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美
(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作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形式,文南詞經歷了萌芽、發展、式微等階段。文南詞吸收融匯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優秀戲曲因素,洋溢著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從最初的民間賣唱形式,發展為完整的民族藝術,成為全國三百多種劇種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文南詞的復蘇和重展活力提供了契機。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趨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再是演唱民間戲曲,轉而去欣賞通俗歌曲、流行音樂,這使得文南詞的發展環境逐步惡化、瀕臨消亡。可以說,保護與傳承文南詞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目標。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便是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需求。
文南詞是晥、鄂、贛三省交接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文南詞,又稱文南腔。是安徽省稀有劇種之一。”這是《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對文南詞的界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稱:“文南詞,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東至、宿松等地。”《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稱,“文南詞為戲曲聲腔劇種的新興聲腔”。文南詞的名稱,是取自最能體現其聲腔特色的兩支主干曲牌【文詞】和【南詞】的首字再組合而成。據《中國戲曲劇種手冊》記載,文南詞“原系湖北黃梅一帶漁鼓演唱小調,清末由逃荒賣唱的人傳入東至縣的青山、昭潭、永豐及宿松縣佐壩、復興鎮等地,后在‘饒河調’、‘黃梅戲’的影響下,由田頭地角、街頭巷尾清唱而走向戲曲舞臺演出”。
近幾年來,人們越來越發現,文南詞這一民間戲曲藝術蘊含著無窮的民間文化魅力,它所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以及所產生的種種文化效應預示了它本身的存在價值與研究意義。于是,2008年6月7日,文南詞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底,安徽省將文南詞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南詞起源于“灘簧”。《中國戲曲發展史(第四卷)》指出,宿松文南詞與贛劇中的文南詞屬同一系統,而贛劇中的文南詞是由“灘簧”逐漸演化而來的。據清顧祿撰《清嘉錄》卷一記載:“灘簧乃弋腔之變,以琵琶、張索、胡琴、檀板合動而歌。”灘簧,又稱“攤簧”、“彈黃”,名目眾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指出,“灘簧”大約興起于清乾隆年間,最早盛行于江蘇、浙江一帶。
乾隆六十年(1795)成書的俗曲總集《霓裳續譜》中載有“彈黃調”一首和“南詞彈黃調”兩首。這三首“俗曲”皆以“灘簧”為名,即是文南詞主要聲腔之一。據《宿松縣志》記載:“1850年前后,宿松縣出現了大鼓書、燈歌、燈舞,后來演變成燈戲。20世紀初,這種燈戲與流行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文詞腔相結合而發展成舞臺戲曲,稱‘文南詞’。”文南詞是沿著長江順流傳播的,它流傳至宿松和東至等地時,1931年,宿松縣藝人虞正興創建了一個半職業文南詞戲班,每逢節慶和喜事慶典時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雙百”方針政策指導下,文南詞被日益重視,并迅速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南詞進入繁榮階段。1958年,藝人們收集整理了傳統劇目40余出,各種唱腔、曲牌100多種。1959年,文南詞《煙花女子告狀》參加了安徽省全省匯演,引起了省內外有關人士的關注,并獲得“江淮一枝花”的美稱。上世紀60年代初,安慶行署、東至和宿松縣人民政府組織一批音樂工作者對文南詞劇本、聲腔作進一步的挖掘整理,并相繼籌建成立專業的文南詞劇團。60年代后期,文南詞發展勢頭正盛之時,“文化大革命”阻擋了其前進的腳步。直到70年代后期,各項工作才逐漸恢復。1980年,宿松縣黃梅戲劇團排演的文南詞《秋江》、《竇娥冤》等灌制成唱片,1989年制成磁帶,向國內外發行。但是從1989年到2005年間,文南詞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直到2006年,文南詞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文南詞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又一次受到大眾的關注。隨后,在地方政府、地方文化工作者、文南詞民間藝人和文南詞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6月14日,文南詞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文南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獨具安徽地方特色的傳統戲曲形式,如今的文南詞梅開二度、重放異彩,對其聲腔特色、學術價值,以及其生存現狀、保護傳承等問題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的重要課題。
自2006年,文南詞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宿松、東至等縣政府對其搶救、保護和利用工作再次啟動,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客觀來說,當前文南詞的發展現狀仍不容樂觀。
