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華 鄧 斌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618000)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技能型實用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激烈的競爭,社會對這類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藝術素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謂的“藝術素養”是人對藝術的感受、體驗、評價和能動創造的能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綜合素質。藝術素養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可以使他們完善品格、豐富感情、開拓思路、增長才干。因此,藝術素養對學生成長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中國對高校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偏重于本科院校,對高職院校藝術課程的構建還沒有完全形成成熟的理論成果來指導實踐,致使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具有很強隨意性和盲目性。故而,認識分析高職院校藝術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所在,并探索一條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創新之路,推動高職院校藝術素養教育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道路是而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在高考指揮棒下完成的小學中學教育,成績推首位,對于藝術素養教育極其缺乏,大部分的學生幾乎從未真正意義上的接觸或學習過藝術,所以藝術品位較低,藝術修養欠缺。
2.高職院校屬于專科層次,相對來說錄取分數線偏低,學生的文化底子薄,學識修養不足,對于藝術的認知也往往“人云亦云”。
3.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競爭意識淡薄,品性修養偏低,對專業的要求僅僅是不掛科,對于藝術素養教育更是漠不關心,沉迷于自我享樂中,缺乏積極向上與堅強的品格。
1.缺乏完整的藝術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很多高職院校在國家教育部提倡的藝術教育過程中,確實逐步開始重視藝術素養教育,開設了一些藝術公選課或限選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藝術學習,但由于沒有完善的教育課程體系,往往課程設置松散,隨意性大,一些課程根據老師的喜好或時間時有時無,為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帶來了困難。
2.缺乏多層次和多元化的藝術素養教育內容。由于學生對藝術的接觸時間或認識層次有差異,一些老師采用“一刀切”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自主個性,學生被動接受,抹殺了他們對藝術教育的興趣,從而使這類課程流于形式,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缺乏豐富多樣的校內外藝術交流平臺。藝術交流與實踐是藝術素養教育的動力與體現,一些高職院校不重視這樣的平臺,使藝術素養教育平面化、狹隘化。4.缺乏屬于高職院校的具有三位立體化特色的藝術素養實踐課模式。很多高職院校,在藝術素養教育方面只注重第一課堂,忽略第二課堂甚至第三課堂,這讓藝術素養教育的實踐變的單一死板,缺乏活力和多樣性,這是不利于學生藝術素養的整體提高的。
以上所述并不能完全概況目前高職院校在藝術素養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但可藉此為出發點,嘗試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并創新高職院校藝術素養教育的路徑與方式。
“教育部《關于加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職高專教育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1(P70)藝術素養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職院校中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實施完成是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探尋的要點。筆者將以此為出發點,嘗試探索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藝術素養教育的路徑。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產品接踵而來,人們漸漸被網絡中的虛擬世界所迷惑。學生們的鍛煉意識逐漸減弱,寧愿待在宿舍玩手機,也不愿進行室外活動。學生為了節省時間玩游戲或者學習,忽視了身體的重要性。這不僅會增強學生潛意識的惰性,還會降低身體機能,不利于學生良好的身心發展。因此,教育部提出體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爭取改變此現狀,增進學生的健康,提高學生的素質,共同為體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而努力。
“藝術素養,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一個人基于對藝術的感悟、認知而構建的穩定的審美鑒賞力和價值觀,它包括同生活與情感、文化與科學等諸多方面建立廣泛聯系的藝術感悟力、藝術觀察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和高雅的審美品位。”2(P226)而要達到這樣的能力要求,必須要形成一種綜合教育體系。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完成良好的藝術素養教育,首當其沖的就是必須建立起完整、規范、科學的藝術課程教學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多維度、多層次的去思考,盡量建立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水平和學制時間的課程體系,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設置與之適應的教學內容。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藝術修養方面也;根據不同的專業,合理設置與其相關的藝術課程,使藝術素養教育與專業知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制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開設藝術素養教育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合理設置藝術素養教育課的門類和學分;
3.根據各地區高職院校的特色和學生實際情況,開設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知識結構的課程,使藝術素養教育與技術實用型教育更加貼合,增強藝術素養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4.根據藝術門類的相關或相融性,積極開發、設置、實施綜合性藝術素養教育課程,將原有分離的課程整合為包容性更大的綜合課程,做到“一科通,數科知”,使學生在三年的學習時間里更多的了解和容納不同門類的藝術,從而促進藝術素養的提高;根據高職院校的區域特色和學校特色,鼓勵教師加強藝術素養教材建設,以滿足學生的差別性需求。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相對于許多本科院校來說,高職院校的藝術門類不夠豐富,尤其是理工類的高職院校,且藝術課開設的時數比較有限。在這樣的條件下,要使學生受到理想的藝術素養教育,可以通過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來實現。首先是多層次的教學內容。我們知道,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來說文化成績偏低,對藝術的認知與理解更是良莠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通過對學生的調查,按照學生藝術水平和素養的高低,分出初級、中級、高級班。這樣做既避免了老師在班上授課時的“一刀切”,也避免了很多學生“咽不下”與“吃不飽”的分歧;既避免了老師備課中對知識“難與易”的糾結選擇,又保護了學生對藝術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性。
