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婕 (蘇州市獅子林管理處 215000)
城市公園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城市公園景觀面貌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整體文化修養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直接影響并決定著這個城市的品位和環境質量。蘇州作為一座“古韻今風交相輝映”的歷史名城,在城市公園的建設管理上有著自身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建設和管理好城市公園對城市建設尤為重要,下面就蘇州市城市公園的建設和管理談一談筆者的思考和體會。
蘇州素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園林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北宋時期的滄浪亭是蘇州現存最古園林。16世紀至18世紀,蘇州造園達到全盛時期,園林遍布古城內外,當時有200余處,分為宅第園林、衙署園林、寺廟園林、會館園林、書院園林等。經歷史變遷,目前,古典園林尚有60余處,保存較好的23處,一般的9處,瀕危的13處,其中,已修復開放的20余處,這些歷史遺存是蘇州彌足珍貴、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財富。蘇州在當代園林建設中,也在不斷延續、豐富和發展著古典園林的內涵。
改革開放30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下,蘇州城市公園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城市公園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高。近年來,蘇州結合自然地貌、名勝古跡、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在市區先后建成最大的市級公園——桐涇公園以及桂花公園、廣濟公園等綜合公園,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接;在城鄉結合部,結合城市原有生態格局,建設了三角嘴濕地公園、沙湖生態公園、太湖濕地公園、白馬澗生態園等郊外濕地公園,以最小人工干預,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均衡;在新城區,結合湖泊自然資源,建設了金雞湖公園、獨墅湖公園,石湖濱湖公園、尹山湖環湖公園、漕湖公園、小石湖公園等充滿現代氣息的公園綠地;同時,注重城市園林生態文化挖掘,結合城市綠化科普和體育文化宣傳,建設了白塘植物園、相城花卉植物園和平江新城體育文化專類公園等。目前正規劃并加緊建設面積約100公頃的植物園,以及動物園新址建設,力求創造豐富多變的植物景觀,取得良好的生態效果,不斷滿足蘇州市民對植物科普、科研及市民集中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的需求。
1.規劃先行
依據《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并參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編制完成了新一輪《蘇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蘇州市園林綠化事業發展“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在規劃編制中,根據區位環境、資源優勢、歷史遺存和文化特色,按照市民出行350米見綠的原則,規劃了綜合性公園、區級公園、小游園等,形成“二帶三環五楔、六廊十軸十二園”的城市生態空間結構藍圖,著力構建“綠量適中、布局合理、景觀優美、特色突出”的城鄉生態網絡系統。
積極推行“綠色圖章”制度,切實抓好現狀綠地和規劃綠地的管控,制定完成了《蘇州市城市綠線管理細則》,以中心城區為起點,以點帶面,完成了中心城區范圍內的古典園林、市區級公園、小游園等公園綠地以及居住區組團綠地的綠線劃定,并定期對其進行增補和動態監管。
2.法規保障
蘇州市十分注重法制制度和依法管理,在嚴格遵循國內外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先后制定頒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規,主要有:《蘇州市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監測工作管理規則(試行)》《蘇州市風景名勝區條例》《蘇州市城市綠化條例》《蘇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蘇州市濕地資源保護條例》等,確保我市的世界遺產保護、風景園林、城市綠化建設管理,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在相關法律框架下,蘇州市園林綠化管理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公園的不同要求,制定了相應的公園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
3.公園的管理體制
目前,蘇州市城市公園管理實行行業管理與屬地化管理相結合的方式,蘇州中心城區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主要由市園林綠化局負責管理,區級公園由所在區住建局負責管理。社區公園、部分小游園由所在街道、單位、居住區業主委員會或物業公司負責管理。蘇州市城市公園管理形成了以市、區兩級政府部門為行政主管部門,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網絡化公園管理體系。
在市園林綠化局直屬管理的公園中,歷史名園、風景區動物園均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其余免費開放的現代公園納入城市公共綠地養護體系中,按照公園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實施養護管理,由政府財政撥款,通過市場招投標,選擇綠化隊伍,構建科學、有序、高效的綠化養護平臺。
1.歷史名園文化挖掘逐步深化
