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南通市裝裱藝術家協會 江蘇南通 226007)
現代設計語言藝術在書畫裝裱中的體現
李 彬 (南通市裝裱藝術家協會 江蘇南通 226007)
文章以現代藝術的角度為研究的視角,對組成裝裱藝術的基本元素以及引導性能進行分析,闡述了裝裱藝術家如何將各種形態的多個元素(主要是材料以及圖形的區別)組合成新的元素,并且賦予視覺上的效果。同時還闡述了傳統的裝裱藝術當中所體現出來的當代設計語言以及審美的特點。
書畫裝裱;審美特征;構成藝術
書畫裝裱在性質上屬于傳統的中國繪畫作品,不是簡單的托裱。裝裱所需材料的質地、紋路、顏色,還有對形以及線進行處理,都體現了裝裱師的內心想法。書畫裝裱不能看成是裝飾作品,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它揭示了作品的內涵。從當代藝術設計方面來分析,書畫裝裱可以理解為裝裱師以藝術家的思想為基礎,進行的再一次的創作。
書畫裝裱藝術的語言導向中包含很多元素,線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人的視覺導向中,處于動態的線可以表達很多藝術的內涵。觀察書畫裝裱的構成可以看出,線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表現,同時有其自身的形式以及規律,可以產生導向的作用。不同顏色的線還可以表達一種冷暖以及明暗的感情色彩。和底色相同或者接近的線叫做暗線,和底色存在明顯差異的線叫做明線。在裝裱藝術的導向性語言方面,線因為色彩、方向以及明暗的差異,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通常來說,冷色線、直線以及暗線代表靜態;暖色線、曲線以及明線代表動態。
構成裝裱藝術語言所指的面,是符合作品內容的平面。面給人的視覺特征是動態的。第一,“上”方向,也就是表現出一種輕松、上浮以及自由的狀態。在裝裱藝術當中,輕松的含義是普通的元素處于構成面的上部分,重量會有所減少。面積比較小的部分會向面積比較大的部分融合,給人帶來一種升騰的視覺感受。自由的含義則是更加輕松的視覺感受。第二,“下”方向,這種導向作用正好相反,呈現出沉重、濃密以及束縛的狀態,因為靠近裝裱藝術的下部分,氛圍需要更加濃烈一些。第三,“左”方向,給人一種自由、輕松的感覺,“上”所具有的特征在這里明確體現,僅僅是程度的差別。第四,“右”方向,可以說是對“下”的延續。裝裱師對裝裱藝術中面的要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種導向作用。裝裱師依據面是移動的線這個原理,把線切割、旋轉甚至扭曲,制造各種各樣的面,可以演奏出不同旋律的交響音。
第一,裝裱藝術中的色彩可以給人帶來冷或者暖的感覺。對這種冷暖的感知其實是觸覺的反應。由自身的經驗以及生理條件所決定,視覺轉變為觸覺。第二,色彩可以代表輕重或者軟硬。如果將面積相同的黑色鑄鐵和石膏比較,一般人都會覺得黑色的鑄鐵要重于石膏。如果把相同體積的三塊石膏,分別涂上紅色、黑色以及黃色的顏色,我們會覺得黑色石膏是最重的,其實是紅色的,最后是黃色的。給人一種輕的感覺的色彩會給人帶來軟的視覺感受,給人一種重的感覺的色彩同樣會給人帶來硬的視覺感受。第三,裝裱藝術中的色彩可以表達一種進退或者脹縮。面積和形狀相同的顏色,面對同樣的背景,給人帶來的視覺感受卻不一樣。比如白色背景下,相同形狀和面積的藍色和紅色,我們會覺得紅色比較近,而且比藍色要大。
在裝裱藝術的語言里,肌理紋樣代表的是物象表面的一種質感或者形態。因為組成裝裱藝術的材料并不相同,肌理表面的組織、排列以及構造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以會帶給人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比如光滑、粗糙、硬、軟等等。第一,帶有致思性質的導向作用。在裝裱藝術的語言構成中,紡織品致思性的視覺特征指的是自然物象的幻化。它通常建立在自然物象的基礎上,經過提煉以及加工產生比較單純的紋樣肌理。這種紋樣肌理在組合時,會利用自然物象的聲音、意念以及形狀等特征來表達特定的感情或者思想,讓自然形象所代表的含義生化以及變異,變成一種具有導向性的肌理紋樣,比如紡織紋樣中的羊競祥、桃競祥等。第二,帶有意象性質的導向作用。裝裱藝術中所謂的紡織品意象性指的是將意念進行物化。國內的紡織品紋樣是以情感和意念為基礎創造出的肌理語言。它取材于自然物象,利用豐富的想象能力,運用夸張、抽象、變形、轉嫁以及變色等手段,制造出貼近自然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的更加理想化的視覺紋樣。以“寶相花”的肌理紋樣來說,它集合了蓮花以及牡丹等名花的優勢,形象比較飽滿,可以帶給欣賞者一種比較完美的視覺享受,也代表了人們對完美的追求。
綜上所述,裝裱師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了構成裝裱語言的多個元素,充分發揮這些元素的引導作用,讓欣賞者可以很輕松的領略到作品的內在含義,體現出一種強大的導向魅力。當然,作品帶給每一個欣賞者的感受會各不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每一個欣賞者擁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修養水平以及個人愛好。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對藝術進行欣賞,其實是反映了一個人的整體世界觀和人生觀。
[1]王博.論書畫裝裱后的收藏與保養[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1(01) .
[2]李濤.小麥淀粉膠粘劑在傳統書畫裝裱工藝中的應用[J]. 粘接.2011(04) .
[3]李鄭.淺談中國古舊字畫的修復方法[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1(02)
[4]王博.色彩在書畫裝裱中的搭配技巧[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