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棟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00)
2004年年底,全國各地開始整理地方文化,并首次和國際接軌,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比之前任何一次整理都要仔細。不僅收集項目,每個項目還要有理論支撐。經過系統細致的梳理文化,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從首批公布的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開始,揚州“非遺”隊伍日漸壯大。
從世界級到國家級,從省級到市級,再到縣區級,揚州十年建成了擁有2222個項目的“非遺”庫,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目前揚州各地的文化站,都將非遺保護納入日常工作中,形成了有效的傳承保護機制。同時借助現代科技,不僅挽救了很多瀕臨滅絕的項目,更讓這些項目以一種完整的姿態留于后世。過去很多技藝都是依靠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難免會有所流失;現在都進行了錄像,每部紀錄片都詳細記錄了技藝的全過程。
雕版印刷、古琴、剪紙,是揚州擁有的3項世界級“非遺”,特別是雕版印刷,是以揚州為申報主體的“非遺”項目。申報成功后,不僅各級政府投入資金,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讓雕版印刷這項古老的技藝,重新煥發出光彩。此外,揚州還擁有玉雕、漆器、評話、揚劇、揚州清曲等16項國家級“非遺”、揚派盆景、揚州彈詞、揚州木偶戲等46項省級“非遺”162項市級“非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名列前茅。這些構成了揚州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的豐富資源。它們是揚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再生資源,充分證明了“文化揚州”的城市特色,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揚州文化的精髓。
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好萊塢大片、韓劇等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很多青少年盲目崇洋媚外,民族情感失落、理想信念模糊,缺少應有的愛國激情,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的根本不知道“非遺”的概念,認識不到“非遺”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缺乏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核,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可以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深刻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
揚州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涵的美是五彩斑斕的,無論是古琴、漆器、玉雕、剪紙,還是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都滲透著人們對美的向往、追求、渴望和熱愛,體現出獨特的美的意趣和境界的最佳結合,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審美教育意義。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為人們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提供實踐基礎。人們的意志品質具有不穩定性,需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反復地學習與培養使之持久穩定,以形成持久和良好的意志品質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的特性為其提供了具體的實踐形式與機會。
正如有學者所言,“沒有一種文化不是通過教育傳承下來和傳播出去的。學校教育作為傳播文化的專門場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備的系統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這種形式是任何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因而與傳統的文化傳承相比,學校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所表現出先進性、目的性、規范性、組織性、計劃性和廣泛性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
將非遺傳承納入學校的藝術教育體系之中,采用先進的課堂制,以專業老師輔導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為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學校可以開展創新性多種教學模式,如開發鄉土教材及校本教材、民間藝人進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來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如江蘇省2013年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及培育項目正式出爐,揚州市有兩個項目成功入圍,其中之一就是江都實驗小學、江都花園小學的“揚劇進校園建設工程”。而揚州的楊廟小學,首本列入教材的“非遺課本”——《愛上剪紙》讓小學生們定期學習。
本土非遺的校園傳承并不是狹義理解的僅以學校為傳承場所,而是包括博物館、工藝坊、玉器廠、曲藝團、琴社等多種傳承場所,但不管是校內、校外,廣大的青少年學生都是重要的傳承主體。如揚州的雙博館就包含雕版印刷博物館,而雕版印刷是以揚州為申報主體的世界級“非遺”項目。青少年學生通過體驗雕版印刷的一系列工序,對這個非遺項目有深入的了解,產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又如剪紙博物館,青少年學生可以接受非遺傳承人的悉心指點,動手剪出花卉、動物、人物等圖案,體會到傳統工藝的細膩傳神以及獨特的藝術品格。揚州工藝美術集團公司一直與教育部門合作,讓所有工藝美術企業成為青少年學生參觀和實習基地。其中揚州漆器的傳承單位——揚州漆器廠,每年都要接待數以千計的學生參觀團,讓他們零距離觀摩漆器制作的數十道工序,體會國家級非遺的超凡魅力。
在舉國關注非遺的熱潮中,校園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探索學校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的途徑,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更加行之有效。青少年學生從而能夠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信心,面對外來文化、現代文明的沖擊,不迷失自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