蘇州市園林綠化部門堅持“原真性、完整性”原則,進一步加大園林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和弘揚的力度。發掘、提煉各文化景點的精華和價值,加強古建筑、山池、花木的管理和養護,以及匾額、楹聯、陳設的調整和充實,各園林景區更趨“精細秀美”。發揮蘇州園林博物館、蘇州園林檔案館保護、研究、教育、展示等功能,概括和提煉蘇州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編寫《蘇州市志·風景園林和城市綠化卷》,出版《蘇州園林名勝舊影錄》《蘇州園林山水畫選》等園林文化叢書,深度挖掘、整合和豐富了蘇州園林的歷史、文化和價值。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佛羅倫薩憲章》等國際法,加強世界遺產的研究和保護,開發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監測和預警系統,創新管理監測手段,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更規范、更科學、更有效。
2.公園綠地文化建設成效顯著
蘇州以城市公園為載體,舉辦特色花展、年會、廟會等活動,如虎丘年會、花會和廟會,拙政園杜鵑花節和荷花節、s獅子林特色梅花展、留園“吳歈蘭薰”、天平山紅楓節、卡通節、石湖串月民俗游等,突出文化主脈、體現地域特色,廣受游園者的歡迎和好評。
蘇州善于將歷史文化與城市公園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利用獨特的自然山水系統,繼承和發揚古典園林的精致和藝術精髓,使城市與園林融為一體,使蘇州既有古典園林的歷史之魅,又有現代公園的時代氣息,既有小橋流水的古城之韻,又有山水環抱的生態風景,塑造了蘇州的城市個性,形成了蘇州的綠化特色。
3.城市公園文化影響力日益擴大
蘇州注重弘揚蘇州園林文化,通過深入挖掘園林文化內涵,加強園林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不斷擴大蘇州園林文化影響力。一是協助國家住建部舉辦IFLA第47屆世界大會,搭建全球風景園林師交流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國際平臺。完成歷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博覽會、江蘇省園藝博覽會景點設計及布展等,充分展示了蘇州園林的精巧雅致和文化內涵。二是成立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側重履行世界遺產保護與修復的職能,舉辦“世界遺產保護論壇”“近現代歷史建筑修繕技術培訓班”“青少年遺產教育研究”等,蘇州遺產保護的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三是園林出口工程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先后出口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家30多座仿蘇州古典園林建筑,蘇州園林代表中華文化精粹亮相國際舞臺。四是舉辦各種活動,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如舉辦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周年紀念、第23屆全國荷花展暨拙政園建園500周年紀念、江蘇省春蘭展等大型活動,蘇州園林文化在國際國內的聲譽和影響進一步擴大。
在城市公園建設與發展取得斐然成績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進步,城市公園同樣也面臨著諸多的矛盾和挑戰,影響和制約著城市公園的進一步發展:
無論是滿足城市綠化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還是順應整個社會前進的歷史潮流,擺在城市園林綠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以依法建綠、依法護綠為目標的城市綠化法制化建設,并以此促進城市園林綠化事業走上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過去幾年來,中央和地方都曾經發布了一些與城市園林綠化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規范、標準,客觀說,各地人大、政府在城市園林綠化立法方面都一直在做不懈努力,出臺了一些適合本地管理需要的法規、規章,為加強城市園林綠化規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在實踐中仍存在執法依據不足和執法空白點,涉及城市園林綠化專項管理的法規還不健全,尤其是《城市綠化條例》、《蘇州園林保護管理條例》缺少上位法,致使園林綠化體制建設、依法管理、行業標準等方面力度不足。因此,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化規范化管理的法律體系建設,是做好城市公園管理、綠化管理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城市公園屬公益性的城市基礎設施,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的公共產品之一。為了讓更多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城市公園往往對市民進園采取一系列的優惠措施。除歷史名園及專類園收取門票外,大量免費開放公園為市民提供了眾多環境優良的游覽、休閑、娛樂場所,城市公園還對老年人、軍人、學生、兒童等特殊人群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充分體現了公園的公益性。
然而,在公園實際管理過程中,往往出現投入與維護不足的情況。城市公園一直以來是依靠政府的資金進行建設并長期供給,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城市公園的維護與管理也必然由地方政府進行財政支持。因此,由于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不同,財政支持的能力不同,在城市公園建設方面的撥款往往很有限,對城市公園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難免無暇顧及。
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土地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緊缺資源,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矛盾突出,尤其是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矛盾更顯尖銳。首先在城市規劃中,公園綠地的占比縮小,面積較大的城市公園在新建城區的規劃中難以保證;其次,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隨著各種市政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往往給既有公園綠地帶來不利影響,公園綠地被侵占、綠化空間被擠占,甚至公園綠地性質發生改變的現象時有發生,得不到有效解決。
