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春鳴 (安康學院 陜西安康 725000)
扎布羅夫繪畫色彩與肌理語言解析
原春鳴 (安康學院 陜西安康 725000)
扎布羅夫的藝術創作以肖像為主,但是與傳統人物肖像表現手法不同,他將丙烯、木炭、鉛筆等多種材料結合起來,強調肌理語言的美感,畫面色彩含蓄凝重,肌理表現豐富,藝術家將當代的材料藝術與歐洲傳統技法完美結合,藝術語言獨特,材料語言對繪畫主題貼切的表達,深刻的揭示了人類靈魂深處的孤獨與疏離。
色彩;肌理;材料
鮑里斯?扎布羅夫(Boris Zaborov)是當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他的繪畫作品藝術語言獨特。他將多種材料結合在木板和畫布上作畫,畫面色彩單純,材料語言豐富,常表現出懷舊的情緒;他強調肌理語言的運用,畫中人物斑駁隱現,似與觀者進行心靈的交流,讓每一位看到他畫作的人都難以忘卻。本文著重從藝術家的色彩語言與材料語言方面進行解析,
色彩是繪畫的基本語言要素之一,是藝術家傳達情感的重要手段。藝術家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畫面需要自由的使用色彩進行藝術創作。顏色感是藝術家所特有的一種品質,是藝術家所特有的一種掌握色調并進行構圖的一種能力,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的一個基本因素。色彩是人們心靈深處情感的表露,是藝術家情感表現的物質載體。
扎布羅夫在色彩的運用上,帶有鮮明的主觀色,色彩單純統一。他靈活的運用色彩規律,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真實化外在化,以獨特的色彩語言手段,表達出個人的哲學理念以及審美體驗。扎布羅夫的繪畫色彩直追古典主義精神,卻又更強調自我情感的抒發與表達,他的畫面色調單純,沒有強烈的冷暖對比,褪色懷舊的色調糅合著斑斑駁駁的劃痕,蘊含了訴說不盡的往昔的回憶,這種朦朦朧朧的意境,將藝術家無限悲涼的情感審美體驗表達的深刻感人。大量灰色調的運用,棕灰、黃灰,綠灰,紅灰形成雅致而感受的色彩氛圍,憂傷的使人落淚,不同色彩象征性的運用,突出畫面懷舊情懷的表達。他還受到東方繪畫的影響,參照清朝舊照片,畫了一些只有黑白單色和線條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有東方繪畫的神韻又有西方古典的精神。
例如作品《沙發中的少女》,整個畫面呈現暖紅灰的色調,暖色中透著明度與純度接近的灰綠色,綠色是底層色,通過打磨等手段顯現出來,豐富了畫面色彩層次和空間。主人公身著白色的披肩,懷抱白色小狗,頭發與腿在沙發上的深褐色的投影形成畫面最重的色塊,這幾塊最重與最亮的顏色緊密相鄰并處于畫面中心,把觀者的眼光從冷暖對比的相對較熱烈背景上拉回到人物的面部,沙發靠背上幾抹淡淡的暖紅色使畫面有了一些生氣。畫面的色彩表現及其富有感染力,整體單純而不單調,簡潔而不簡單,藝術家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將紅與綠,黑與白這樣對比強烈的色彩,統一在同一灰度的色調里,沉靜中透著些許神秘悸動。扎布羅夫的繪畫不尋找色彩表面的冷暖給人視覺上的刺激,他挖掘更深層的精神上的情感表現,低純度、弱對比、簡單的幾種顏色再與現代材料語言相結合,形成了他畫面與眾不同的色彩品質。這種沉著的色彩品質是藝術家哲學觀的物化,是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是他與靈魂的對話,是對生命本質的揭示。
在分析扎布羅夫的繪畫色彩時,除了表面的色彩規律的運用,更應該仔細理解藝術家在這樣的畫面色彩背后,所蘊含的強烈的精神指向和象征性。從藝術家其他的畫作中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思想情懷靠色彩來表達,他不是完全再現自然真實的色彩感受,而是依據畫面主題和需要進行再創造,利用色彩的象征寓意,折射出獨特的審美和意蘊,使色彩服從了繪畫創作的精神感受。從他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統一、整體、單純的色彩具有強大的精神性,他的畫面色彩是通過一層層罩染、覆蓋、打磨等間接手法結合直接畫法完成的,所以顯得層次豐富、十分厚重,畫面的色彩也沉著而又有分量感,簡約的構圖也起到了加強色彩象征性和表現性的作用。
肌理在畫面中的應用是藝術家審美情趣的寫照,在材料藝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繪畫中,藝術材料只是一個載體,但在現當代藝術中,高科技迅猛發展直接影響了藝術家的藝術觀念,藝術家逐漸認識到材料本體語言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扎布羅夫把肌理語言提升演變成其繪畫作品的視覺主體,這種材料語言成為藝術家與觀者思考和對話的橋梁,成為一種可以演繹、轉化的精神符號,從而實現了藝術家的哲學觀念的表達。扎布羅夫在傳統繪畫與當代藝術中找到了一個非常恰當的契合點,材料語言在他畫面中的運用,使他不但是一位肖像畫大師,也是一位材料藝術大師。
扎布羅夫畫中的肌理制作程序很復雜,他常用丙烯為主要材料結合鉛筆、炭筆等,利用滴灑、打磨、拓印、刮擦、轉換等技法制作出各種符號和痕跡,仔細研讀他的作品,他畫面中的肌理形態是多樣的,有刀割般的劃痕、粗糙有力的筆觸、細密而彎彎曲曲的痕跡,還可以看到短促有力的劃痕常常出現在人的身體、面部和四肢上。這些疏密不一、大小不同的肌理在畫面中被安排的很有節奏感,形成似夢非夢的意境。顯然,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是深思熟慮的,這種肌理劃痕傳遞出一種受到傷害的信息,表達出他內心的感受,使畫面具有很強烈的宿命感和宗教感,畫面上的劃痕和筆觸像刀傷一樣讓觀眾感受到生命之中的隱隱陣痛。扎布羅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常常借助鑰匙、玩偶、題字、印章等符號化的信息烘托人物形象。他的很多素描作品在精神傳達上更隱晦,在語言表達上也更精粹。肌理的恰當表現不僅包括肌理對質感的摹仿和再現,還包括對畫面總體氛圍的描述,他非常注意建立作品精神傳達與肌理語言之間的聯系,對他來說作品的精神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童年時期戰爭的經歷對他的影響,畫面中潛藏的精神上的憂郁、孤獨、懷舊傳達出人類恒久的宿命。
從扎布羅夫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位理性的充滿哲學思辨的藝術家,他造型嚴謹而傳統,結合當代的材料語言,強化了作品的精神指向。扎布羅夫對材料語言的表現是爐火純青的,他善于根據畫面需要制作肌理,以貼合他畫面的情感精神的表達。他獨辟蹊徑,挖掘出丙烯、炭筆、木板、油彩等多種材料中最能充分表達自己情感的那種材料屬性,讓材料肌理的美感為其藝術作品畫面服務,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運用肌理自身的美感,借助其構成形式創造出新穎的畫面視覺效果,創作出具有當代感的作品。
扎布羅夫是當代偉大的肖像畫和材料大師,他在材料語言與傳統審美兩者之間,找到了溝通的方式,這種藝術創作的方式根本在于藝術家的精神的訴求,只有獨特的人生經歷與感悟,深沉悲愴的審美體驗,才能創作出這樣深深打動人心靈的藝術作品。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本文系安康學院2012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坦培拉繪畫材料語言的研究與拓展》(項目編號:12JK0333)的科研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