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煒;李朔
(1.華僑大學 機電及自動化學院,福建 廈門361021;2.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武漢430070;3.河南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南洛陽471023)
設計是人類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性和目的性是設計的根本屬性。設計中“創造”的這種根本屬性決定了設計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設計行為過程中存在對方案的不斷否定、創造、再否定、再創造的循環,這是設計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這也是創造性思維中“無”和“有”周行機制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最終讓設計得以實現。此外,設計“目的”的直接指向是“人”,由于人類的喜好、情感、情緒的不確定,以及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差異,導致設計要達到的“目標”的模糊和不確定,可以說,在設計行為之前,設計的“目的”是以一種抽象的形式存在的,這種存在形式與“無”的概念有多層面的契合。
1.設計的邏輯起點——設計之前的“無”。“有”和“無”是所有設計的普遍性特征,任何的設計都存在“有”和“無”的一般特性。“有”代表設計存在的根基,是一種可以感覺到的具象存在,而“無”是設計發生的邏輯起點,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對于設計物而言,它的內部機構、功能原理、材料、外觀工藝等是一種具象的存在,這些屬性對應“有”的概念;而設計要達到的“目標”則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它凝聚了人類的觀念價值、風俗習慣、審美喜好等信息,是特定時期人類生活和情感的投射物,這種抽象的存在體現了“無”的觀念,也啟發了設計的思維。
綜上,若將設計存在物理解為“有”的概念,設計行為則是從“無”這一起點開始的,這個“無”包含了“有”的諸多潛在因素和要素,設計的發生正是通過研析和解讀這些因素和要素,并以“無”作為邏輯起點,經過思維的歸納—分析—聯想—創造—評價—否定—再創造的不斷循環往復的周行機制,最終達到設計的目標,達到設計從“無”到“有”的轉化。“無”是設計的共性,是設計對象的抽象存在,而“有”是這種共性的具體化,是設計對象的一般存在,設計從無到有的過程是設計從概念轉向實體、從抽象轉向具體的過程。
2.在存在中設計實現了對自身的否定與超越——設計之后的“無”。設計主體都會對設計對象的功能、意義、使用方式等做明確的界定,其目的是希望設計物能夠符合用戶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這種界定也規范和限制著用戶的行為。然而,由于設計物的意義是處在一種關系結構之中,即它同時需要設計主體的“編碼”和用戶的“解碼”的過程才能完成意義的傳遞,因此,設計物具有一種動態的交流性質,這種性質決定了設計必然是開放的和不確定的。設計物既定的秩序和限定在使用過程中往往被不斷的否定和超越,設計主體無法完全掌控設計物的終極使用方式和傳遞的意義。
如前所述,在事物(包括設計)的周行機制中,“有”側重生發、開創、舒展,“無”側重收斂、削弱、回歸。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損”的原則是達到“無”的這種目標所必須采用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這里的“學”是指知識或技術,具有有限性、易把握性和可傳授性,在設計中,“學”體現在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理論等可授的系統化知識,這些知識需要增加、擴充、豐滿、完善,甚至精益求精。而設計的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靈感性思維、是思維突變的結果,除了知識積累之外,更需要多種因素的巧合才能迸發。這種創造性思維相對于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具有一種無限性、難把握和感悟性,他是經驗性的、不可復制的。“損”的原則與方法對與設計過程中的主體行為和創造思維用重要的啟示。