同時,園林綠化部門也面臨著人才、智力資源的緊缺。園林綠化行業的專業性強,實際面臨的技術問題、專業問題多,當前專業人才少,人員老化的情況與不斷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品質的需要不相適應。缺少相應的園林科學研究基地,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科研等方面缺少領軍人物、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高級技術工人老齡化,不易形成結構合理的技術人才梯隊。容易出現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品位低、指導管理不到位、日常養護難精細等問題。
依法治綠是推動城市園林綠化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各級部門要完善現有法規制度,修訂不能適應當前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的部分規定,進一步規范園林綠化的規劃審批、質量監督、竣工驗收及“綠線”、綠地、樹木保護等內容,確實使依法治綠有法可依。呼吁國家出臺《城市綠化法》、《城市公園管理法》等,系統總結多年來的管理經驗,對重大政策性問題從法律的層面做出統一的規定。
同時,建議建立城市園林綠化行業標準化體系。園林綠化技術標準,是園林綠化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和建設質量的保證。要進一步細化園林綠化工作的過程節點,并建立相應的行業技術標準,通過節點控制保證綠化建設管理的質量。要加強行業技術標準的培訓,開展園林標準化示范工地達標和園林綠化精品工程創建活動,提高園林綠化建設的品質。
堅持城市公園的公益性質,是城市文明進步和構筑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公益性的城市公園,不僅擴展了城市的休閑功能,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和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增強了城市的親和力、吸引力和競爭力,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的科學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只有納入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才是科學化、規范化、正規化的公園發展之路。公園的公益事業單位的性質不能變,問題是如何加強管理,提高效率,調動積極性,促進各項工作正常運作,健康發展。
按照江蘇省住建廳的要求,到2015年,省內綜合性城市公園要全部免費開放(專類園、歷史文化名園、社會建公園、特殊的風景名勝區四類除外)。公園的公益性更顯重要。因此,筆者建議,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城市公園,建設和管理費用應列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對于免費開放的公園綠地,要落實專項資金,保證公園綠地的維護管理經費,確保公園綠地維護和管理的正常運行。
當然,在市場經濟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城市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也應轉變觀念,適應市場規則。在不影響公園正常保護管理的前提下,可探索市場合作的新路徑。利用公園人流量大的特點,舉辦宣傳活動,增加收入。可以鼓勵有實力、公眾形象良好的私人企業通過捐贈等方式,參與公園的經營發展中來,還可與慈善機構互動舉辦募捐活動等。同時,公園管理者增加服務意識,提供更好的服務產品,樹立公園形象,才能真正提升公園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城市公園綠地系統規劃的貫徹落實,加強對城市開發建設的分類指導,切實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和自然人文景觀。對規劃、綠線范圍內的公園、綠地、風景區嚴格保護,給予政策扶持,嚴厲打擊違反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隨意侵占綠地和改變規劃綠地性質的現象,確保城市公園綠地的面積總量。
增強各級園林綠化主管部門的管理、技術力量,保證職能不弱化。要完善人才引入制度,積極探索人才引進的方式和渠道,不斷優化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強化管理和服務職能。可以借助社會力量建立園林科研基地。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集教學與科研于一體的園林發展基地,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對園林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園林綠化技術支撐。
城市公園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有著自身明確的定位,在公園發展的過程中,只有找準定位,發展自身特色,提升公園的文化品位,保持特有的園林風格,才能使環境和經濟共同可持續發展。要延續文脈,塑造城市公園地域特色。城市中的歷史遺跡、城市格局、建筑風貌等傳承著城市文化,體現著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城市公園,要嚴格保護歷史遺跡,盡量保持城市原有格局,妥善保留和發揚具有傳統地域風貌的建筑。要因地制宜,創造城市公園自身的特色文化,切忌公園文化的泛化、濫化。
綜上所述,城市公園是一座城市中象征著活力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彰顯著一個城市的“以人為本”的建設思想。因此我們有責任在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城市公園的建設管理,增強文化凝聚力,為創造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城市公園而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