我們知道,在高職院校學生的學制是三年,比本科院校短了一年時間。那么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藝術素養教育的理性目標,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藝術教學內容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通過濃縮與優化,整合與加減,努力尋求不同藝術門類的契合點,將之和諧的融合在一起。比如,把美術、音樂、表演、舞蹈等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拓展學生對藝術認知的范疇。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藝術素養教育,不僅僅是課堂的單一教育,在學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積極建立多樣的教育平臺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校園文化是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充分重視校園博物館、藝術館的建設,通過實物、圖片、文字等方式向所有學生傳播優秀的文化與藝術。同時,加強校園的藝術環境建設,除了校園的綠化、凈化外,可多采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美化、藝術化校園。如在不同區域設置形式多樣的雕塑;建立可供學生觀賞和參與的藝術長廊;讓景觀建筑藝術深入學院的每一個區域,使學生在賞心悅目中飽受藝術氛圍的熏陶。其次,聘請校外的藝術專家或著名的藝術團體,定期開展高水平的藝術素質講座或藝術演出,讓學生在校內就可接受到高層次的藝術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眼界,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作用巨大。以我校為例,學院每一年都會多次從國內或海外聘請高水平的專家來校進行講座,再次,建立健全藝術素養教育的激勵機制,尤其是對于理工類院校來說,在要求學生完成專業的技能學習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選修至少一門藝術類公選課程,使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在高職院校藝術素養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建立多樣的教育平臺外,給學生創建校內外的藝術交流平臺也是促進學生藝術素養提高的良好途徑。首先在校內加強各類藝術團體的建立,并定期有效的組織各藝術團體進行相關的藝術文化節,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藝術、體驗藝術,從而激發學生藝術學習的主動性。其次,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對外的藝術活動,比如學校與學校、學校與企業單位的藝術交流活動;校外各個級別與層次的藝術比賽或展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可開闊學生的藝術認識,又可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素養,可謂一舉多得。
高職院校的藝術素養教育需要創新。這個創新除了在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上創新外,在教育實踐課模式上也要有所創新。其實,實踐課就是從“理論知識”走向“生活實踐”,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將理論轉換為行動,更是要在實踐課中加深對人生與自然的觀察與體味,領略到理論之外的智慧之美。對于實踐課,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嘗試與突破。首先是校內進行的藝術實踐課。在高職院校中,建立實訓中心是大趨勢,我們在建立專業的技能實訓工廠的同時,亦可建立與藝術素養教育相關的實訓基地,例如建立模擬演出廳、錄音棚、音樂制作廳、陶藝實訓中心、茶藝實訓中心、服裝設計與制作實訓中心等等。這類實訓中心的建立,既可以豐富學院的藝術氛圍又可以讓學生在最短最快捷的時間內讓理論知識與實際動手結合,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藝術的認知與理解。
除了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校外的實踐課程也必不可少,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來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訓基地。首先可根據高職院校所在的區域,以其區域特有的地方民間藝術為基點建立藝術實訓基地,將藝術素養教育與地方藝術特色相結合。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以地方民間藝術為依托,發掘、保護、繼承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這樣的藝術實踐課程,不僅能夠突出藝術教育的地方特色,形成獨特的“人無我有”的地方藝術教育優勢,而且對于開拓學生藝術視野、繼承和保護民間文化藝術遺產起到良好的作用。以我校為例,在藝術素養教育過程中,相關老師就曾多次帶領學生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綿竹年畫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德陽潮扇生產基地學習,讓學生觀摩學習了整個民間藝術品的生產制作過程,不但對民間藝術的傳承有重要作用,學生也從中發現了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激發了對藝術學習的強烈興趣。其次,根據高職院校所在地域的周邊情況,與鄰近的敬老院、孤兒院、幼兒園等團體建立藝術慰問基地,定期為老人和孩子們送去藝術慰問表演,既豐富了老人孩子的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再次,帶學生外出寫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融入自己的理解進行藝術表達,以促進理論與自然的結合。
“藝術素養教育,是一種誘導人的自識、啟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是引導一個人自覺地提高全面素質、自覺地完善道德情感、人格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的教育。”3(P90)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對藝術素養教育的探索與發展任重而道遠,各個高職院校必須堅持育人為本,真正注重藝術教育,“由表及里”地深入推動藝術素養教育的全面開展,才能有效地促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們健康的成長和成才。
注釋:
1.曹桂生.論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70.
2.李偉.試論藝術素養在人才素質中的作用及實施途徑[J].大舞臺.2012(5):226.
3.劉創.關于高校藝術素養課程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2(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