1.設計主體的“損”。有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阻礙創造性思維發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懼怕權威、墨守成規、習慣性和文化包袱是導致創造障礙的最重要的幾個因素。我們舉個例子說明這種思維的限制,如圖1,在紙上有9個排成矩陣形狀的點,要求用四條線把它們連接起來,但行筆時,筆不能離開紙面,線段也不能重復。這個問題最大的思維限制在于,人們對于“方形”的思維慣式,使得操作者局限于方形的垂直、水平線的排列組合中;另外,紙面上的方框也成為了這個問題的限制,人們大都會將線段繪制在線框內,這樣就失去了很多解決該問題的機會。這種習慣性思維(方形)和懼怕權威(線框)的思維定式阻礙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路,若拋除這些,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解決思路。
“損”的方法主張“減”、“剪”、“簡”,或者說是收斂、削弱,是一種將事物還原到一種單純、原始、混沌狀態的一種傾向,這種傾向要求在設計創造過程中從主觀到客觀、從理想到現實、從物質到精神過程中的阻隔障礙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主體與其心靈的便捷溝通,實現創造的目標。正如禪宗的思想強調把心靈的體味引向一個無限廣闊的整體世界,強調世界與事物的一體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突破束縛人的創造力的那些狹隘機制,強調主體的直觀感悟,還原主體的單純性。體現在具體的設計操作中,則要求設計主體在進行設計創意時要盡量打破思維的習慣,并用一種包容性、開放式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保持質疑和好奇的心態,并勇于挑戰權威。
2.設計思維中對于設計對象的“損”——“回到原點再出發”。“損”的收斂、削弱的方法在設計對象思考的切入點上,則表現為對設計對象(問題)的抽象化和概念化,使主體對設計對象有本質性的認識,并由此出發展開設計創意。例如,我們要為高速公路設計掃雪車,我們對于設計任務可以有如下的定義:(1)高速公路掃雪車;(2)高速公路掃雪裝置;(3)快速、大面積掃雪裝置;(4)快速、連續消除大面積路面的積雪。顯然,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設計對象逐漸擺脫了“車”、“高速公路”甚至是“掃雪裝置”的概念,進而擺脫了現有產品或類似產品的使用習慣、裝配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將問題定義為高速公路掃雪的本質問題——“快速、連續消除大面積路面的積雪”。類似的例子還有,將自行車定義為便捷性的短程代步工具;將手機定義為便攜式信息傳遞工具;將椅子定義為“坐”具。這樣,以這些定位為基點展開設計,拓寬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這種定義為全新的、甚至是帶有顛覆性的創造尋找到了一個“無”的起點,這一過程則是對設計對象不斷收斂、削弱的過程,使設計“回到原點”。
以上我們論述了設計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中存在的“無”的思想,此外,設計的物質存在形式中也存在“無”的現象,“有無兼用”是中國傳統中重要的設計觀念。對于設計形式中的“無”,可根據設計對象的不同分別從三維和二維兩種形式去分析思考。
有很多學者將“有之為利,無之為用”當成是對空間最早的定義。產品設計中,有形的外殼限定和規劃著“無”的內部空間,而這種“無”的內部空間則是機構布置、功能實現的關鍵;器皿設計中的有形的壁面限定的內部空間使人們可以盛放不同狀態的物品,建筑設計中規劃出的內部空間是人們交往、交流、休息的場所。在這些“無”的空間形態中,設計主體所要考量的因素也不盡相同:在產品設計中的空間要充分考慮內部的體量、結構等因素,以至于內部空間能合理的安裝布置各種部件;容器中的空間除了要考慮體量(容量)外,還要充分考慮其放置的環境,環境不同所塑造的形態不用,使用的材料工藝也不同,這是“無”對“有”的限定;而在建筑空間中,運動和時間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設計要充分體現建筑作為一種“歷史的凝固”載體的意義。
在二維的設計中,文字、圖像元素、色彩、圖形等都是一種有形的載體,設計者通過對比調和、節奏韻律、比例尺度等規劃著這些元素。除了這些可視的元素外,二維作品中的“留白”則體現著“無”的思想,這些留白的巧妙利用可以產生豐富和無盡聯想的視覺感受,中國山水畫、日本無印良品公司的廣告招貼等是應用這種視覺形式的典范。
“無”的概念普遍存在于設計的本體認識、創造思維方法以及物質形式之中,在設計中引入“無”的思想并不是要對設計重新進行定義和界定,而是想透過中西方哲學思想對設計進行新角度的解讀,進而啟發設計者的創意,引發設計者的思考,也是對當今所倡導的多元文化和多元設計的一種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