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漣霞
(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 江蘇 南京 210036)
綜合實踐活動是蘇科版教材的一個重要特色,它通過創新性的研究課題,能使學生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和獲得開放性的技術訓練,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通常都在一章的最后,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既可以復習、鞏固一章的理論知識,又可以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體驗和經驗,更能夠通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應該說,綜合實踐活動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寶貴資源,對于學生的物理學習甚至成長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課時不夠等多種原因,或者視而不見,或者簡單地帶著學生看看課本,很難真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那么,我們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呢?筆者想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具體的做法,與大家一起學習探討.
首先,從教師對于課程的認識出發,我們要改變舊觀點,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僅僅看作是一節課,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節課!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不應該局限于一節課,也不應該局限于教室或實驗室.而應該是圍繞一個課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開展,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可以從多個途徑獲得信息,讓他可以與更多的人交流學習,讓他可以更多地與社會接觸.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
在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環節.
教師介紹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并提出研究目的或任務,小組選題,并分工,提出初步研究方案.
在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們通常建議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雙向選擇的原則(學生自愿選組長,組長自愿選組員),將學生分組,一般建議每個小組5人左右.并在小組內進行分工:組長(定時間、地點,在聽從組員建議的基礎上決策組內事務)、材料準備員(準備實驗所需材料、采購實驗所需器材)、工程師(作品的設計、制作)、美工(作品的裝飾、PPT的制作)、攝影師(全程拍攝、攝像).小組確定之后,原則上每次綜合實踐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開展.
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小組合作,進行探究,針對探究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嘗試各種途徑、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小組得出初步的結論或完成設計作品.(大約一周左右的時間,教師跟蹤了解各組研究的具體情況)
如,在開展“探究樹蔭下的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們可以首先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小區、公園、大街小巷去觀察樹蔭下的光斑,去拍攝樹蔭下的光斑,在比較各處樹蔭下的光斑之后,小組討論并猜想,樹蔭下光斑的形狀跟哪些因素有關.
第一小組課后觀察并匯報,如圖1.

圖1 樹蔭下光斑的圖片
第一小組同學首先在小區里觀察并拍攝到光斑,通過對光斑形狀和縫隙形狀的分析比較發現,光斑的形狀跟縫隙的形狀很相似,所以猜想:樹蔭下光斑的形狀跟樹蔭縫隙的形狀有關,主要由縫隙形狀決定.
第二小組課后觀察并匯報,如圖2.

圖2 光斑形狀與縫隙形狀無關
第二小組同學利用周末時間到公園,在樹蔭下觀察并拍攝到光斑的圖片,發現大部分光斑都是圓的或橢圓的,但樹蔭的縫隙不可能都是圓的,所以,他們認為光斑形狀與縫隙形狀無關,但究竟跟什么有關,還不太確定,有待小組進一步研究.
第三小組同學由于把時間定在周日,結果周日恰逢小雨,小組同學聚集在組長家中,用手電筒和卡片制造出光斑進行研究.小組匯報如圖3.

圖3 光斑的形狀與縫隙到地面的距離大小有關
第三小組同學發現,光斑的形狀有時與縫隙形狀相似,有時與光源形狀相似,關鍵看縫隙到地面的距離:距離遠時是光源的形狀,距離近時是縫隙的形狀,所以,光斑的形狀主要跟縫隙到地面的距離有關.
在各組同學交流匯報之后,請小組討論,針對自己小組的猜想,如何設計實驗進一步探究出光斑的形狀究竟跟什么因素有關?各組同學在聽完其他小組同學的匯報后,很有啟發,重新調整或改進自己小組的實驗方案,并決定在周末再次研究.
每個小組的代表匯報自己小組的研究情況:選用的器材、研究的方法、碰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措施、得出的初步結論等.
小組之間相互交流一些具體的做法,并嘗試改進自己小組的研究方案.
如在匯報“樹蔭下的光斑”中,有的小組在研究光斑形狀是否跟縫隙的大小有關時,采用了在硬紙板上用圓規刻畫了3個大小不同的孔,結果在太陽下,光斑都是圓的,得出了光斑形狀與縫隙大小無關的結論,在交流過程中,其他小組同學就當場指出他們的錯誤,不應該用圓規來刻畫圓形孔.最好用美工刀刻畫長方形或三角形的孔,才能分辨出究竟光斑形狀究竟與縫隙形狀相似還是與光源形狀相似.
在小組交流后,學生改進自己的研究方案,再次小組合作,繼續研究.(教師繼續跟蹤了解學生的研究情況,必要時提供建議或幫助)
有些小組在交流匯報之后,干脆兩個小組合成一個小組,共同設計了一套實驗器材:在一張硬紙板上橫排刻上大小不同、形狀相同的小孔,縱排刻上大小相同、形狀不同的小孔,然后在硬紙板的一端刻一個圓形孔,將掃把柄取下來固定在圓形孔里,這樣既可以研究光斑形狀與縫隙到地面距離的關系,又可以研究光斑形狀與縫隙形狀的關系,還可以研究光斑形狀與縫隙大小的關系,他們給這個實驗裝置命名為“萬能”(如“匯報一”和“匯報二”圖中所示),周末,他們就帶著小組設計并制作的實驗器材出發了……
每個小組的代表展示自己小組的作品,或匯報自己小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隨時提問,或提出更好的方法.

圖4 匯報一:光斑的形狀與縫隙的大小有關

圖5 匯報二:光斑的形狀與縫隙的形狀無關

圖6 匯報三:光斑的形狀與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
鼓勵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或鼓勵學生將研究的成果寫出小論文或設計成產品.
通過研究發現,樹蔭下的光斑形狀有時跟縫隙形狀相似,有時跟光源形狀相似,關鍵是看縫隙的大小和縫隙到地面的距離:如果縫隙小、縫隙到地面的距離較遠,則光斑的形狀跟光源相似,如果縫隙較大或者縫隙到地面的距離較近,則光斑的形狀跟縫隙的形狀相似.同學們可以針對這一現象,做進一步的猜想或研究,也可以根據小組兩周以來的研究寫一寫感想或收獲.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一節普通的物理課,它是學生進行綜合探究的平臺,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去探索,在學生匯報過之后,不要急于給出結論,尊重學生的研究過程,讓學生有機會自己改進實驗方案,再次探究.科學探究作為科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既是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探究學習,要讓綜合實踐活動真正體現出“讓探究成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鍛煉自己、展示自己、經歷失敗、體驗成功!