其一,欣賞區域萎縮,受眾人數減少。由于當今市場經濟體制的主導,農村人員大量外出務工,戲曲欣賞群體基數減少,流行區域萎縮,文南詞的生存環境和空間縮水。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民俗活動異變,受眾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意識不斷提高,導致文南詞被現代藝術形式取代。一個劇種想要良性發展,擁有一定的欣賞市場必不可少。培養觀眾,擴大市場是像文南詞這樣的任何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普遍面臨的難題。
其二,表演人才老化,演出劇目陳舊。人才老齡化,青黃不接,是文南詞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問題。以前的傳承人逐漸老去,新的傳承人又很難尋找,基本上沒有年輕人愿意拜師學藝、繼承此業。到目前為止,在世的文南詞老藝人不足20人。另外,由于沒有專門的文南詞研究機構和創作人員,演出劇目過于陳舊單一。文南詞本身先天不足,傳統劇目、曲目不豐富,多以小段、小戲為主。演出時幾乎總是《蘇文表借衣》、《煙花女子告狀》等老曲目翻來覆去演唱,長此以往,未免枯燥乏味。
其三,保護措施缺乏,經費投入不足。由于缺乏科學技術理念,不能靈活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來對文南詞的劇本、曲譜進行妥善保管,導致文南詞的許多傳統劇目已經失傳,存在的少量劇本只有個別被編印整理出來,而大部分劇目存放在老藝人家中,被蟲蛀,有的存在于老藝人記憶中,無法延續。這一方面是由于合理保護意識薄弱、科學技術掌握缺乏的緣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保護經費的投入不足,導致演出活動舉步維艱,劇目無法排演,設備不能更新,甚至幾件樂器都無法配齊,這也是文南詞無法真正走向繁盛的原因。
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在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落實了許多具體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我們必須認清,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仍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前景也不容樂觀。我們應當充分認識文南詞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積極性和認真性,強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文南詞,真實而全面的展現著長江中下游一帶民間百姓的藝術交流和城際交融的歷史軌跡。它貼近底層民眾,翻滾而來,最終扎根在民間傳統戲曲文化的富饒沃土。但是市場經濟體制催生出的現代審美意識,使得文南詞的生存現狀受到沖擊。筆者認為,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南詞,可以從主體(文南詞自身)和客體(政府、高校、社會等各界)兩方面加以改善。
其一,實現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指如何吸收借鑒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表達手法、表現手段和外來學科學術理論、研究方法,補充、豐富、發展自己。具體到文南詞,實現跨界融合,其實就是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跨界融合,創造出新時代需要的藝術形式。事實上,文南詞是農耕文化的固有產物,相對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相對封閉的地理、人文環境是其存在的基本條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生代對文南詞喜愛程度弱化縮減。如何合理挖掘、整理、保護、傳承文南詞?筆者認為,最值得重視的是必須吸收新的表現形式、手法、手段,給予文南詞表演藝術新的活力。演唱方面,借鑒科學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與傳統的文南詞演唱方式進行適度、合理的“嫁接”,使文南詞更具可聽性,更符合新生代的審美聽覺要求;樂曲創作方面,嘗試采用現代作曲技法對其進行跨界創作,適時適度在傳統劇目中填充和聲、復調等現代作曲手法,打造適合當代審美特性的文南詞;舞臺表演方面,可注入舞美、燈光等表現手段,在戲曲創新形式上煥發全新的藝術魅力。
其二,提高有效的“傳”與“承”。任何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離不開“傳”與“承”這兩個有機環節的互動連接。“傳”與“承”,即傳承人與被傳承人,兩者的高效對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留存長久、綿延不絕的關鍵。正如黃大同先生在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創新?》一文中指出:“傳承者就是發展者,非遺的歷史流變產生于傳承者本身在當時的時代、環境等條件影響下,自覺或不自覺所作出的驅動。”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文南詞的傳承人不足20多人,而且年齡偏大,已出現斷代的危險。老藝人們非常愿意將自己記憶中的劇目(曲目)傳承下去,但往往事與愿違,幾乎找不到愿意學習承接文南詞的年輕人。這種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其實是“承”的環節出現問題,愿“傳”,難“承”。事實上,“承”比“傳”更重要,如果只有傳遞沒有承接,那么任何文化都無法延續。因此,在加強保護傳承人力度的同時,也要加大對被傳承人的獎勵機制,鼓勵、提高他們“承接”文南詞的積極性,以推動文南詞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有效進展。
其三,豐富劇目創作。文南詞劇情簡單,表演單一,且劇目(曲目)不多,登臺演出總是《蘇文表借衣》、《煙花女子告狀》等幾首老曲目,使得文南詞逐漸失去欣賞市場,失去存在價值。據老藝人反映,文南詞的伴奏樂隊也過于簡單,一般只有一人演奏四胡(后改為二胡),另一人打漁鼓演唱小曲。擴大伴奏樂隊編制,加入一些絲弦樂器、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可以擴充伴奏織體,加強文南詞的視聽效果。同時,也要進一步的完善獎勵機制,激發相關文化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
