能在傳統文化產業中可以占據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
從傳統工業美術的產業價值看,我國傳統的工業美術材料來源廣泛,可以就地取材。有著消耗的能源小,產出大的巨大附加值優勢。同時,工業美術品大多為無煙生產,通常可以用一塊玻璃、一根樹樁等作為原始材料,就可以創造出別具匠心的作品,而且因為藝術風格的卓爾不群,又與生活方面息息相關而蜚聲海外3。在當前國家所實施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工業美術的發展機遇也更具優勢,前景也更好。
傳統工業美術發展源于民間,成熟于民間,家族傳承的方式也保障工業美術品的自身價值。產生的生產多以手工為主,不需要大型設備的加入,在資產投資方面小,故而更加適合在中小企業中進行發展。因為多數的傳統工業美術品都以人工制作為特點,諸如一些刺繡行業,制作難度較高,所以在工藝上也更加依賴制作者自身的技藝與耐心,這是機器設備所無法取代的,但也因此回報收入會變得更大。目前在我國從事工業美術行業的人群已經超過了五百萬人,在農村從事編制、雕刻之類的工藝群體也發展到了二千萬人,妥善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傳統工業美術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是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行業之一。在國際的禮品市場中同樣占據著極高的市場份額,僅在美國與德國的每年市場需求就達到740億美圓和160億美圓,日本為15萬億日圓,西班牙為2.8億歐圓4。中國傳統工業美術市場前景之廣闊可見一斑。
在所有產品的形成結構中,或多或少都含有“創意”這個元素,這也是區別與其他同類競技者的最佳方式之一。對于傳統工業美術也是這樣。沒有創意的傳統工業美術,在市場經濟的變幻莫測下,是很難得到長久穩定的發展的。
傳統工業美術的創新意義不應該僅僅體現在它具有的把“工藝”與“美術”的合二為一的藝術性上,更應該集中具體的體現在作品的造型設計及文化內涵中來。傳統工業美術的造型設計一直伴隨著人們的審美追求以及實用的普及性上不斷的演變著,工業美術每一次的變化,都是一種創新5。如傳統文化中龍與鳳的形象,就凝聚著無數工業美術制作者的創新智慧。
無論是在任何的歷史時期,無論我國勞動人民所生活的土地多么貧瘠,生活的條件如何艱難,他們總是懷著樂觀的、充滿希望的精神,對生活表現出無限敬意,以此努力去實現著自身渴望實現的人生價值,在此基礎上,他們的生活對于美總是表現出充分的重視。傳統工業美術正是由人民對于對生活所表現出的積極意義孕育而生,并且一代又一代的進行文明的傳承。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對我們傳統文化進行強力滲透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對此表示拒絕,全盤接收。我們更應當注重找到傳統文化與全球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契合點,以此進行多元化的文化汲取,增進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注釋:
1.康興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對外合作[J].國際經濟合作.2010(01):37-41.
2.李明昱.中國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狀況分析報告[J].青年文學家.2013(08):152.
3.宋健.略論元代工藝美術的文化背景[J].華章.2013(32):115.
4.張嘉永.工藝美術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J].大眾文藝.2011(17):280-283.
5.李旭,黃蜜.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文化特質與現代設計的發展[J].包裝工程.2010(20):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