其四,升級宣傳手段。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我們不能止步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這些傳統媒體的信息量、重復率和關注度正在日益減弱,而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興媒體——互聯網則是當今信息時代的主流。文南詞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超越地域、速度快、信息量大、重復率高等特性大力宣傳自己,將文南詞制作成MP3、MTV等傳播格式,讓文南詞走進千家萬戶。我們應當升級宣傳手段,以新興媒體為主,傳統媒體為輔,兩者兼而用之,擴大傳播廣度及深度。
其一,結合高校藝術教育。高校,一個高智能、深知識與廣信息的人類文化傳習地,應當肩負起保護與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南詞的責任。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門課程進入高校教學,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高智商人群領略民族民間藝術魅力的契機。在高校現行的課程設置中,應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的內容,這有利于加深高校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提高高校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參與度。大中見小,我們應當將文南詞盡快納入地方高校教學課程中,并加快跨學科的協同保護,樹立共同保護的意識。
高校積極參與文南詞的保護與傳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高校領導層面。各級領導應當樹立起保護與傳承意識;對文南詞藝術教育給予高度重視,支持、提倡地方文南詞進高校課堂;在科研審批項目上,對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文南詞)的課題適當“傾斜”;適時引進一些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建立文南詞藝術實踐基地,研究文南詞文化。實踐基地的建立,是搭建一個長期合作的平臺,共同為文南詞的建設與發展做出貢獻。
二是高校教師層面。高校教師術業有專攻,在學科領域與研究方向上各有側重,在參與文南詞研究過程中可以溝通聯系、廣泛交流,各自從自身優勢出發,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申請關于文南詞保護與傳承的科研項目,發揮教師們在學術上、理論上的優勢。教師們的學術研究與政府需要緊密結合,立足政府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針對文南詞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的建立,建言獻策。
三是高校學生層面。高校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學術理論基礎,擁有科學的創新實踐能力和靈活的思維方式,是文南詞保護與傳承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可以以點帶線、由線及面,帶動周圍同學共同參與到文南詞的保護中。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臺、海報、網絡論壇等多種資源,讓更多的同學來了解和關注文南詞,共同樹立起正確的文南詞保護和傳承意識。尤其像師范專業,專門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學生畢業后多數將擔任起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師所掌握的保護文南詞的眾多知識,將會以幾何裂變的方式迅速傳播、擴散,使得一代甚至幾代中小學生從小樹立文南詞保護和傳承意識。
其二,地方政府扶持。地方政府在文南詞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有著中流砥柱式的絕對領導力量,沒有政府的領導和帶動、協調各界人士,文南詞的保護傳承工作將是一盤散沙。地方政府在保護傳承文南詞工作中,首先,應加大經費投入。筆者認為,文南詞生存現狀的尷尬主要是人才的缺失,而人才缺失的原因絕大程度上是沒有經濟收益,傳承人在沒有經濟收入的情況下很難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民間戲班由于經費緊張,基本設施不夠完備,伴奏樂器、服裝道具簡陋,使得日常演出質量不高。這些情況都嚴重阻礙了文南詞前進發展的腳步。其次,應健全保護體系。政府有關部門在經濟、政策上的支持和決策上的引導會使文南詞保護與傳承工作朝著良性方向快速發展。
其三,結合旅游開發。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當地極具吸引力的的旅游賣點。文南詞內含豐富的安慶地方傳統文化、民俗魅力,適時適度地與安慶旅游產業結合聯姻,可以促進安慶旅游業的推廣與發展,同時,也為文南詞生長拓寬受眾空間。如在獨具安慶地方特色的“竹筏會”、“竹枝表演”、“燈會”等民俗活動中,安排文南詞的演出表演;在宿松石蓮洞、小孤山、白崖寨等景點,建立“文南詞文化風情園”,可設立“文南詞概況”、“文南詞唱腔簡介”、“文南詞視聽”等展廳,充分展示文南詞的戲曲魅力。
地方旅游開發與文南詞保護相結合,是一舉兩得、互利共贏的合理舉措。旅游開發為文南詞帶來了龐大的受眾與市場,而文南詞為旅游業突顯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兩者在良性互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模式。
保護與傳承文南詞,既需要文南詞自身的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也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與扶持。在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應遵循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方針與基本思路,并做好與各學科、各領域間的跨界融合實現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審美意識的深度共通。另外,對于保護傳承文南詞,無論改良還是創新,都應做好三個層次融合:第一層是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手法的技術融合;第二層是傳承理論與舞臺表演的實踐融合;第三層是民間藝術與市場經濟的產業融合。如果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找準市場切入點,改良、創作出符合市場審美需求的文南詞,那么文南詞將很快獲得開放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